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人宗庆后:抠抠索索累死累活的中国首富,竟是区属国企领导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3 14:48 2

摘要:宗庆后的故事,没人能讲得完,尤其是他这一生,听着有点传奇,又带点那种你家隔壁老头子似的实在。中国首富?穿着不到两百块钱的布鞋,办公室37年不装空调,嘴里还常常叼着一支18块钱的香烟。传奇和接地气这东西,在他身上搅和得让人很难分得清。

宗庆后的故事,没人能讲得完,尤其是他这一生,听着有点传奇,又带点那种你家隔壁老头子似的实在。中国首富?穿着不到两百块钱的布鞋,办公室37年不装空调,嘴里还常常叼着一支18块钱的香烟。传奇和接地气这东西,在他身上搅和得让人很难分得清。

如果让你穿越回1945年深夜的徐州,做个邻居,可能会听到宗家屋里一个婴儿的哭声。重九斤,老大,宗庆后就这么呱呱坠地了。他的故乡其实是杭州,可命运拐了个弯,先送到了徐州。这种绕来绕去的路数,在他后半生也没断过——人总是被时代推着走,谁家不是呢?

宗家的来头不小,号称是宗泽后人。爷爷在张作霖手下管钱管税,到了父亲宗启騄这一代,从化学系名校毕业,办过学校,也进了邮局,乱世里不得已投了汪伪,后来又一无所有。母亲王树珍,满清贵族的壳子里,其实是个吃了不少苦的姑娘,父母早逝,与哥哥相依为命,嫁给宗启騄算是听家里话。那年月,谁坐得住枪炮和政局的风口浪尖,也没什么选择。

宗庆后刚出生,父亲坚持找了徐州好医院,说是医疗条件好。其实那个年代,“好”也就意味着不至于出大事。他是家里的希望,也是第一个孩子——家里五个兄妹,老大就得顶梁。

解放后,风水就彻底轮流转了。宗启騄旧官僚成分,找不到活路,动不动就是调查、批斗,家里也顾不上多管。你随便想想,家里七个人,住老杭州,饭都吃不饱。后来最小的妹妹干脆也送亲戚家了,就是这么过日子。

倒是母亲王树珍硬是咬牙考了教师,成了柳翠井巷小学的老师,靠一份薄薪撑起了家。这种扛事的劲头,估计也是遗传到宗庆后身上了。你遇见这样家庭,大哥特别早熟也就不奇怪了。

他读书一直在杭州,杭师附小、新华小学、五中,没换多少地。但你得知道,他在班里是那种稳得出奇的人。老师喜欢他,同学都愿意听他的。不是说他天生热闹,而是家里苦,却什么事都得顶着往前冲,所以习惯了早早长大。

有一回,宗庆后才十二岁,拿着学校介绍信就闯进军营,请干部来学校作报告。初中搞“除四害”运动,他能扯着嗓子劝国营商店借给他广播,敞开怀宣传——在杭州最热闹的地方。那种“我要去做,我就去做”的劲头,并不见多少矫揉造作。老杭州人都喜欢实在孩子,宗庆后就是这种。

但你别以为他因此顺顺利利。初中毕业,本来成绩好想去读师范学校,可身份是“旧官僚子弟”,连门都没有。你看人在年少时被这些标签卡住,那种委屈和倔强,未必真能讲得清。他愣是跑去当修车学徒,干了没多久,因为身板瘦弱,重活撑不住,被辞退了。

然后就开始各种零工:帮人卖爆米花,推三轮车吆喝卖冰棍,发传单,看门。到处找活儿干,别管高低,只要能挣点饭钱就行。那年头是“三年自然灾害”,城里人日子都难,小孩只能在街头挣个吃食,还得管着弟弟妹妹。你要是见过那种日子的杭州,应该明白什么叫一分钱要掰成两瓣使。

1963年,宗庆后响应“上山下乡”,去了舟山种棉花。收成惨淡,闹了个空手而归,后来又辗转去绍兴种茶。那些年,一个知青能在农村扎根十五年,没提前回城,已经算很能扛了。打土坯、抬石头、种茶、烧窑、杀猪,他什么都干。还做过大厨,跟整个茶场上千人打交道。人生有时候就是这样——你不是天生会杀猪,但日子逼着你去学。

到1977年,三个弟弟全都返城了,宗庆后还在茶场当工人,连离开的小门都看不到。家里希望他在绍兴安家,给他凑家具、安排婚事。他把家具直接拉回杭州,撂下一句:“人活着得有点念头,不能混日子就这么完了。”说实话,这句话搁在那个年代,听着有种傻劲,又让人佩服。

