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葆台汉墓焕新重启,揭秘汉代王侯地下奢华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6 14:40 3

摘要:2025年5月18日,时值“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北京大葆台遗址博物馆经过全面改建盛装亮相。博物馆原名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位于丰台区黄土岗乡,为西汉晚期的两座大型木椁墓,发掘于1974年。俩墓早年被盗,1号墓保存较好,2号墓因被盗严重,经文物部门清理后回填,

原标题《汉家陵阙 幽燕长歌》

2025年5月18日,时值“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北京大葆台遗址博物馆经过全面改建盛装亮相。博物馆原名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位于丰台区黄土岗乡,为西汉晚期的两座大型木椁墓,发掘于1974年。俩墓早年被盗,1号墓保存较好,2号墓因被盗严重,经文物部门清理后回填,是全国首次发现的“黄肠题凑”墓。1号墓墓主人推测为汉武帝刘彻之孙广阳顷王刘建,2号墓墓主为其王后。随葬出土3辆朱斑轮青盖车和11匹马,文物千余件,其中玉舞人、鎏金铺首等文物十分精美。2021年,大葆台汉墓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人们在这里领略到两千多年前北京地区汉代的王国兴衰和繁华掠影。

大葆台汉墓遗址是西汉燕国(广阳国)所在地。在考古学中,遗址命名通常采用最小行政地名,例如良渚遗址、琉璃河燕侯遗址、二里头夏都遗址等,这种命名方式有助于学者和公众更好地研究、理解、识别不同的考古遗址,传承历史文化。大葆台汉墓遗址也是以“葆台”这一地名命名的。葆台位于丰台区南部,东邻郭公庄,西近下柳子,北靠六圈,东南近羊坊,曾名宝台、大保台,俗称大葆台。

据清吴长元《宸垣识略》记述:“葆台去城南三十里,故老相传,金明昌时李妃避暑之台。有寺院,甚壮丽,乃故京药师院之支院也。今不可考。”这说明“葆台”之名始于金代,金明昌年间此处为金章宗李妃避暑地,“葆”是草木茂盛之意。而葆台位于北京西南30里处,刘建在此选址作为其长眠之所的原因之一,可能与秦汉时期西南隅为尊位有关,如尔雅曰:“西南隅谓之隩。尊长之处也。”但是刘建墓并未见于古地理文献记载,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该墓地面祠庙建筑泯灭,不为后人所知之故。

史书中关于刘建的记载很少,如《汉书》中有两条记载:“天子加恩,赦王太子建为庶人,赐旦谥曰刺王。旦立三十八年而诛,国除。”“后六年,宣帝即位,封旦两子,庆为新昌侯,贤为安定侯。又立故太子建,是为广阳顷王,二十九年薨。子穆王舜嗣,二十一年薨。子思王璜嗣,二十年薨。子嘉嗣。王莽时,皆废汉藩王为家人,嘉独以献符命封扶美侯,赐姓王氏。”

《汉书》中记载刘建有五个儿子。在他死后,西汉广阳王又传三世:

第一代广阳穆王长子刘舜于元帝初元五年(前44年)继任,封国在广阳国,在位21年。有观点认为其为老山汉墓的墓主人;第二代刘舜之子广阳思王刘璜,阳朔元年(前24年)始在位20年;第三代刘璜之子刘嘉,新朝时献符命于王莽,封扶美侯,被赐姓王,在位12年。

刘建其余四子也都分封在广阳国内,依次为临乡顷侯刘云(元帝初元五年封)、西乡顷侯刘容(元帝初元五年封,三国时,刘容的后人刘放在魏明帝即位后也进封西乡侯)、阳乡思侯刘发(元帝初元五年封)、益昌顷侯刘婴(元帝永光三年封)。《汉书地理志》载刘容的封地在涿郡,即今涿州市东五十里长安庄。阳乡王莽时称“章武”;西乡王莽时称“移风”,在今北京房山区西南长沟镇东侧土城。《水经注圣水》载:“圣水又东,广阳水注之,水出小广阳西山,东径广阳县故城北。……巨马河又东南径益昌县,濩淀水右注之,水上承护陂于临乡县故城西,东南径临乡城南。

汉封广阳顷王子云为侯国。……巨马水东径益昌县故城南,汉封广阳顷王子婴为侯国,王莽之有秩也。”广阳水为五代、辽、金时期的盐沟河、清代的雅河,位于今房山区良乡县东。临乡在王莽时称“有秩”,县在今河北固安县西南五十七里。益昌在今河北永清县东南。现在北京房山长阳镇北广阳城村还有广阳故城遗址,2021年被公布为北京市级文保单位。

广阳国是汉宣帝于本始元年(前73年)赐给刘建的封国。那时的广阳国人口有一万三千多户,刘建便是万户侯。《汉书·地理志》载:“广阳国。高帝燕国,昭帝元凤元年为广阳郡,宣帝本始元年更为国……县四:蓟,故燕国,召公所封……方城。广阳,阴乡。”广阳国下辖的蓟、广阳、阴乡、方城,治所在蓟,辖境大致在今北京西城、房山、丰台和河北固安一带。

