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突发创伤的生死时速中,每一秒都关乎生命存续。简阳市人民医院创伤外科团队(以下简称创伤外科)——这支平均年龄34岁、成立不足一年的年轻队伍,以县级实体化创伤中心的创新实践,在“黄金时间”里屡屡挽救患者生命。
突发创伤的生死时速中,每一秒都关乎生命存续。简阳市人民医院创伤外科团队(以下简称创伤外科)——这支平均年龄34岁、成立不足一年的年轻队伍,以县级实体化创伤中心的创新实践,在“黄金时间”里屡屡挽救患者生命。
他们是在田间急救时带着血袋与器械冲锋的“逆行者”,是深夜手术台旁为心脏破裂患者争分夺秒的“守护者”。他们用“实体化”架构打破学科壁垒,以多学科协作织就生命防护网。如今,创伤外科进入中国创伤救治联盟,让这座县级医院的创伤救治站上新高度。
走近他们,见证一场用专业与担当书写的“生死救援”,解码属于县域医疗的“硬核”答卷。
动因:“实体化”破局 让高难度创伤救治不再“等不起”
5月5日上午9时,简阳一山坡上的枇杷园内,一声惊叫划破宁静——操作旋耕机的老万不慎被卷入机器,右侧膝关节离断、左小腿贯穿伤。当急救团队抵达时,患者已意识模糊,血压不稳定。
这场救援展示了简阳市创伤外科“救治前移”的大胆实践。创伤外科负责人张兆尧带着4个单位悬浮红细胞和手术器械直奔现场,严格遵循DRCAB顺序评估,与消防破拆人员同步作业,进行了以事故现场紧急输血、损伤出血控制为主的早期处理。国内知名创伤专家都定元到事故现场进行指导,协助现场医生快速判断并开展有效救治。与此同时,院内手术室里,手术麻醉部、输血科等部门早已完成术前部署,高效协作、分工明确。当患者被送入手术室时,多学科团队无缝接力,最终挽回了患者的生命。
“火急输血方案”是这场救援的新尝试。回忆当时场景,张兆尧仍心有余悸。千钧一发之际,团队在规范化流程指导下,以专业素养与精准判断克服紧张心理,全力挽回患者生命。
“一个县级医院能完成这样的救治,核心在于创伤外科实体化架构建设。”简阳市人民医院副院长陈双龙道出关键。为实现创伤救治“一站式”闭环,医院调整顶层设计,统筹妇产科、甲状腺科空余床位,组建起由骨科、普外科、肝胆胰外科骨干构成的专业团队,与烧伤整形科共用护理单元。
实体化架构在落地时也曾面临考验。此前,陈双龙在基层工作中发现急救绿色通道流程亟待优化,而简阳市人民医院创伤中心(以下简称医院创伤中心)作为统筹重组的新科室,恰好能针对性破解资源分散的难题。但现实的顾虑来自临床一线——骨科等相关科室病患高度重叠,整合后会不会导致原有科室病源流失、发展受限?
“不仅不会受限,反而更能聚焦专业纵深。”陈双龙回忆道。在医院领导班子理清发展逻辑、明确发展路径后,全院全力调配资源,拧成一股绳——医院创伤中心“只医伤,不医病”,专注急危重症创伤救治;骨科则集中精力攻克骨病、关节病等专科难题。随着实体化创伤中心的落地,骨科的骨病、关节病患者接诊量明显增加,专科特色进一步凸显。
医院深知创伤救治直接关系群众生命安全,建设县域创伤中心既是社会所需,更是医院学科升级、人才进阶的基石。“我们要构建区域急诊急救救治体系,让更多人获益。”陈双龙说。
医院创伤中心将以严重多发创伤快速救治为特色、建立一体化创伤救治绿色通道为发展理念,涵盖创伤大部分病种,用技术突破续写生命奇迹。
成效:加入“国家队” 在生死时速中书写“县域答案”
4月25日深夜,车祸患者胡某被紧急送医时已四肢湿冷,血压只有70/40mmHg,处于休克状态。急诊医师迅速完成床旁超声检查,明确心包积液。“判断是心脏破裂!”团队立刻启动严重创伤救治绿色通道。心脏外科、创伤外科、麻醉科、手术室团队同步行动。从患者入院到完成术前准备再到推进手术室开始手术,用时55分钟。术中,医生发现患者右心室心尖部0.5厘米的破裂口,经1小时35分钟的精细修补,手术成功。术后,急危重症医学部ICU团队接手监护,创伤外科、心外科、中医科、康复科联合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加速患者康复。
