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绍兴鲁迅故里有一面墙画,画的是鲁迅先生手里夹着一支烟。大家应该都不陌生,语文课本上就出现过类似的照片。好多游客去了,还会玩点小花样,有人摆个打火机的动作,错位给鲁迅“点烟”,现场氛围反而多了点趣味。
过分了,谁能想到这年头鲁迅先生还有人会投诉!
绍兴鲁迅故里有一面墙画,画的是鲁迅先生手里夹着一支烟。大家应该都不陌生,语文课本上就出现过类似的照片。好多游客去了,还会玩点小花样,有人摆个打火机的动作,错位给鲁迅“点烟”,现场氛围反而多了点趣味。
但谁能想到,这样的画居然被投诉了。
投诉的是一位自称“控烟志愿者”的女士,她觉得鲁迅夹烟的形象出现在景区公共空间,会误导孩子,甚至等同于烟草广告。她还两次跑去找部门反馈,希望能把画换掉。
听上去似乎挺有理保护未成年人、提倡健康、营造无烟环境,这些说法似乎很有道理。可再想想,问题就来了:鲁迅确实是个烟瘾不小的人,这点他自己都写过,写稿子累了困了就要靠烟提神。那是他生活里最真实的一部分。难道我们现在要把历史人物全都修饰得光鲜无瑕,才能留在公共空间?要是这样,他还是那个有血有肉的鲁迅吗?
网友们的态度也很一致,几乎清一色觉得投诉有点离谱。有人调侃:要是按这个标准,岳飞背上的刺字不合现代审美,是不是也要给打上马赛克?李白喝酒写诗,要不要改成喝茶吟句?屈原投江的故事是不是得换成“积极面对生活”?
绍兴文旅局的回应倒是挺硬气,他们说得很直白:“历史要保持真实,就算鲁迅夹着烟,天也塌不下来。”这句话出来,大家都拍手叫好,还有人特意打电话去支持。毕竟,这幅墙画早就不只是简单的装饰了,它已经成了鲁迅故里的一种文化符号,甚至有人正是因为这幅画,才对鲁迅的文字产生兴趣。
其实,这几年类似的事并不少。比如有人在高铁上动辄举报“吸烟”,本意是安全考虑,但慢慢衍生出一些“过度维权”的荒唐场面。又比如电影《731》被批过于血腥,说怕吓到小孩;《南京照相馆》被人攻击,说传播负面情绪。看起来都冠冕堂皇,但背后那股挑刺和过度放大的劲儿,总让人觉得别扭。
至于这位投诉的女士,网上有人说她可能只是想博眼球,毕竟扯上鲁迅,热度不愁。也有人怀疑是不是有人故意在背后推波助澜,借“修正历史”的名义来制造噱头。当然,这些说法没有实锤,不能瞎扣帽子。但有一点值得深思:为什么总有人喜欢拿今天的价值观去硬套古人的一举一动?
官媒有句话我很认同:与其用现在的框架去绑架鲁迅,不如去理解他文字里那种“匕首和投枪”的精神力量。我们纪念历史人物,从来不是要把他们美化成道德完人,而是希望看到他们真实的样子。既有伟大光芒,也有小毛病,这样才是真实的人生,才会让人觉得亲切,也更能感受到那个年代的厚重。
如果连鲁迅夹根烟的形象都容不下,那未来我们还能容下多少历史的真实?
历史不该“美颜”,更不该被切割成光滑的模样。只有保留那些不完美的细节,历史才不会被掏空,才会有力量继续提醒和启发后人。
你怎么看?这幅墙画,真有必要换掉吗?
来源:K小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