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这场会议中,不仅社会议题的社会价值创新解法贯穿始终,解法落地所需的支持系统——如何让社会议题的解法更快落地,如何通过协同创造一个企业参与社会价值创新更有利的生态环境,也成为会议中不断回应的话题。
2025年8月15日,首场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大会(简称“S大会”)主题边会——“共筑企业社会价值新生态”在北京召开。
在这场会议中,不仅社会议题的社会价值创新解法贯穿始终,解法落地所需的支持系统——如何让社会议题的解法更快落地,如何通过协同创造一个企业参与社会价值创新更有利的生态环境,也成为会议中不断回应的话题。
大会展示了社会价值创新的多元实践:在模式创新方面,影响力投资支持绿色社会企业的发展;在科技创新方面,农业废弃物被转化为高价值资源,实现商业与社会价值双赢;社会企业与商业企业的合作案例展示了双方的双向赋能;农业企业通过成立社会企业,让百万农民受益;大型企业则通过价值链创新助力社会创新型企业发展。五家机构分别从投资机构、大企业和社会企业的视角,既展示了自身的探索实践,也分享了与生态内相关方协同创新、共同发展的举措。
在圆桌讨论环节,从生态繁荣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分享了各自在社会价值创新生态构建上的经验和方法。这些多元视角为有志参与社会价值创新的企业提供了行动路线,也为希望支持生态繁荣的机构提供了宝贵参考。
大会最后发布了《中国社会价值企业生态研究》报告,从社会价值企业生态视角,分析了企业在社会价值创新中的路径及生态协同构建方法。同时,会议倡导社会价值企业间的共创,呼吁更多以核心能力创造社会价值的企业加强协同与连接,共同推动社会价值生态的繁荣发展。
本次边会由腾讯SSV、向光未来、中国社会企业与影响力投资论坛主办,可持续社会价值生态圈、腾讯基金会、中国影响力投资网络提供支持,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可持续发展管理专业委员会提供学术指导,璞跃中国提供战略支持。
跨界合作,共同探索可持续性的商业与社会价值协同
大会在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副总裁、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候任秘书长肖黎明的致辞中拉开帷幕。他分享了广东雷州青年陈苗的创业案例——她通过参加腾讯联合多方发起的广东“百千万工程”青年兴乡培育计划,成功获得乡贤500万元投资,实现了文化传承与乡村经济发展的双重价值。腾讯还发布专项扶持资金,到去年已助力15位青年获得430万元资助,并发挥数字化能力持续为兴乡青年系统赋能。这一案例展现了社会企业雏形(兴乡青年)、投资方(乡贤)、向善企业(腾讯)三方合力,形成价值共创闭环,在乡村实现了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深度交融与共同增长。肖黎明指出,社会价值创新需三大圈层精准定位、高效协同,形成闭环生态——社会企业或以商业力量解决社会问题的企业,作为“核心引擎”发现问题、提出解法;影响力投资机构等各类投资方作为“关键纽带”引导资本向善;社会价值企业或向善企业搭建“生态平台”,推动系统共建,实现社会价值规模化。三者协同,形成自我强化、生生不息的新生态。腾讯也呼吁更多伙伴加入“可持续社会价值生态圈”,通过拆围墙、跨边界的合作,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共生共长。
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可持续发展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朱旭峰在致辞中指出,全球化与逆全球化思潮交织的背景下,企业治理正形成以社会价值创新为核心的新格局。面对供应链中断、地缘冲突等挑战,企业需将环境责任、社会价值与治理优化深度整合,通过长期主义导向、跨部门协作及数据驱动管理,重塑竞争力。中国的实践尤为突出,平台企业通过数字化公益精准匹配社会需求,绿色低碳技术与乡村振兴等探索为全球治理提供借鉴。朱院长强调,政策支持与量化工具的应用,正推动社会价值创新从“附加任务”转向企业战略核心,成为提升韧性和可持续竞争力的关键路径。朱旭峰院长期待本次会议能够凝聚各方智慧,为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与社会价值创新贡献更多前瞻性思路和务实解决方案。