这支以“90后”为主力的团队,在高压实战中淬炼出“快、准、稳”的特质。成立8个多月来,他们践行“一个区域、两个链接、三个团队”的联动模式 —— 以“简阳市急诊创伤救治联盟”为范围,将简阳市、成都东部新区及资阳市部分地区的所有医疗机构纳入同一救治圈;纵向打通院前与院内的信息壁垒,横向整合多学科资源;“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急救—院内专科救治”三个团队无缝接力,把严重创伤死亡率从4.9%降低至1.49%,致残率显著下降。
在此基础上,他们建立起覆盖“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急救—院内专科救治—术后康复”的全链条救治体系,制定专业方案,先后突破严重骨盆骨折救治、多指断指再植、严重多发伤脏器损伤介入治疗等技术难关。
医院创伤中心的成立,医院学科实现稳步、错位发展,创伤患者量化评估率从不足50%提升至96.5%,创伤外科及骨科业务持续攀升,专业深度不断增强;救治效率上,医院创伤中心质控指标优化,急救效率提高,医院还获批推进急诊改造,最大程度畅通急救通道。“医院创伤中心的建立与实践,让创伤外科核心技术得到突破,基层医务人员对创伤的重视程度和转诊意识提升,急救理念也得以更新。”简阳市人民医院急救医学部主任马信奎补充道。
“我们在区域内率先开展断指(肢)再植、髂内动脉结扎、介入治疗创伤性出血、院前紧急输血等技术,还牵头举办显微技术培训班,带动全院技术进步。我们在救治实践中积累经验,在培训课堂打磨技术,通过传帮带让年轻医生快速成长。” 马信奎说。
成立不到一年,这个仅11人、16张床位的团队已加入中国创伤救治联盟,斩获第四届“王正国创伤医学菁英杯”青年医师创伤病例大赛四川、西藏赛区半决赛特等奖及二等奖,“天府杯创伤救治技能大赛”二等奖,全国第十二届县域卫生发展大会“医共体建设标杆奖”等荣誉。“既然要做,就必须成为区域标杆。”团队的信念坚定而执着。
“多掌握一个技巧,就能多救一个人。”张兆尧常说。如今,常有康复患者带着锦旗回到科室,拉着医生的手反复道谢。“他们的认可,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谋划:从技术突破到体系构建,守护千万生命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这句话,张兆尧常挂在嘴边。面对高强度、高风险的工作,团队成员从未退缩。“一次次协作中,我们更信任彼此,对医生这个职业的使命感也越来越强。我们总在想,还能做得更好吗?还能救更多人吗?”
这份追问,推动团队从“救治个体”向“构建体系”跨越。他们坚持“走出去”——定期派医生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浙大附二院等进修及参观学习,将先进技术理念“引进来”,再积极“传出去”——举办显微技术培训班,邀请知名专家来院授课,带动区域内创伤救治水平整体提升。今年初,针对21名35岁以下外科医生的基础培训班开班,未来还将开设提高班和大师班,让更多人加入守护生命的行列。
在团队看来,创伤外科从来不是终点,而是区域创伤急危重症体系建设的起点。“这是响应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举措。” 陈双龙眼中的创伤中心,早已超越一个科室的范畴。作为“千县工程” 急诊急救五大中心之一,创伤中心承载着构建标准化、规范化创伤救治体系的使命。
当前,医院正在规划更清晰的蓝图——以严重多发创伤救治为核心任务,以手足显微外科为特色,打造有显著优势的重点专科,推进相关学科显微技术发展;通过技术突破,建成县域高级创伤中心标杆,提升整个县域的创伤救治能力,成为政府放心的应急救援力量。
“提高站位,服务百姓,奉献社会。”这是陈双龙反复强调的初心。在这片土地上,这支年轻的团队正以“快”为刃,以“专”为甲,在生死竞速的赛道上,为百姓筑起一道生命防线。
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生命的奇迹,正在不断上演。(文/蔚枫 吉木阿罗 图/简阳市人民医院)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