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值得注意的是,钉钉ONE并非智能体的单打独斗,而是化身为由“消息助理”“日程助理”“审批助理”“会议助理”“学习助理”等多个专业智能体组成的“智能体团队”,通过多角色协同实现更全面的办公服务。
8月25日,钉钉发布8.0版本“蕨”,推出新一代AI办公应用形态“钉钉ONE”,以智能体(Agent)驱动工作信息流,重构了AI时代的工作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钉钉ONE并非智能体的单打独斗,而是化身为由“消息助理”“日程助理”“审批助理”“会议助理”“学习助理”等多个专业智能体组成的“智能体团队”,通过多角色协同实现更全面的办公服务。
这一设计思路,映射了当下智能体行业的发展趋势——由单智能体“从0到1”的工具化探索,到多智能体“从1到N”的场景化跃迁——能实现协同作战的多智能体,开始成为互联网大厂争相布局的新赛道。
多智能体布局是必答题
近年来,Manus、Coze等通用智能体平台,以及Lovart、Skywork等垂直领域智能体的集中亮相,已然让“会自主干活”的智能体成为行业焦点。但随着用户需求不断升级,市场对智能体的期待从基础的“工具辅助”转向了更高效的“端到端的成果交付”,单智能体的短板逐渐凸显。
“早期的通用智能体往往难以同时精通AI绘图、编程、PPT制作等跨领域技能。”一位行业资深技术专家表示,单智能体存在“能力边界局限”的核心痛点,“不同任务的执行流程和工具差异巨大,导致单智能体在处理复杂任务时效率不足、结果准确性不高,输出的结果需要人工反复修正,反而增加了时间成本。”
如今,这种困境正在被多智能体协同系统破解。不同于单智能体的单打独斗,多智能体采用“分工明确、能力互补”的模式,搭建起智能协作网络。每个智能体聚焦自身擅长领域,既弥补了单智能体跨领域能力不足的短板,也通过协同配合实现了“1+1>2”的效果。
多智能体的崛起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抓手。IDC的研究报告指出,到2027年,60%的大型企业会采用协作型智能体系统,将业务流程效率提升50%以上。对于企业而言,布局多智能体协同,已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未来行业竞争力的“必答题”。
大厂竞速多智能体的“花式布局”
2025年被称为“智能体元年”,互联网大厂、科技公司竞相布局,抢占先机。OpenAI推出GPT系列并持续优化其智能体能力,Anthropic的Claude在长上下文窗口方面取得突破,谷歌DeepMind的SIM2系列智能体在复杂环境中展现出惊人适应性。国内厂商如阿里、腾讯、百度等头部大厂也纷纷布局多智能体系统,争夺这一未来入口。公开数据统计,仅上半年,国内市场就有超过50款智能体产品密集发布。
目前,阿里巴巴的多模态智能体生态已全面落地。4月9日,阿里云百炼上线业内首个全生命周期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服务,支持通过无代码方式快速构建智能体应用。例如,用户可选择通义千问大模型与高德地图MCP服务,一键生成城市旅游规划智能体,覆盖行程设计、天气查询、餐馆推荐等多场景。目前平台已集成200+大模型和50+主流MCP服务,服务超29万企业开发者,覆盖智能制造、药物研发等领域。
8月20日,阿里巴巴旗下B2B平台1688正式发布“诚信通AI版”,为商家提供专属生意智能体。该智能体集成商品分析、客户画像、营销方案生成等功能,可自动完成从商机挖掘到订单转化的全流程。据1688诚信通AI版运营负责人介绍,“诚信通AI版”的核心目标,是降低源头厂商的数字化门槛,让不具备专业运营能力的源头厂商,也能在平台上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目前,这款AI产品已具备市场洞察、智能测款、自动客户接待等能力,属于“AI辅助经营”阶段。平台计划在一年半内,将其升级为接近“自主经营”水平。
为了更好地助力产业客户借力AI提高企业生产力,腾讯在5月21日推出智能体开发平台(TCADP)。该平台整合了RAG(检索增强生成)技术、多模态交互能力及企业级工作流引擎,在此基础上,企业可快速搭建客服智能体,实现“用户咨询—知识库检索—工单分配—结果反馈”的全自动化闭环。
智能体开发平台发布后,腾讯在大模型产品方面又进行了批量更新,先后推出了视觉深度推理模型混元T1Vision、端到端语音通话模型混元Voice和混元图像2.0模型,不断推进智能体开发技术的完善的升级,助力其更好适配各类产业需求。7月27日,在WAIC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腾讯论坛,腾讯集中展示了覆盖企业服务、生活、办公的10+垂直领域智能体,包括可构建虚拟工厂智能体的混元3D世界模型、支持开发可自主操作机械臂智能体的具身智能开放平台Tairos等,再次展现出腾讯在智能体研发领域的硬实力。
腾讯元宝的推出也是腾讯构建AI生态的重要一步。据第三方数据机构QuestMobile统计,腾讯元宝虽不若豆包、小艺等应用的月活已达到亿级规模量级,但其上半年的复合增长率高达55.2%,在AI综合助手赛道中排名第一。
百度则在通用智能体和多模态协作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今年4月,百度文库联合网盘推出内容操作系统“沧舟OS”,并基于此系统推出“GenFlow1.0”。8月18日,百度文库联合网盘对智能体系统提质升级,发布全球首个全端通用智能体“GenFlow 2.0”。该产品支持超100个专家智能体同时工作,3分钟并行完成超5项复杂任务,生成速度超主流同类型产品10倍,解决通用Agent描述难、等待久、交付差、不可编辑等难题,率先做到“分钟级交付、过程可干预、记忆可追溯”。
作为字节跳动智能体规模化应用的探路者,豆包大模型的表现备受瞩目。截至今年5月底,豆包大模型日均tokens使用量超过16.4万亿,较去年5月刚发布时增长137倍。6月11日,字节跳动旗下火山引擎举办Force原动力大会,发布豆包大模型1.6、视频生成模型Seedance1.0 pro等新模型,并升级了Agent开发平台等AI云原生服务。在推理能力测试中,豆包1.6在今年高考全国新一卷数学单科中获得144分的成绩;在海淀模拟全卷考试中,理科拿下706分,文科考了712分。亮眼的分数一度让豆包成为了AI应用届的明星,也让市场看到豆包大模型的更多可能。
京东围绕企业部署到产业流程落地,搭建了言犀智能体平台。该平台定位为一站式AI Agent开发平台,支持接入数十个大模型,提供智能体架构搭建及行业解决方案模板。2月11日,言犀智能体平台相关产品全面接入DeepSeek R1/V3模型,包括数字人、智能外呼、智能导购等产品,并在营销服务场景落地,进一步加速大模型走向产业应用的步伐。目前,京东内部已部署超3300个活跃智能体和100多个行业解决方案模板。
从年初的单智能体能力比拼,到如今的多智能体协同作战,大厂对智能体赛道的角逐,早已超越单一技术的比拼,演变为“技术架构+场景沉淀+生态开放”综合实力的较量。这场角逐的终局,或许不是某一家企业的独占鳌头,而是会催生出更开放、更高效的智能协作生态——让每个行业都能依托多智能体的“军团之力”,实现产业生态的全方位跃迁。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