企业如何引领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中国企业联合会和中国企业家协会党委书记、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朱宏任先生发表题为《共建企业社会价值新生态,推动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主旨演讲,强调企业应积极构建社会价值创新生态,推动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他指出,面对全球化逆流与气候挑战,中国企业仍需坚定践行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重塑企业价值观。中国企联、中国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近年来持续发布《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指数报告》,对千余家优秀企业进行数据评估,显示中国企业展现出强大的风险抵御能力与绿色转型决心。他呼吁企业将绿色发展作为社会价值核心,培育新质生产力,并通过管理创新提升ESG治理水平。此外,朱宏任特别提到,在中国“3060”双碳目标背景下,中国企业应携手共进,发挥领军企业示范效应,推动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共同构建具有凝聚力的社会价值新生态。
社会价值创新视角下的企业行动
绿叶投资创始合伙人葛勇回顾了绿叶投资十年的发展历程。他指出,尽管社会价值投资充满挑战,特别是绿色低碳领域投资周期长、风险高,但绿叶投资通过孵化+投资的混合模式坚持至今。机构2013年开展绿色创业汇,2019年成立绿叶投资,聚焦农业食品领域,以减排潜力和投资价值为核心评估标准,致力于解决粮食安全和气候危机。葛勇特别提到,通过研究驱动和生态共建,绿叶投资今年实现了首个成功退出案例,验证了社会价值投资的可行性,也为吸引更多伙伴加入这一事业提供了信心。
康芬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创始人张晏琦分享了食品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创新实践。康芬生物与百威合作,在盐城建立示范基地,将啤酒糟转化为有机肥用于大麦种植。康芬生物采用循环工艺,将产出物的气体,液体,固体分别转化利用,配套温室种植和水产养殖,实现资源全利用,零碳循环。该模式不仅解决了食品废料处理难题,其有机肥产品更在宁夏葡萄酒基地、山东马铃薯等试验田取得显著效果。张晏琦强调:“只有先真正实现商业可持续价值,才能持续创造更多社会价值”。
丰农控股联合创始人、天天学农创始合伙人谭泽鑫分享了企业11年来的农业服务创新实践。通过构建产业互联网+职业教育+智慧农业的三维服务体系,丰农控股已形成覆盖全国2.6亿种植户的现代农业生态。谭泽鑫特别指出,中国3亿农业从业者平均受教育水平仅小学四年级,而企业通过“职业农民认证+返乡创业孵化”双轨模式,已助推4000万传统农民向职业化转型。
北京零废弃循环利用产业促进会会长、抱朴再生创始人刘学颂分享了社会企业与大企业合作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实践。作为深耕环保行业15年的从业者,她创立的抱朴再生通过“废弃物再生+文创设计”模式,与中信大厦、百事可乐、阿迪达斯等大型企业展开深度合作,将废弃物转化为时尚产品,实现减碳30%的显著成效。刘学颂提出三种合作模式:闭环解决方案、社会价值共创和整合传播推广,成功案例包括为嘉里中心设计可持续圣诞装饰、与资生堂合作回收化妆品瓶制作文创等。她强调,社会企业能成为大企业的创新伙伴,通过“环境+商业”双向赋能实现共赢。目前,抱朴再生已成为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在中国的合作伙伴,正在推动更多企业参与全球可持续发展案例评选。
复星全球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复创星际总经理、星光加速计划发起人陈芸芸分享了复星通过开放式创新加速营推动产业转型的实践,从数字经济到新材料再到双碳经济,持续为1-10阶段的创新企业提供融资对接、场景开放和产业资源,在探索影响力投资中国方案的同时,构建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并重的创新生态。
五位嘉宾的分享展现了社会价值创新的多元路径和协同创新—从资本赋能、科技转化到产业协同,均强调跨界合作与系统性思维。他们的实践为企业如何平衡商业价值与社会影响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吕鹏对五位嘉宾的分享进行了总结观察,他在主题演讲中系统阐释了企业社会价值创新的方法论与实施路径。他提出,妥善处理企业、企业家与社会的关系成为时代大潮中最为重要和棘手的挑战之一,需通过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重塑社会形象。吕鹏以腾讯SSV实践为例,强调社会创新应与技术创新并重,在最新著作《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36策》中,他提炼出企业实践的三大要素:可持续性、社会价值和创新。吕鹏呼吁以"耐心资本"的思维看待企业家成长,在短视主义盛行的时代给予民营经济更多历史宽容,通过"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态协作推动社会价值创新。
构建企业社会价值创新繁荣生态
在大会的圆桌对话环节,由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可持续发展管理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中国社会企业与影响力投资论坛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张强主持,与来自大型企业、国际组织、基金会、投资机构与社会创新机构的代表围绕构建企业社会价值创新繁荣生态的要素与行动展开深度探讨,从科技赋能、产业融合、资本助力与创新协作等维度,共议企业社会价值新路径。
