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法治报 | “红窑星火”映山乡——阜平法院传承红色基因书写为民答卷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6 14:39 1

摘要:1938年2月,战火纷飞中,晋察冀边区成立临时高等法院。“那时,边区高等法院随边区政府转战游击办公,在凹里村、广安村均有短暂驻留,相对固定的场所就是家北村这片窑洞群。”阜平法院政治部原主任张立文讲起这段历史,语气中带着崇敬与自豪,“边区高等法院成立初期到合并为

媒体聚焦

“有人晕倒了!”7月25日,暴雨过后,阜平县人民法院干警冯建华等4名干警穿梭在抢险一线,突然听到呼喊声。

他们紧急上前,只见一女子面色苍白,情况危急。“去医院!”他们合力将人抬上警车疾驰而出。经抢救,这名有心脏病史的女子得以脱险。

群众有困难,4名干警挺身而出,用果断救援诠释了“人民至上”。这份融入血脉的担当,在阜平这片红色土地上流淌。

巍巍苍山作证,潺潺鹞子河为凭。阜平,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核心腹地,是敌后司法事业的星火燎原之地。

星火不熄:边区法院的精神滋养

暴雨洗过的阜平,阳光洒在史家寨乡家北村的山坡上,两排窑洞静静地镶嵌其间,被镀上了一层金辉。

位于第二层的十几孔,是晋察冀边区高等法院旧址。历经时光侵蚀,留存的窑洞墙上,仍能找到当年安装门闩的凿痕。

1938年2月,战火纷飞中,晋察冀边区成立临时高等法院。“那时,边区高等法院随边区政府转战游击办公,在凹里村、广安村均有短暂驻留,相对固定的场所就是家北村这片窑洞群。”阜平法院政治部原主任张立文讲起这段历史,语气中带着崇敬与自豪,“边区高等法院成立初期到合并为华北人民法院前的80余册珍贵司法档案,就保存在我们法院的档案室里。”

为赓续红色血脉,破解新时代司法难题,2025年,阜平法院“红窑星火”分享会应运而生。干警们走进家北窑洞旧址,触摸历史,亲身体验当年“流动法院”法官们翻山越岭办案的艰辛;走进红色文化展厅,在红色司法文化熏陶中点燃工作激情;阅读红色书籍,感悟红窑精神……他们将红色血脉融入司法实践,“红窑青年”“红窑调解”“红窑利剑”“红窑印象”等系列子品牌蓬勃而生。

“红窑青年”专栏里,年轻干警笔尖流淌着对红色司法的炽热情怀。刑事审判庭干警张译文说,她最叹服革命先辈以文化铸魂、以实践砺人的智慧。东下关法庭干警杨晔嘉则在看到法院直播间普法时,想起当年边区干部街头宣讲的身影,感叹原来大家有着同样的初心。

这星火的光亮,早已越出法院的围墙。干警们将法律宣讲融入群众日常,开展“法治宣传进百村”;话剧《尘封的档案》登上河北法院文艺汇演的舞台,让更多人看见窑洞深处的公正坚守;微电影《老区法庭别样红》捧回最高法“金法槌”奖,镜头里的法官们正像先辈们一样,把脚印深深扎进阜平的土地。

星火燎原:档案中的智慧密码

泛黄的牛皮纸卷宗边缘卷着细碎的毛边,油墨字迹晕开淡淡的蓝黑……历史档案就像一串藏在岁月深处的钥匙,轻轻一拧,就能打开太行深处那段用公正与坚守写就的往事。

阜平法院将档案室珍藏的80余册历史档案拍照扫描,分发给干警们。干警们利用业余时间梳理边区的典型案例,深挖红色司法智慧宝藏。

“从起诉状、询问笔录、一审判决、上诉状到二审调解书,整整10份材料。”张立文介绍了他整理的一份晋察冀边区高等法院办理的继承案卷宗。

刘某家兄弟姐妹四人,弟弟生前与刘某闹分家,死后大哥与二妹因遗产起纷争,一审判决后,刘某不服上诉,最终二审调解以“姐妹放弃继承权+兄补偿劳务”巧妙化解,兼顾实质公平与亲情修复。

“材料简洁,字里行间却闪耀着边区法官的工作理念:将调查研究置于核心,广泛倾听民意村情,一切努力皆指向彻底化解矛盾、修复社会关系。”张立文感慨道,这激励我们,在坚守法律原则、保障程序公正的同时,让“案结事了政通人和”成为更普遍的实践。

干警们从档案里提炼出“依靠群众、就地办案”的智慧;从战时简化程序却坚守正义的实践中,总结出“实质正义优先”的原则。这些经验被编成《晋察冀红色司法案例集》,成了干警们案头的“活教材”。

红色的火种,终究要在实践中燎原。

4月24日清晨,阜平法院以“红窑星火之利剑出击”为主题,剑指长期规避执行的“硬骨头”。

在某公司与聂某追偿权纠纷案执行现场,被执行人聂某承认未按期履行和解协议,但仍以经济困难为由推诿。执行团队一面严明法律底线,一面延续边区调解传统,“情理法”交融地进行劝说。最终,聂某当场履行了全部2.7万余元欠款。此次行动中,群众主动提供两起案件线索,生动再现了“群众参与司法”的鱼水深情。

阜平法院执行局还从边区“战时机制”得到启发,通过“夜间执行”“假日执行”等开展行动,切实将“红色引擎”转化为破解执行难的强劲动能。

如今,阜平法院上下拧成一股绳,“比学赶超”的劲头高涨。在2024年全省政法队伍群众满意度测评中,阜平法院位列全省法院系统第五,保定市第一。这份成绩,是对他们“司法为民”初心最有力的诠释。

星火传承:基层治理中的红色基因

在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西侧,城南庄人民法庭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红色文化展厅里,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引人驻足:边区高等法院院长王斐然在家北窑洞驻地参加捻线劳动。这被定格的瞬间,无声地诉说着晋察冀边区“坚持走群众路线”司法传统的真谛。

“边区法院的法官下乡办案,不是摆架子,是真蹲点。”翻阅着《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这本书,张立文介绍,1944年5月,晋察冀边区政府颁发了《关于改进司法制度的决定》,着重强调建立健全巡回就审制度,加强对广大区村调解工作的指导和帮助,密切司法工作与政府各部门工作的联系等等。

如今,这个传统在城南庄法庭干警的日常工作中延续着。他们将新时代“枫桥经验”与革命老区基层治理相结合,办案中坚持到现场看、听双方说、找乡邻问。

在处理老刘与老李两家的坟地纠纷时,城南庄法庭庭长李建桥顶着38℃的高温钻进山坳,踩着土路丈量地块,拉着老乡细问近四五年的雨水情况,最终综合制定和解方案,让两位老人冰释前嫌。

这样的调解事例,在城南庄法庭还有很多。城南庄法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度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构建“法官+N”多元解纷模式,并邀请辖区各村党支部党员和“老区义警”担任调解员,成立“红色调解室”,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

城南庄法庭近年来调撤率逐年上升,今年上半年调撤率达到88.6%,基本实现了“矛盾不上交”。该法庭“根植红色基因润沃土 打造品牌法庭新‘枫’景”的经验做法入选“最高人民法院‘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 做实指导调解法定职能’典型案例”,法庭还被省委政法委评为“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单位。

从晋察冀边区的土窑洞到新时代的人民法庭,红色的司法基因早已融入阜平法院人的血脉,在新时代的司法实践中,他们正继续书写着永不褪色的为民故事。

来源:河北高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