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79年5月25日下午3.02分,一架DC-10型客机从芝加哥奥黑尔国际机场起飞。
1979年5月25日下午3.02分,一架DC-10型客机从芝加哥奥黑尔国际机场起飞。
起飞仅50秒后,伴随着冲天的火光,这架本应飞往洛杉矶的飞机一头扎进机场边缘的旧机库,机上271条生命在爆炸中化为灰烬。
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造成这起悲剧的幕后黑手,居然在事故发生后得到了“赔偿”。
下面,就让我们穿越回46年前,了解一下这场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空难。
节日里的致命航班
1979年5月25日,这天既是美国阵亡将士纪念日,同时也是周五,节假日和未来两天的双休赶到了一起,不少人都选择出门游玩。
因此,美国芝加哥的奥黑尔机场比往常更加喧闹。
作为当时全球最繁忙的航空枢纽之一,奥黑尔国际机场每天起降的航班架次数以千计,美航191号班机只是其中的一架普通飞机而已。
谁也不会想到,这架飞机最终会以一种无比惨烈的方式让世人记住它的名字。
美航191号班机机型为DC-10客机,服役时间长达7年之久,累计2万小时的安全飞行记录,让它成为飞行员眼中的可靠伙伴。
执行此次飞行任务的航班机组堪称“全明星阵容”:
53岁的机长沃尔特是飞行老手,光是驾驶DC-10客机飞行的时间就有8年,总计飞行时长超过了2万小时,配合他执行任务的副驾驶和飞行工程师,也都是飞行行业的资深人士。
事实上,5月25日的这次飞行和沃尔特没有任何关系,他本来是打算去和儿子共度周末的,但是因为同事临时有事找他代飞,沃尔特就这样踏上了这趟死亡班机。
下午2点50分,258名乘客全部登机完毕(还有13名机组人员)。
这天阳光普照,晴空万里,虽然偶有微风,对飞行的影响却微乎其微。
从乘客到机组人员心情都很愉悦,大家都认为这是一场毫无难度且令人心旷神怡的飞行。
飞机起飞前,许多乘客特意留意着机上新增的闭路电视,屏幕里正实时播放飞机滑行的画面,这是美航为提升乘客体验推出的新服务。
没人能预料到,这个看似贴心的设计,会让他们成为自己死亡的见证者。
3点02分38秒,随着塔台传来起飞指令,机长沃尔特坚定沉稳地回应到:
“收到,美航191准备起飞!”
随后,在机长的操纵下,飞机开始在32R跑道加速。
飞机滑行之初一切都很正常,但当滑行至约6000英尺的时候,机身突然剧烈震动,闭路电视的画面开始扭曲变形,紧接着乘客耳中传来刺耳的金属撕裂声。
刚才还在乐呵呵地通过闭路电视观看飞机起飞的乘客们,被巨大的震动和刺耳的金属声弄傻了,一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比乘客们更傻眼的,是地面的工作人员,他们看到了这辈子都难得一见的飞行事故场面:
地面目击者清楚地看到,191号航班的左侧1号引擎脱离了机翼,还往上翻转了一下,然后像皮球一样翻滚着砸向跑道。
再仔细看,可以看到发动机吊架附近正在往外冒白雾。
经验丰富的塔台工作人员当即判断:
冒出的白色雾气不是烟雾,而是泄露的液压油。
液压油泄露就像飞机上混进了恐怖分子一样,这会导致飞机的升降舵、方向舵、副翼等功能失效,使得飞行员没有办法控制飞机转向、爬升、俯冲等等,最终引发坠机惨剧。
还有,液压油泄露还会导致起落架没办法放下或锁定,飞机要是在起落架失灵的状态下迫降,是非常容易起火的。
塔台工作人员看到这一幕都要疯了,他们的大脑光速运转,对着对讲机嘶吼:
“快准备救援设备,飞机的引擎飞了!”
塔台也试图联系机组人员,让他们马上返航降落,并告知机组人员地面准备好了降落跑道和救援设备,只等着他们平安回来。
但此时的驾驶舱内,机组人员却对飞机出了什么故障一头雾水,因为引擎是在飞机机翼下面的,他们无法看到1号引擎的掉落。
机长沃尔特和大家一样陷入了沉思,但他很快就发现自己这边的仪表盘完全失灵了,而仪表盘都是靠1号引擎供电的。
沃尔特看到这一幕恍然大悟,一拍脑袋说道:
“1号引擎掉落了!”
