潍坊滨海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二)| 星火燎原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6 16:45 4

摘要:在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潍坊滨海地区这片当时被称为寿潍、寿潍滨海的盐碱滩涂,谱写了一曲全民抗战的壮丽凯歌。绵延的芦苇荡间,散布着星星点点的渔村农舍,看似贫瘠的盐碱地上,却涌动着澎湃的抗日热潮。

引 言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在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潍坊滨海地区这片当时被称为寿潍、寿潍滨海的盐碱滩涂,谱写了一曲全民抗战的壮丽凯歌。绵延的芦苇荡间,散布着星星点点的渔村农舍,看似贫瘠的盐碱地上,却涌动着澎湃的抗日热潮。

抗日思潮从无到有,再到广泛传播,以星火燎原之势席卷这片土地。共产党员深入渔村,抗日宣传唤醒民众;爱国青年奔走呼号,救亡歌声响彻滩涂;妇女识字班成立,促进妇女解放。正是广大民众的觉醒与团结,构筑起坚不可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赢得抗战伟大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天刊发“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系列报道第二篇——《星火燎原》

白色恐怖下的抗日宣传斗争

在滨海这片浸染着革命热血的土地上,无数爱国志士在共产党的感召下觉醒,以坚定的信念投身革命洪流,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革命赞歌。其中,陈建新同志的光辉事迹尤为感人至深,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富贵不能淫"的革命气节。

陈建新生于潍县一个富裕乡绅家庭,自幼聪颖好学,接受了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这位年仅二十出头的热血青年毅然放弃安逸生活,秘密加入抗日救亡组织。他巧妙地以小学教师身份为掩护,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的潍县固堤地区开展地下宣传工作。当时,固堤以南地区完全处于国民党顽固派武装的控制之下,抗日宣传工作面临极大危险。

面对严峻形势,陈建新临危不惧,辗转于北辛庄和昌邑东利渔一带,以家访为名走村串户。他常常在昏暗的油灯下,向乡亲们讲解抗日救国的道理;在田间地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播革命思想。1940年,因叛徒出卖,陈建新不幸被日寇逮捕,关押在固堤据点。在狱中,他遭受严刑拷打却始终坚贞不屈,更以惊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成功感化了同监的国民党士兵郭晓松。这段狱中经历,后来成为一段传奇——当张景月部大肆搜捕共产党员时,正是这位被感化的士兵冒险报信,使陈建新和同志们得以安全转移。

陈建新的故事,是央子地区无数革命志士的缩影。他们或许出身不同、经历各异,但都怀着同样的理想信念,用鲜血和生命在这片红色沃土上浇灌出了革命胜利之花。这种舍生忘死、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来者砥砺前行。

为了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在抗日救亡的烽火岁月里,革命思想的传播如同暗夜中的星火,点燃了无数志士的热血与信念。潍县四区的土地上,一批批觉醒的青年在党的号召下挺身而出,他们以名明志,以血践诺,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存亡紧紧相连。

高建立、陈建新、王建中、徐建国——这四位热血青年的名字并非偶然,而是他们在投身革命时毅然更改的誓言。当四个名字连在一起,便是一句振聋发聩的呐喊:"建立新中国!"这不仅是对未来的期许,更是以生命许下的承诺。铮铮铁骨之下,是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信仰,是甘愿为民族解放赴汤蹈火的决心。

在他们的感召下,更多有志之士前赴后继地踏上革命征程。陈经相毅然加入抗日队伍,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坚定前行,却不幸于1942年麦收时节因叛徒王己午的出卖被捕,最终英勇就义于济南。而陈树志则投身潍县五区中队,后转战昌潍独立团,直至1950年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壮烈牺牲,用生命诠释了何谓"青山处处埋忠骨"。至于叛徒王己午,这个曾负责潍县五区青年工作的败类,最终在潍县解放时被人民审判,结束了他可耻的一生。

这段历史,是信仰的传承,是鲜血的觉醒,更是无数普通人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的壮烈史诗。他们的名字或许已随岁月远去,但"建立新中国"的誓言,早已化作今日的盛世山河。而那段烽火岁月里的抗争与牺牲,将永远铭刻在这片土地的记忆之中。

抗日洪流中的女性觉醒与抗争

在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滨海大地上一场静默而深刻的变革正在发生。1941年寒冬,中共潍县县委重组后的第一缕春风,吹开了潍县妇女解放运动的序幕。从寿光调来的张志浩肩负起潍县妇救会会长的重任,与五区妇救会主任马新德、妇女干部马德爱一起,在这片被敌人阴云笼罩的土地上,播撒着女性觉醒的火种。

潍北的妇女们参加识字班

初期的妇救工作举步维艰。敌人的恐吓宣传像无形的枷锁,束缚着妇女们的心灵。马新德她们常常遭遇冷眼相待,连最基本的食宿都成问题。但革命的火苗从未熄灭,她们以东西利渔、央子等村庄为据点,在区中队的保护下坚持开展工作。

转折来自县委书记邢明的点拨:"从最苦难的姐妹开始,从军属母亲入手。"这一工作方针的转变,让妇女运动找到了突破口。在央子、丰台一带,崔家央子的崔大娘成为最坚定的支持者。这位将独子送上战场的英雄母亲,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着家国大义——她不仅为区委机关提供庇护,更用母亲般的温暖滋养着革命事业。

妇女们的觉醒如星火燎原。识字班里,她们第一次写下自己的名字;抗日沟旁,她们挥汗如雨的身影与男子无异;村头巷尾,她们警惕的目光织就了最严密的防护网。这些曾经足不出户的农家妇女,如今日夜站岗放哨,盘查可疑人员,直面汉奸特务的威胁。

最动人的是那些无声的奉献:部队进驻时,她们连夜浆洗缝补;机关驻防时,她们生火做饭;情报传递时,她们冒险接应。马新德回忆道:"那时的妇女,真正顶起了抗战的半边天。"从躲躲闪闪到挺身而出,从沉默顺从到主动抗争,这场发生在潍北乡村的女性意识觉醒,成为抗日救亡运动中最为动人的篇章。

在这片饱经战火洗礼的土地上,妇女们用行动证明:当国家危难之时,没有性别的界限,只有保家卫国的共同信念。她们的故事,永远铭刻在民族解放的历史丰碑上。

永不熄灭的信仰火炬

在渤海之滨这片红色热土上,抗日救亡的星星之火曾以燎原之势照亮黑暗。八十多年前,当民族危亡之际,滨海共产党人用思想的火种点燃了人民希望。从陈建新狱中感化敌兵,到马新德带领妇女冲破枷锁;从"建立新中国"四志士的铮铮誓言,到识字班妇女写下"抗日"二字——这些火种最终汇聚成足以书写历史的蓬勃力量。

宣传工作者们在白色恐怖下开辟出独特的"思想战线":他们化身教师讲授民族大义,伪装货郎传递抗战消息,借着渔歌传唱革命旋律。每一次秘密集会、每一张传单、每一首民谣,都在人民心田播下火种。当崔大娘送子参军,当感化的敌兵冒险报信,当村民合力开挖抗日沟,我们见证了思想觉醒的伟大力量。

今天,滨海区的繁华景象与那段艰苦峥嵘岁月形成鲜明对比。但我们要永远铭记:民族情感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历史潮流。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个村落到整个根据地,伟大事业始于微末,崇高理想扎根乡野,思想的星火终成燎原之势——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来源:潍坊滨海区融媒体中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