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北京晚报今起推出“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系列评论。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1935年,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传唱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极大地鼓舞了全民抗战热情。14年之后,这首诞生在抗日战争烽火中的爱国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从1931年9月18日日寇悍然侵占东北,到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14年里,四万万同胞用血肉之躯筑成一道道长城,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唱出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中华民族最强音,发出了“誓死不当亡国奴”的震天怒吼。
东北沦丧后,杨靖宇将军率领东北抗联战士,在敌我力量悬殊、斗争环境极为艰苦的情况下坚持抗战,在零下40摄氏度的林海雪原饿着肚子与数十倍的敌人周旋。面对敌人诱降,他大义凛然:“如果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最终壮烈殉国。
插图 李嘉“埋我于大路旁,我要看着孩子们回来。”这是英雄母亲邓玉芬的临终遗言。1940年,八路军挺进密云西部山区开辟抗日根据地。邓玉芬听八路军宣讲抗日道理,明白了只有中国人都行动起来,拿起枪杆打日寇,才能救中国、救自己,毅然将丈夫和5个儿子送上前线。她的骨肉至亲,全部战死沙场。
在民族危亡之时,无数热血将士像杨靖宇将军一样,挺起不屈的脊梁,为祖国流尽最后一滴血;无数英雄母亲像邓玉芬一样,送儿打日寇,送郎上战场。“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正是无数老百姓用最朴素最无私的行动诠释家国担当,肩负起民族兴亡的千钧重担。“正规军、游击队,村前村后,沙滩田野间,到处集结着人群……数千健儿勇往直前,在敌人的猛烈炮火之下,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争取民族的解放”,这是陈赓将军在日记里记录的众志成城的战场情景。千千万万子弟兵的流血牺牲,数不清的黎民百姓毁家纾难,为脚下土地而战,为民族尊严而战,铺就了最终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坚实路基。
国难当头,无数未能亲赴杀敌一线的同胞,也在各条战线与侵略者进行殊死搏斗。作家学者以笔为枪,郁达夫曾悲愤地写下“我们这一代,应该为抗战而牺牲”,最终惨遭日寇毒手;图书目录学界著名学者姚名达,以书生羸弱之躯奋勇杀敌,不幸以身殉国,被誉为“抗战捐躯教授第一人”。多少科学家与祖国共赴危难,多少大学教授在颠沛流离中坚守讲台,多少大学生走向街头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还有工商业者以实业为盾,在炮火硝烟中坚持生产,将布匹、药品、器械源源不断送往前线……
无论男女老幼,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誓死不当亡国奴。家国一体,是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情怀;以身许国,是中国人民基因里最闪耀的光芒。
气壮山河的民众觉醒与万众一心,有力印证了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作用。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民族大义为重,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坚持动员人民、依靠人民,奠定了战胜侵略者最广泛、最深厚的群众基础,让日本侵略者陷入全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在硝烟弥漫的战场,共产党人总是冲锋在前、牺牲在前,用鲜血和生命践行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在艰苦卓绝的敌后根据地,党领导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不但粉碎了围堵封锁,还极大地带动并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对共御外侮并最终夺取抗战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血肉长城,万古长存。可以告慰抗日英烈的是,我们今天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上,依旧高唱《义勇军进行曲》,因为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都需要“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永远是激发我们前行的强大动力。
来源:北京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