腾讯社会价值理念建设负责人傅剑锋从“共同愿景—核心能力—连接机制”三个角度分享了他的理解。他指出,共同愿景的核心在于如何践行可持续发展,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不同主体核心能力的互补与有效连接,这也是推动生态繁荣的根本。他特别提到腾讯基金会在数字关爱模式上的探索与创新:推出小红花关爱平台,依托数字化能力,以受助人为中心,搭建贯穿公益全流程的协作链。以榕江洪灾救助为例,伊利联合腾讯基金会和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在平台上共同发起“榕江洪灾伊利奶制品发放活动”,乡政府提供受助名单,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设计救助方案,伊利按需捐助奶制品,受灾群众自主选购商品,平台则创新采用“分配方案先行”的模式,先锁定受助对象再匹配资源,实现了精准匹配与多方协作。在社会价值创新的可持续性方面,傅剑锋认为,当企业运用核心能力创造社会价值时,尽管会承担一定成本,但凭借企业的规模效应,这些成本能够被有效摊薄,并带来更高的综合回报。以微信为例,地震预警不仅为公众筑牢生命防线,也提升了产品自身的竞争力,从而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深度融合与共生。
北京星巴克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徐力分享通过员工志愿服务连接商业与公益的社区实践案例“未来星社区”项目,他强调企业的社会价值创新需扎根社区,尊重和激发本土合作伙伴,才能真正实现授人以渔。
璞跃中国(Plug and Play China)管理合伙人、常务副总裁赵晨从产业加速器视角提出,科技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驱动力。璞跃中国通过大企业场景加速营和AI大模型加速营模式,链接大企业与初创公司,推动如循环经济、可持续新材料、清洁能源等领域的硬科技商业化。例如,投资孵化的PEELSPHERE用果皮、咖啡残渣制作可降解100%生物基皮革;乐象科技从植物中提取不掉色、零碳排的生物基染料,减少碳排放和资源浪费。欧卡智舶用水面自主智能清洁船,清洁沉水植物与垃圾,优化城市碳排放。璞跃中国为开云集团、壳牌、乐事、欧莱雅、巴斯夫等大企业提供过ESG方面的创新解决方案。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可持续投资与商业组负责人王亚琳从国际视角指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与企业ESG实践高度互补——前者提供框架,后者落实行动。她提出企业需要建立像财务报表那样的社会价值衡量标准,将SDGs融入供应链管理、产品设计等核心环节。此外,她呼吁中国企业出海时关注“一带一路”国家的社会与环境议题,通过本土化运营与文化融合,实现商业与社会效益双赢。
互惠经济亚太区倡议负责人、互惠经济实验室中国项目负责人陈璐琳,通过线上连线参与讨论,分享了互惠经济理念在中国的实践,强调企业应兼顾利润与社会价值,构建"商业+社会"双向赋能的生态模式。
在问答环节,嘉宾们就“如何平衡商业回报与社会价值”、“科技向善的落地挑战”等议题与现场观众展开热烈讨论,为构建更具包容性的企业社会价值创新生态提供了多元思路。
催化合作,共创可持续未来
大会最后,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可持续发展管理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张强发布研究报告《共建中的对话:中国社会价值企业生态研究》,并强调跨界合作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他呼吁更多坚持社会价值为中心的企业,可以跨部门协同创新,并分享了向光未来对社会价值企业间合作的经验观察,强调这种新型合作方式对双方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增长的贡献,以及呼吁更多有需求的企业与向光未来、中国社会企业与影响力投资论坛携手一起推动社会价值企业间的合作。张强教授总结道:“社会创新需要‘走亲戚’式的持续连接。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唯有构建身心合一的创新共同体,才能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共生共荣。”
大会不仅为企业、学界与社会组织提供了深度交流的平台,也为中国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路径。未来,各方将继续携手,推动企业社会价值从理念走向行动,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来源:过往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