可是沃尔特找到了飞机故障的原因,却不知道这只是灾难的开始。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沃尔特虽然判断出了问题所在,但他还是不知道那个致命的危险——1号引擎掉落前的翻转动作时割断了液压油管路,飞机目前处于液压油泄露状态。
沃尔特及其他机组人员对此一无所知,依然准备按照常规流程处理事故。
此时,飞机已达到升空速度,如果中止起飞会导致飞机冲出跑道,于是沃尔特决定继续爬升,按训练流程执行单发失效应急程序。
很快,机组将速度调整至单发安全爬升速度153节,一切似乎都在按标准流程进行。
为了让机长一侧的仪表盘恢复正常,飞航工程师阿尔弗雷德试图启动备用电源,但这套需要解开安全带站立操作的系统,在起飞阶段根本来不及响应。
这些操作是徒劳的,致命的隐患藏在他们看不见的机翼上。
前面说过,1号引擎脱落时的翻转动作,像割断了左翼前缘缝翼的液压管路。
这个位于机翼前缘的可动部件,本应在起飞时打开以降低所需速度,此刻却因液压油泄漏失去锁定,被强大的气流硬生生吹回闭合状态。
左翼失去升力,时速飙升至159节,而保持正常状态的右翼时速仍为153节,这种失衡让飞机开始向左倾斜。
更可怕的是,失速警报和驾驶杆抖杆器都依赖1号引擎供电,此刻早已完全失效,机组既听不到警报,也感受不到抖杆警告,只能眼睁睁看着飞机左倾角度不断扩大。
当副机长喊出"该死"(这成为黑匣子记录的最后声音)时,机身倾斜已达122度,高度却只有100米。
50秒的挣扎后,客机以近乎垂直的角度撞向地面,机上258名乘客惊恐地看着闭路电视里自己的“死亡倒计时影像”,在飞机落地瞬间化为灰烬。
螺栓背后的真相
空难发生后不到一个小时,负责查清事故原委的调查小组就已经到位。
经过一番潦草的调查,调查人员将目光锁定在了跑道上找到的一枚断裂螺栓,这是固定引擎吊架的三颗关键螺栓之一。
在之后召开的空难事故发布会上,调查人员将是这么说的:
他们提出这颗断裂的螺栓因为质量差,在飞机起飞前就已经坏了,在飞行过程中导致1号引擎上的其他螺栓不堪重负,最终全部断裂,致使引擎脱落。
但这个结论根本站不住脚,很快就被人一脚踢飞了。
金属专家马尔思经过仔细的检查后发现,那枚断裂的螺栓断面很新,这说明它是飞机坠毁时才断的,而不是在起飞前坏的。
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测,马尔思特意去查了这架客机的维修记录,这一查果然把真凶揪了出来。
按照DC-10客机生产厂商麦道公司的规定,修DC-10的引擎是个大工程,维修人员得先把引擎挨个拆下来,再拆固定引擎的架子。
这么一套流程下来,少说也得十天半个月时间。
美国航空公司的维修部门懒人辈出,维修人员不愿意干这种麻烦活,想出了一个比偷懒还偷懒的办法:
只拆连接机翼的三颗螺栓,而不是把每一个引擎都拆下来仔细维修。
美航维修人员不仅在拆卸时偷懒,在安装时更是懒得无药可救。
维修人员在安装时为了对准安装的位置,反复撞击架子的受力点,甚至用蛮力撬。
金属在一次次撞击中慢慢疲劳,肉眼看不见的小裂纹在角落里一点点变大。
在找到的飞机残骸上,架子的隔板上能清楚看到旧的裂纹——就是这些被忽略的损伤,在飞机起飞时承受巨大力量时彻底断开,导致引擎掉了下来。
正是在这些二五仔的“共同努力”下,美航191号航班一步步滑向死亡的深渊。
但事情到这还没完,空难之后的事比空难本身还要离谱。
美航因为违规维修被罚款50万美元,却变相从保险公司拿到了2500万美元赔偿,反而成了“受害者”。
死了这么多人,美航反倒富得流油,上哪说理去?
美航191号航班事故,富了资本家的口袋,喂饱了一群吸血鬼。
只有那些通过机场闭路电视看着灾难发生的乘客,那些在50秒里拼命和命运抗争的机组人员,永远停留在了那个晴天的下午。
信息来源:
空中浩劫:美国航班191号班机
来源:电影有深度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