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芳草百味》由广东省中医院携手广州新闻资讯广播联合打造,广东省中医院药学部提供学术支持,在医院微信公众号、广州新闻电台FM962(逢周六日下午12:30分)《周末健康课堂》推送。
《芳草百味》由广东省中医院携手广州新闻资讯广播联合打造,广东省中医院药学部提供学术支持,在医院微信公众号、广州新闻电台FM962(逢周六日下午12:30分)《周末健康课堂》推送。
本期主讲人
主持人
黄裕鹏:在长夏时节,街道边、巷子里、树木旁,老百姓总能听到阵阵蝉鸣声。蝉类昆虫相关的中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除了若虫羽化时脱落的“蝉蜕”,岭南还有另一种特殊的虫草“蝉花”。因为其独特的养生功效、特殊的生长方式以及不菲的价格,逐渐成为养生爱好者以及采药者们的“新宠”。本期的《芳草百味》,鹏鹏就请来广东省中医院药学部的陈立宇药师,同大家详细介绍这一种岭南虫草!
药师
陈立宇:蝉花,这一古老的中药材,是我国传统医学中的瑰宝。它是由真菌寄生在山蝉若虫体内形成的虫菌复合体,兼具动植物特性,因其独特的形态和药用价值而备受推崇。
蝉花最早记载于南北朝时期的《雷公炮炙论》:“蝉花,凡使,要白花全者;凡收得后,于屋下东南角悬干,去甲、土后用浆水煮一日,至夜焙干,碾细用之”;至隋唐《药性论》:“其蜕壳,头上有一角,如冠状,谓之蝉花,最佳:味甘寒,无毒。小儿天吊,惊痫螈,夜啼,心悸”;至宋代《证类本草》:“味甘,寒,无毒;主小儿天吊,惊痫、夜啼,心悸”;至宋代《本草图经》:“出蜀中,其蝉头上有一角,谓之蝉花,入药最奇”;至明代《本草纲目》、《普济方》均介绍蝉花可治疗惊痫,夜啼心悸,功同蝉蜕,可治疗痰壅、湿热等证。
蝉花的来源与形态
蝉花的形成过程充满奇迹。当山蝉若虫在地下生长时,若遭遇特定真菌(如蝉棒束孢菌或大蝉草菌)感染,真菌会逐渐消耗虫体营养,最终在虫体头部萌发生长出孢梗束(或子座),形似花朵,故称“蝉花”。成熟的蝉花虫体呈土黄色,长椭圆形,表面覆盖灰白色菌丝,头部则生长着灰黑色或白色分枝状孢梗束,质脆易断,气味微香。一般以外黄内白,头顶生成有白芹花(菌核),腹内坚实者为佳。优质的蝉花需在春夏两季采收,晒干后保存,以保证药效。
蝉花的药理作用
中医传统认为蝉花具有镇惊定悸,明目散翳的功效。用于惊痫,小儿夜啼、心悸以及各种风症所引起的视力模糊等症。
现代研究发现,许多生物活性物质从蝉花菌中分离鉴定出来,如腺苷、真菌多糖、麦角甾醇、虫草素、多球壳菌素、肉豆蔻苷、过氧化麦角甾醇、核苷等。其药理作用主要包括:
1.清热解毒:适用于外感风热、咽喉肿痛、目赤肿痛等症。
2.镇静安神:对小儿惊风、夜啼、失眠及神经系统疾病有显著疗效。
3.增强免疫:多糖成分可促进细胞代谢,提升免疫力,辅助抗肿瘤。
4.抗炎镇痛:对烧伤、烫伤及炎症引起的疼痛具有缓解作用。
使用与注意事项
蝉花一般内服剂量为3-9克,煎汤或研末入丸散。尽管其毒性较低,但因药性甘寒,脾胃虚寒者应慎用。作为新纳入“新食品原料”的蝉花子实体,市场上已出现多款蝉花类产品,如蝉花纯粉、蝉花饮料和蝉花酒等。
蝉花作为自然与微生物协同作用的产物,既是中医药智慧的结晶,也是生态保护的重要对象。合理采收与科学利用,方能使其惠泽后世。
参考文献
1.安徽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9年版
2.湖北省中药材质量标准 - 2018年版
3. 广东省中药炮制规范-1984年版
4. 蝉花营养价值及在食品中应用研究进展,《食品工业》2025年第46卷第1期154-159
5. 药食兼用虫草菌—蝉花,特种经济动植物,2017,20(11):39-45
初审 | 张靓雯
审核 | 王军飞
审定 | 陈佳佳
来源:彩虹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