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如何在保护中焕发生机?专家建议这样做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6 15:22 1

摘要:近日,河南省政协召开“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利用”专家协商会,就如何让文化遗产在保护中焕发新生机,与会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探讨。

大河网讯(记者 祝传鹏)近日,河南省政协召开“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利用”专家协商会,就如何让文化遗产在保护中焕发新生机,与会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探讨。

▲大河村遗址。

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是人类历史研究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河南地处中原,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中国现代考古学从河南起步,中华文明探源从河南开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作为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从2002年启动以来,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河南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主战场,以丰硕的考古成果实证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重要时空节点。

“今年以来,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挂牌,南阳黄山遗址顺利立项,目前我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挂牌8处、获准立项10处,总数列全国首位。”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张慧明介绍说,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建成开放,我省遗址博物馆达到18座,其中,殷墟博物馆自2024年2月建成开放以来,累计接待观众260万人次,我省考古遗址公园日益成为中华文明的探源地、实证地和体验地。

▲殷墟景区打造“数字妇好”虚拟IP形象。图片由殷墟景区提供

文化遗产,如同一条横跨时空的桥梁,联结着历史与未来,融合着传统智慧与现代精神,承载着民族的深厚记忆与独特创造力。保护文化遗产,让它们更好地融入我们的日常文化生活,文化遗产才能重焕生机、再放光彩,最终才能守护与传承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立足保护,放眼创新,才能让文化遗产更有生命力。河南大学文化产业管理系主任刘涛认为,以遗址公园、博物馆为载体,继续深化和优化考古发掘、文物展示工作,给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提供证据。可结合当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挖掘历史智慧,如宋瓷中常见的仿青铜器器型,可作为现代陶瓷研发、文创设计的创意源泉,让古老文明在当代焕发新活力。

“要深化科技赋能与预防性保护,大力推广遥感探测、三维扫描、数字化存档等新技术,全面建立文化遗产‘数字档案’。”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李立新建议,推动保护方式从“抢救性”向“预防性”转变,利用环境监测、风险预警等手段,实现对文物本体及环境的长期、动态监护。

▲双槐树遗址。

挖掘价值,合理利用,方可让文化遗产融入生活,更有烟火气。民进河南省委会文化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王清丰建议,以“国民共识”为目标,科学划分传播受众。例如,针对国内Z世代(1995年—2009年)群体,推进娱教融合,将文化遗产植入电竞游戏,让新青年与文化遗产实现情感共振。可在《原神》《仙剑世界》《逆水寒手游》等游戏中系统植入良渚、石峁、陶寺、二里头等都邑遗址,植入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等早期中华文明,让青年人通过游戏过关通行,来感悟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党委书记、研究员刘海旺认为,在当下“文博热”“考古热”等社会需求大潮中,河南需建省级平台全景展示文明探源成果,“大量的遗址考古发掘报告尚未整理完成、多种形式的考古成果大众化科普解读还不够丰富、数字化虚拟古文明场景体验仍未有颠覆性创新、成果影响力的国际传播路径和方式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来源:大河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