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我们有幸采访到一位著名的作家——她在写作的领域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且创作流芳百世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让我们一起聆听当初创作的经历。
萧红篇| 名人名作专访
走进《呼兰河传》
与作家萧红的深入访谈
作者自述
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今天,我们有幸采访到一位著名的作家——她在写作的领域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且创作流芳百世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让我们一起聆听当初创作的经历。
《呼兰河传》以我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反映出家乡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当时真真切切描绘了当地风土人情,如“大泥坑”“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记录了二伯、小团圆媳妇和磨倌冯歪嘴子的悲情故事。
作者·萧红
原名:张廼莹
职业:作家
籍贯:黑龙江呼兰县
PART 01
人物访谈分享
问
您好,萧红女士,您的《呼兰河传》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字里行间满是对故乡的回忆,我们很是好奇,是什么契机让您在漂泊的岁月里,决定动笔书写这部作品?
萧红:那是1940年香港,战火的硝烟总在窗外弥漫,夜里常被炮火声惊醒。在那样颠沛流离的日子里,人反而更加容易陷入回忆——呼兰河的风,后花园的阳光,祖父慈祥的笑,这些画面好像播放老电影一样在脑海里闪烁。有一天我坐在书桌前,看着窗外飘落的细雨,突然就想把那些藏在心底故事写下来。不只是为了怀念,而是想把故乡真实的样子记录下来,哪些欢喜、悲凉,或沉默的生命,他们不该随着时光而沉没。
书中的后花园是很多读者心中的“净土”,您笔下祖父栽花、拔草,您跟着他在后花园里奔跑、躲猫猫的场景,读来格外温暖。这部分回忆在您创作时,是否也让您感受到了慰藉?
问
萧红:祖父是我童年里最亮的光,写到后花园,我常常会停下笔,好像能闻到院子里玫瑰的香气,能摸到祖父的粗糙的手掌。那时候在香港,我身体不好,时常咳嗽,心情也总被战乱压得沉重。但一写到祖父,写到后花园的黄瓜架、倭瓜花,心里就会松快一些。你知道吗?我小时候总会缠着祖父问:“这是什么花”,他不管多忙都会耐心告诉我,哪怕我问了一遍又一遍,哪些细枝末节不是我刻意编造的,是刻在我脑海里,写的时候好似重回那个院子,很想做回那个无忧无虑的孩子。可是写着,眼泪就会掉下来,我知道,那样时光再也回不去了,祖父也早已不在了。
问
如今《呼兰河传》已成为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很多读者通过这本书认识呼兰河。如果让您对读者说一句话,您会说什么?
萧红:希望你们能从这本书里看到,无论时代怎样变迁,故乡永远是我们心里最柔软的地方。它可能不完美,可能留有遗憾,但那些藏在时光里的记忆,那些关于生命的悲欢,都是最珍贵的东西。不要忘记故乡,也不要忘记在那些时光里沉默的人——因为记住他们,就是记住我们自己的来处。
PART 02
地居东陲塞北的呼兰河,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十字街上有金银首饰店、布店、油盐店、茶庄、药店、也有拔牙的洋医生。
在小街上住着,却又冷清,又寂寞。一到太阳偏西,打着拨浪鼓的货郎也不进胡同来了,只有卖豆腐的声音,特别诱惑人。传说有人竟下了倾家荡产的决心,“不过了,买块豆腐吃去!”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呼兰河的人们忍受着风霜雨雪。受不住的,就默默地离开人间的世界。受得住的就过去了,仍旧在人间被吹打着。
呼兰河除了一些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外,在精神上,也还有不少的盛举。如跳大神,这是为了治病,大半是天黑跳起,只要一打起鼓来,男女老幼都往跳神的人家跑,那唱词河鼓声冷森森,越听越悲凉。
七月十五盂兰会,是个鬼节。这一天若是鬼托住河灯,就得以脱生。所以放河灯是件善事。河灯从上流的远处流来,往极远的下流飘去赶热闹看河灯的人们,内心里莫名地空虚:“河灯,到底是飘到哪里去呢?”
这一年秋收好,就要唱一台子戏,感谢天地。这时候,接姑娘唤女婿,热闹得很。东邻西舍的姐妹们相遇了,就互相品评。谁的模样俊,谁的鬓角黑,谁的手镯是福泰楼的新花样,谁的压头簪又小又巧又玲珑。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