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18日,A股迎来一个值得铭记的时刻——整体市值首次站上100万亿元大关。沪市逼近60万亿、深市近40万亿,北交所也达到0.919万亿,这样的体量增长背后,是市场情绪的悄然升温,也是资金与政策共振的结果。
8月18日,A股迎来一个值得铭记的时刻——整体市值首次站上100万亿元大关。沪市逼近60万亿、深市近40万亿,北交所也达到0.919万亿,这样的体量增长背后,是市场情绪的悄然升温,也是资金与政策共振的结果。
不过,连日上涨中分歧也在悄然滋生。18日午后的调整并未引发恐慌,反而出现V型反弹,显示有资金在主动承接;但尾盘集合竞价的小幅出货,又透出部分资金的谨慎。这种“多空拉扯”恰恰说明市场仍在健康轨道上,而看懂当下的政策信号与资金动向,或许就能把握后续方向。
政策面:从宏观到产业,暖意持续释放
高层近期的密集发声,为市场注入了稳定预期。国务第九次全体会明确提出“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完成全年发展目标”,既肯定了“稳中有进”的态势,也直面风险挑战,从宏观政策效能、消费潜力、有效投资到科技创新,一系列举措精准发力。这不仅是对经济基本面的托底,更向市场传递了“持续优化发展环境”的信号,信心支撑作用不言而喻。
产业端的政策同样看点十足。广电总局最新出台的措施直指内容供给优化,从改进电视剧集数管理、季播剧间隔时长,到优化审查机制,既给行业松绑激发创作活力,又强调精品内容与版权保护,影视传媒行业有望迎来质量与规模的双提升。
区域层面,河北与北京的表态更显针对性。河北聚焦北斗规模应用,北京则在氢能领域抛出重磅计划——构建京津冀氢能基础设施网络、试点绿氢输送、扩大氢燃料汽车及无人机应用。这些布局不仅紧扣“双碳”目标,更在区域协同中培育新增长极,相关产业链或迎来实质利好。
资金面:三大增量持续进场,支撑力几何?
市场的核心驱动力始终是资金,当前三大增量资金的动向尤其值得关注。
首先是居民资金的“搬家”迹象。最新数据显示,居民非存款资金增加2.14万亿元,结合A股近期的热度,这部分资金很可能正通过基金、股票等渠道流入权益市场。从线上咨询热度看,不少投资者开始关注基金配置、佣金调整等问题,虽未现线下开户热潮,但资金向股市迁移的趋势已现。
其次是融资资金的持续加码。融资余额突破2万亿后,流入势头未减,券商反馈“咨询两融的客户明显增多”。更关键的是,当前融资余额占A股流通市值仅2.3%,较2015年高点还有近2个百分点空间,增长潜力仍在。
第三是国债市场的资金分流。近期国债价格调整推高收益率,部分投资者开始减持国债转向股市。这种跨市场的资金流动,进一步充实了A股的“弹药库”。只要增量资金持续进场,市场的韧性就有保障。
市场情绪与技术面:健康慢牛特征显现
尽管本轮行情自4月7日启动以来涨幅显著,且出现与2015年、2024年相似的特征(如融资余额高增),但本质差异更值得关注。
2015年融资余额占比一度超过4%,而当前2.3%的水平仍处合理区间;当时线下开户人山人海,如今更多是线上咨询,未现过度狂热。这种“热而不疯”的状态,恰恰是健康慢牛的特征——分歧中洗出浮筹,才能走得更远。
技术面上,8月以来市场始终保持量价齐升,K线稳稳站在多条均线上方,盈利筹码占比高企,这些都是强势行情的典型信号。量能的持续放大,说明场外资金仍在积极入场,趋势尚未出现逆转迹象。
结语:分歧中前行,慢牛趋势未改
当下的A股,正处在“政策托底+资金进场+情绪升温”的共振期。分歧是上涨过程中的常态,尾盘的小幅出货与午后的V型反弹,本质是多空双方的短期博弈,而非趋势逆转。
从资金潜力、情绪热度到技术形态,种种信号都指向“健康慢牛”的延续。对于投资者而言,不必纠结于短期波动,更应聚焦政策支持的主线(如氢能、北斗、消费复苏),在市场的良性调整中寻找机会。毕竟,100万亿市值只是新起点,增量资金的持续涌入,将为A股打开更广阔的空间。
来源:幸福72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