1978年,风向转了。他33岁,知青生涯结束,总算回了杭州。母亲在小学工作,宗庆后也进了学校,不过不是当老师,被分派去校办纸箱厂做工人。天天糊纸箱,下班还得拉着板车去各学校推销作业本和雪糕。供销员得会说,会跑,会忍。工厂里,他慢慢做出头,带人生产电扇、电表,厂子也跟着他扩大了。

他在校办工厂一待就是十年。日子不算好,但他结了婚,妻子是返城知青施幼珍,后来生了女儿宗馥莉。那会儿宗庆后还去工人大学读企业管理。人生到了中年,天终于有点亮了。

1987年,宗庆后主动承包校办企业,经销部才三个人。他敢把创利指标从四万元抬到十万,纯是因为心里有底气。他亲自蹬三轮车送货,靠薄利多销,成了上城几十所学校的熟人。后来卖“中国花粉口服液”时,觉得有改进空间,干脆自己琢磨配方,做出了“娃哈哈”。适合孩子喝,便宜,结果当天产一万盒,一年卖了四百多万——接下来是什么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那个清泰街小厂,后来变成了娃哈哈总部。一栋楼,他在里面坐了整整三十七年,外面世界已经变了,楼里的他好像从未老去。央视采访他问为什么,他说:“我从这里出发,走到了很多无法想象的远方。”那句辽阔,大概从来不只是说市场。

2024年,他在娃哈哈的老楼照了最后一张相,然后进了医院,遗憾未了,就此离世。耗光所有的力气,像一头倔强的老牛,始终拉着那辆看不见的重车。

这一生,宗庆后没有花天酒地,最多三次问鼎中国首富。他喜欢布鞋、凉鞋、旧衣服,连一年的开销都不到五万。抽烟、喝酒,最贵的都是便宜货。出差常常一个人提着包上火车,也没有助理随员。曾经因为没有安保,早上被人拿刀袭击,左手差点废掉;其实那人只是想找份工作。宗庆后始终相信自己没得罪过人——这种憨直,搁在首富身上,很罕见。

一辈子,他就认准两件事:尽量让产品卖得便宜,尽量给员工多发工资。其实娃哈哈的股权,始终是企业、员工、宗庆后三方分割的,他自己最多也就三成股。而且他从不赶走年纪大的工人,发红包、团年饭、纪念品,补贴员工像自己兄弟一样。2022年,他消瘦至极,还亲自给员工发红包六亿元,合影里笑容比以往都深。他知道自己命不长了,也许是在向老朋友们道别。

你要说做实业,宗庆后是头一份。他不热衷资本游戏,不让娃哈哈上市,说赚钱要凭真本事,而不是靠资本分肥。有一回和法国达能打官司,为了保住这个民族品牌,哪怕全世界媒体都骂,他也不让步。其实娃哈哈一直是区属国企,宗庆后只是那个像苦行僧一样的经营者。他省下来的钱,是为国家和员工省的。

可他真的累坏了。有人说他抽烟害了身体,也有人说无休无止的工作把他“用透了”。他连病床上都放不下工作,一直觉得要把所有都亲手管好。连女儿宗馥莉也跟他急,嫌他工作太多,父女争执的场面估计只有家里人才知道。

亲缘里这份舍不得,宗庆后其实很懂。他一生最遗憾的是女儿未成家。他接受访谈时,消瘦而急切地喊话年轻人:“早点结婚,早点生孩子。”那种真实焦虑,你在他身上看见的不是中国首富的风光,更多是一个老父亲的无可奈何。

资深记者说,“娃哈哈就是他的亲儿子”——也许真的如此。一个人花了半辈子,守着一间旧工厂,给千千万万工人和孩子撑起了一个品牌、一份饭碗、一点念头。不是每个企业家都能做到这一点,也不是每个人都敢这么活。

宗庆后活过了时代,活过了风浪,也活过了无数个夜晚的孤独。你说他的传奇里有多少运气,有多少坚韧,又有多少当年无路可走的无奈?也许只有旧楼里泛黄的照片能讲一二。

你回头想想:宗庆后这种人,是不是让我们对“成功”两个字产生了另一层理解?

故事当然不完,现实也如是。我们只记得那个总是布鞋、旧楼、笑呵呵发红包的老爷子,还有他临终时对女儿、对“娃哈哈”、还有这个世界的不舍。

有些人的一生,终究没法用数字和头衔说清。他留下的,是一种气——扛事的劲头,舍不得的亲情,和“干点事”的念想。

也许,每个人心里都该有点类似的东西吧。

来源:林泉间栖息过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