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店员被顾客骂到落泪,同行男士鞠躬道歉:她情绪有点崩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6 15:19 1

摘要:8月24日下午,上海静安区一家星巴克里阳光正好,木质桌椅、咖啡香、低声交谈共同构成了许多人熟悉的“第三空间”。一名年轻店员在吧台里忙得脚不沾地,高峰时段的订单像流水一样涌来。她没注意到,自己在扫码点单时漏勾了一杯“冰摇柠檬茶”。十分钟后,那杯被遗漏的饮品和一句

8月24日下午,上海静安区一家星巴克里阳光正好,木质桌椅、咖啡香、低声交谈共同构成了许多人熟悉的“第三空间”。一名年轻店员在吧台里忙得脚不沾地,高峰时段的订单像流水一样涌来。她没注意到,自己在扫码点单时漏勾了一杯“冰摇柠檬茶”。十分钟后,那杯被遗漏的饮品和一句“我的茶呢?”让店里瞬间降温。

监控画面显示,一位身着白色连衣裙、手拎大牌手袋的女子先是高声质问,随后声音逐级攀升,手指几乎戳到店员鼻尖。“你们星巴克就这服务?”“知不知道我时间多贵?”……一连串质问夹杂脏话,持续了近10分钟。被攻击的小姑娘始终低头,双手交叠在小腹前,像被罚站的学生,最后红了眼眶,泪水滴在绿色围裙上。

拍摄视频的邻座顾客说,自己原本在赶方案,却被突如其来的咆哮搅得心烦意乱,只能拎包走人。“那一刻,咖啡不香了,空气像被抽干。”

【回应】 8月25日,涉事门店值班经理向媒体还原经过:店员发现漏单后立刻补做,并整单免单,但女子并未就此罢休,继续高声指责。直到同行男士鞠躬代她道歉,解释“她今天情绪确实有点崩”,风波才勉强收场。星巴克方面表示,已对被骂员工安排心理疏导,不会对其做任何处罚,“错在流程,不在个人”。

【观点】 一杯18元的柠檬茶,把一个成年人点燃到失控,也把“情绪成本”这个老话题再次推到聚光灯下。

失控的到底是谁? 在短视频平台,骂战24小时播放量破亿。有人指责女子“巨婴”,也有人同情“打工人太难了”。心理学上有一个“踢猫效应”:负面情绪沿着社会关系链由强到弱传递,最终落在最无力反抗的一环。星巴克店员,正是那个被踢的“猫”。她只能把委屈咽进肚子,因为“顾客永远是对的”是悬在所有服务业人头上的剑。情绪劳动的隐形伤口 服务业员工被要求“微笑露出八颗牙”,却没人教他们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恶意。美国社会学家霍克希尔德将这种现象称为“情绪劳动”——员工必须管理自己的情感以换取报酬。当“让顾客满意”被写进KPI,员工的真实情绪就被关进小黑屋。长此以往,焦虑、抑郁、倦怠如影随形。数据显示,中国服务业从业者抑郁症检出率已达17%,是普通白领的1.8倍。数字化催生的“即时暴怒” 外卖、网约车、一键投诉……技术缩短了等待,也压缩了耐心。心理学研究表明,当等待时间超过120秒,人的焦虑水平会以指数级上升。屏幕里的“预计5分钟”一旦变成现实里的10分钟,愤怒便找到了出口。于是,一次漏单、一次迟到、一次系统卡顿,都可能成为压垮成年人情绪的最后一根稻草。我们能否建立“缓冲区”? 在日本,便利店设有“顾客暴力应对按钮”,按下后店员可立即退入安全间;在欧美,越来越多咖啡馆贴出“尊重员工,拒绝辱骂”的提示,甚至赋予店员“终止服务权”。而在国内,多数企业仍停留在“道歉—免单—送券”的三板斧。专家建议,商家应建立“情绪熔断”机制:当顾客出现辱骂、人身攻击时,员工可启动“暂停服务”程序,由店长或安保介入,避免将矛盾推向极端。

【回响】 被骂哭的小姑娘在同事陪同下到楼梯间大哭一场后,又回到吧台继续微笑服务。有老顾客悄悄在她的围裙口袋里塞了一张纸条:别难过,不是你的错。第二天,门店收到20多束匿名鲜花,卡片上写着同一句话——“态度不好不要上班,但更不该把坏情绪留给陌生人”。

【尾声】 一杯柠檬茶的风波终会过去,但它留下的问号仍悬在城市上空:当“顾客就是上帝”遇上“员工也是人”,我们能否找到一种更体面的相处方式?也许答案就藏在星巴克创始人舒尔茨的那句名言里:“我们不是在做咖啡,而是在做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连接的前提,是彼此把对方当人,而不是情绪宣泄的出口。

——别让一杯18元的饮料,买走了我们仅剩的温柔。

来源:大眼聊社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