广阳国的地理位置优越,位于治水(西汉永定河古称)以南,水陆交通便利。早在秦朝就有自长安、洛阳直达燕蓟的驰道。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作信宫渭南,已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自极庙道通郦山(即骊山),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咸阳属之。

是岁,赐爵一级。治驰道。”《汉书贾山传》曰:“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秦曾修蓟襄驰道与北河(沽水)一线,由蓟城到襄平一段称为蓟襄驰道,从蓟城北门外开始,东行至今北京城东便门,傍今通惠河东行,沿今通州城中新华西街,走新华东街北侧,过沽水(今北运河),走潞城镇古城村北、召里村中,经宋庄镇师姑庄北,自摇不动村东过河至今河北省三河市燕郊镇,然后沿旧京榆公路(北京至山海关),出山海关直至今辽宁省辽阳市。秦始皇东巡时曾过蓟襄驰道。汉初置渔阳郡南部为路县,以县设于蓟襄驰道之侧故名。

尽管驰道为皇帝专用道,诸侯王似难使用,但西汉在此基础上开辟了从长安通河南、河北、山东、辽东到蓟的道路,并沿渭水、黄河北上至广阳国的水路支线[郑若葵,《中国古代交通图典》,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版,第326页]。此外西汉还建立了乘传、置驿制,刘建的父亲燕王刘旦谋反时,就曾与长安上官桀和桑弘羊即“置驿往来相约结”。可见这里曾经盛极一时。广阳国历经兴废,直到王莽时最终所废,从公元前73年到公元9年,共存续了82年。

刘建被封为广阳王,广阳顷王是其谥号。根据《逸周书·谥法解》所述,“甄心动惧曰顷。敏以敬慎曰顷。”所以“顷”字为美谥,意思是“谨慎恭敬”。能享有美谥不仅是由于刘建在其父刘旦谋反后被贬为庶人,受封后的29年在位期间,始终小心谨慎、低调为王,而且也由于他是汉元帝的从祖父、最亲的长辈,所以在他于元帝初元四年(前45年)死后,更是享有天子葬制——“黄肠题凑”。

“黄肠题凑”葬制是流行于两汉的一种天子葬制,只有帝王及其妻妾或皇帝特许的宠臣才有资格享用这种葬制。

“黄肠题凑”一词最初见于《汉书霍光传》:“光薨,赐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三国时魏人苏林注释曰:“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内向,故曰题凑。”此处“黄肠”指墓葬的材料和颜色是柏木的黄心,“题凑”指木头皆内向的墓葬形式和结构。

先秦时已有“题凑”之制,《吕氏春秋·节丧篇》曰:“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题凑之室,棺梓数袭来。”春秋时,优孟讽谏楚庄王时曾提到“以雕玉为棺,文梓为椁,楩、枫、豫章为题凑”。战国时仍沿用“题凑”之制,但由于战乱频仍,礼乐崩坏,诸侯争霸,故在礼制上出现僭越现象。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财富的日益积聚,汉代厚葬之风愈发盛行,上至皇帝,下至诸侯、列侯、王公大臣都不惜花费巨资修陵造墓,西汉高等级陵寝不乏使用柏木者。如《汉旧仪》记载汉武帝的陵寝:“天子即位,明年,将作大匠营陵地,用地七顷,方中用地一顷,深十三丈,堂坛高三丈,坟高十二丈。武帝坟高二十丈,二丈内梓棺,柏黄肠题凑以次。”由此可知汉武帝茂陵采用了柏木的“黄肠题凑”葬制。西汉后期,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和柏木资源的急剧耗损,就以杂木代替柏木为椁。如安徽六安双墩汉墓就是采用栗木作题凑地宫的。到东汉时,随着森林资源的逐渐短缺,便开始用黄肠石代替柏木。《后汉书礼仪》载:“方石治黄肠题凑便房如礼。”如河北定县北庄汉墓即是采用4000块黄肠石代替柏木。汉末“黄肠题凑”葬制渐渐淡出历史的舞台。

目前我国考古已发掘的“黄肠题凑”墓共有15座,大葆台汉墓1号墓是全国发现的首例“黄肠题凑”诸侯王墓,葬具包括“黄肠题凑”及“梓宫”和“便房”,合计使用了15880根黄肠木,不仅数量巨大,规模宏大,而且所用树种也非常丰富,有柏木、油松、楸木和楠木与檫木等,说明西汉时北京地区森林覆盖率较高。另出土的天鹅、鸿雁、鲤鱼、豹、猪、牛、羊、鸡、马鸡、猫、鹿、白颈鸭等动物骨骼也足见当时的生态环境很好。

这样看来,刘建的命运与其父刘旦相比可谓天壤之别,那么刘建的父亲刘旦又有怎样的人生经历?为什么在他死后其谥号为“燕剌王”呢?

