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美国权威行业媒体《Tyre Business》发布了第40届全球轮胎75强排行榜。这份榜单揭示了一个颠覆性的行业信号:长期占据金字塔尖的全球轮胎六巨头——米其林、普利司通、固特异、大陆集团、倍耐力及住友橡胶,在2024年首次出现了销售额集体下滑的罕见景象
近日,美国权威行业媒体《Tyre Business》发布了第40届全球轮胎75强排行榜。这份榜单揭示了一个颠覆性的行业信号:长期占据金字塔尖的全球轮胎六巨头——米其林、普利司通、固特异、大陆集团、倍耐力及住友橡胶,在2024年首次出现了销售额集体下滑的罕见景象。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赛轮、中策为代表的中国轮胎军团不仅实现了逆势增长,更在榜单前十中占据了稳固位置,标志着全球轮胎行业“东升西降”的格局正加速演进。
“失速”的巨头:光环下的增长困境
2024年,全球轮胎市场总规模约为1819.6亿美元,同比增长8%。然而,市场的暖流并未惠及行业的传统霸主。榜单前六强无一例外地遭遇了销售额下滑,这在历年榜单中实属罕见。
米其林:虽以256.47亿美元的销售额连续第六年蝉联冠军,但营收却同比下滑6%,减少了16亿美元。
普利司通:以247.77亿美元稳居第二,同样面临5.1%的营收降幅。
固特异:174.47亿美元的销售额使其位列第三,降幅高达6.7%,减少了13亿美元。
大陆集团:124.66亿美元的销售额排名第四,略低于上一年度。
巨头们的“失速”并非偶然。这背后反映出传统巨头在面临全球宏观经济波动、原材料价格波动以及地缘政治风险时,其庞大的身躯和固有的商业模式正变得愈发笨重。即便它们通过庞大的服务网络创造了数以十亿美元计的非轮胎业务收入,但这些收入并未被计入本次排名的统计范围,凸显出其核心轮胎主业正面临增长瓶颈。
逆势的中国军团:增长与结构优化的双重胜利
在全球巨头陷入停滞的背景下,中国轮胎企业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增长活力,成为榜单中最亮眼的风景线。
前十阵营的稳固扩张:在全球前十强中,中国企业不仅稳占两席,更实现了“逆势增长”的壮举。中策橡胶以52亿美元销售额排名第9,同比增长9%;赛轮集团则以43.6亿美元销售额位居第10,同比大增21%。这两家企业是前十中为数不多实现正增长的企业,成功填补了巨头们留下的市场空白。
整体版图的持续扩大:中国轮胎企业在75强榜单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本年度共有39家中国企业上榜(含台湾地区),数量占比超过52%。更关键的是,这39家企业的总销售额在全球75强中的占比达到38.17%,虽然与数量优势相比仍有差距,但个别企业的下滑并未影响中国军团整体的上升势头。
“隐形冠军”的快速崛起:除了前十强,一批中国“隐形冠军”正凭借惊人的增速实现排名的跨越式提升。方兴橡胶凭借51%的销售额暴涨,从第50位跃升至第39位,成为榜单中排名攀升最快的企业。通用股份以36%的增速,排名提升9位至第36位。此外,金宇轮胎、浦林成山、风神轮胎等企业也均实现了两位数的销售增长和排名提升。
增长密码:从“制造”到“智造”的战略转型
中国轮胎企业的逆势增长,并非简单的低价竞争,而是源于一场深刻的战略转型。
全球化布局,规避贸易壁垒:与部分国际巨头收缩战线不同,以赛轮、玲珑、森麒麟为代表的中国企业积极进行全球化布局。赛轮的越南工厂、森麒麟的摩洛哥基地,不仅有效规避了贸易壁垒,更贴近终端市场,构建了更具韧性的全球供应链。
技术创新驱动,提升产品附加值:榜单显示,行业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平均比例为2.4%。中国头部企业正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品从“高质价比”向“高端化”迈进。赛轮集团在液体黄金轮胎等新材料领域的突破,正是这一转型的缩影。同时,高利润率的企业如倍耐力、佳通轮胎等,也证明了高端化路线是提升盈利能力的核心。
运营效率提升,精益管理制胜:全行业人均销售额增长6%,锦湖轮胎以近60万美元的人效比领跑。这表明,中国轮胎企业在提升生产效率、优化供应链管理方面成效显著,通过精益运营实现了降本增效。
结论:凛冬中的曙光与未来的挑战
全球前六大轮胎巨头的集体失速,是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的信号,也为中国轮胎企业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凭借全球化、高端化和精益化的战略,中国轮胎军团正从市场的“追赶者”转变为“引领者”。
然而,挑战依然存在。中国轮胎企业内部同质化竞争、过度依赖二级市场订单等问题依然突出。展望未来,随着2025年贸易壁垒的阴影持续笼罩,全球轮胎行业仿佛置身凛冬。唯有那些主动向价值链上游突破、持续创新并构建全球化竞争力的企业,才能率先触到回暖的曙光。中国轮胎的未来,依然可期,但道阻且长。
来源:轮胎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