据《史记》和《汉书》记载,刘旦(?—前80年),字号不详,徐州沛县(今江苏省沛县)人,汉武帝第三子,母亲是武帝宠妃李姬,广陵厉王刘胥同母兄。汉元狩六年(前117年),受封燕国,定都蓟,就是今天的北京西城区广安门一带。

据《汉书》记载:“旦壮大就国,为人辩略,博学经书、杂说,好星历、数术、倡优、射猎之事,招致游士。”这说明刘旦学富五车,精通儒术,文武兼备,喜从田猎,善招游侠。武帝给他的封国虽不如江南富足,但也算是膏腴之地。正如《史记·货殖列传》所言:“夫燕亦勃、碣之间一都会也。南通齐、赵,东北边胡……民雕捍少虑,有鱼盐枣栗之饶。”然而,刘旦对此并不满足,当形势变化对他有利时,他便开始觊觎太子之位。

征和二年(前91年),太子刘据因汉武帝宠臣江充巫蛊之祸遭到陷害,最终兵败自尽。而武帝次子齐王刘闳也于元封元年(前110年)去世,这样刘旦因自此年岁居长便“自以次第当立”,上书派使者去长安给武帝请安,请求常驻长安,实则是希望武帝立他为太子。武帝闻之勃然大怒,“由是恶旦”,削减了他在良乡、安次、文安三县的封地,反而让年仅8岁的少子刘弗陵即位,也就是汉昭帝。

刘旦对武帝“废长立幼”的做法十分不满,于是勾结宗室刘长、刘泽等人谋反,散布“汉昭帝并非汉武帝亲生”的谣言,暗杀青州刺史隽不疑未遂。刘旦的此次谋反最终得到汉昭帝的宽恕,但他不思悔改,又于始元七年(前80年)勾结鄂邑长公主、上官桀父子、桑弘羊等大臣图谋反叛。事败后,昭帝下诏申斥他的罪行,“旦得书,以符玺属医工长,谢相二千石:奉事不谨,死矣。”刘旦随后在燕王宫自缢身亡,谥号为剌,取意“违背常理”、“暴戾无亲”。

《汉书·武五子传》记载刘旦在自杀前曾大宴宾客,并与宠妃华容夫人凄然唱和。所谓“旦闻之,忧懑,置酒万载宫,会宾客臣妾坐饮。王自歌曰:‘归空城兮,狗不吠,鸡不鸣,横术何广广兮,固知国中之无人!’华容夫人起舞曰:‘发纷纷兮寘渠,骨籍籍兮亡居。母求死子兮,妻求死夫。裴回两渠间兮,君子独安居!’坐者皆泣。”歌罢,华容夫人和其他随从20多人随刘旦赴死。死后葬在今北京石景山的戾陵,诗中写到的“裴回两渠间兮”即指刘旦墓的所在地。今人有诗《燕王叹》:

云光渺河汉,一轮明月映澄澜。双阙入苍天,高轩凝翠殿。君侯排绮筵,罗裙舞飞燕。金觞醉箫管,笙歌引愁怨。多少缠绵,多少爱恋,化作一缕轻烟。纷纷乱,徘徊生死间。宫极难万载,千古叹朱颜。

今天,刘旦曾居住的燕王宫早已灰飞烟灭、荡然无存,但我们可通过一些史料对燕王宫的记载窥见彼时刘旦的奢华。比如《汉书·武五子传》曾记载燕王宫的主体建筑由万载宫、明光殿、端门、城楼、城门构成,还有永巷、水池、猪圈、饮用井、七围以上的大树,宫外毗邻台(音yí,疑)水、葭水等溪流,建筑恢宏,环境优美。

作为皇子,刘旦不仅拥有豪华的宫殿,在生活起居方面也享有特权。据《汉书》载:“旦得书,以符玺属医工长……”这里的“符玺”指象征刘旦身份与权力的符节和印玺,而“医工长”则是汉代诸侯王宫中主管医药事务的官吏,其职责是负责药物收藏和管理以及王室成员的健康,这一职位直到东汉时仍然存在。然而好景不长,刘旦并不满足现状,野心膨胀,图谋造反。据史书记载,在刘旦东窗事发前,宫中曾出现了一些奇异的现象。

比如天空在下雨后出现彩虹,但彩虹却下垂到宫中的饮水井,使井水很快枯竭;成群的猪从猪圈里跑出,撞坏了宫中的锅灶;宫中水池上有一只乌鸦和喜鹊打斗,结果乌鸦败死;还有只老鼠在大殿端门中跳舞;大殿中的门户自动关闭,无法打开;大火烧毁了城门;大风刮坏了宫中的城楼,折断了16棵七围粗的大树;流星坠落到地面等等。宫中的后姬们对此十分恐惧,刘旦也因惊恐得病,连忙派人到祠葭水、台水祈祷。然而刘旦最终没有逃脱惩罚,以悲剧结束了一生。

玉壶光转、沧海桑田,如今,“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尽管“风帘翠幕今不再”“片墙看破尽、遗迹渐应无”,但是当我们慨叹“白驹过隙、逝者如斯”时,似乎仍能透过一代君王跌宕起伏的命运浮沉,真切感受到“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和那亘古不朽的幽燕长歌!

【文章来源:《北京纪事》8月刊】

来源:北京纪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