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流量之下,莫让鲁迅只剩“烟”与“背心”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6 11:00 2

摘要:绍兴鲁迅纪念馆的一面墙画,近日因“烟”起波澜。控烟志愿者呼吁把鲁迅手中的香烟改成拳头,理由是“吸烟有害健康”;几乎同期,上海书展上“鲁迅同款毛背心”卖到断货,年轻人排队打卡,戏称其“穿上秒变人间清醒”。一“烟”一“背心”,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在社交平台被切割成

绍兴鲁迅纪念馆的一面墙画,近日因“烟”起波澜。控烟志愿者呼吁把鲁迅手中的香烟改成拳头,理由是“吸烟有害健康”;几乎同期,上海书展上“鲁迅同款毛背心”卖到断货,年轻人排队打卡,戏称其“穿上秒变人间清醒”。一“烟”一“背心”,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在社交平台被切割成“好”与“坏”两个极端标签,成为流量狂欢的注脚。

历史人物的“出圈”本是一件好事,它意味着经典再次照进现实。然而,当“出圈”异化为“出格”,当思想巨匠被简化为“吸烟斗士”或“文艺文青”,我们不得不警惕,流量逻辑正在把深邃立体的精神世界压溃成一个扁平的符号。

鲁迅一生嗜烟,从日本留学时期的“敷岛”香烟,到晚年上海时期日均50支,烟具与手稿、毛笔一样,是他创作时的“标配”。烟雾缭绕中,他写下“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锋利,也写下“救救孩子”的焦灼。烟于他,是创作时的“燃料”,也是病痛时的“匕首”。同样,那件由许广平手织的毛背心,不只是御寒工具,更承载着《两地书》里的夫妻缱绻深情。历史细节的底色,从来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复杂而滚烫的人生。

问题在于,当现代价值观与历史细节迎头相撞,我们该如何取舍?简单“抹掉”香烟,看似“保护未成年人”,实则以今天的尺子丈量昨天的巨人;一味追捧毛背心,却对其背后的“立人”思想不闻不问,同样是一种“买椟还珠”。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文化也不是可以随意拼贴的积木。真正的尊重,是置于历史语境中理解,而非以现代视角,粗暴地“美颜过滤”。

流量时代的文化符号,为何难逃“二极管”命运?短视频平台上,“鲁迅OOTD”话题播放量超2亿,“毛背心+香烟”成了拍照标配。流量带来了关注,却也带来了消解。有人把鲁迅P成“染金发、挂金链”的恶搞表情包,有人在纪念馆前“点烟打卡”…… 根本原因在于,算法偏好“短平快”,用户追逐“爽点”,于是复杂被简化、深刻被稀释,一切只为“10万+”服务。当批判精神沦为娱乐噱头,当“民族魂”矮化为快消品,流量就不再是“播种机”,而成了“收割机”。

破解之道,不在于拒绝流量,而在于驾驭流量。鲁迅需要的,不是在喧嚣中“火一把”,而是让经典在对话中“活起来”;观众需要的,不是被灌输,而是被启发。绍兴纪念馆的墙画,不妨增设互动屏,让观众选择“留烟”或“去烟”,通过“原始展品+历史注解+现代警示”,既还原现场,又留下传递价值。毛背心的热销,不妨附赠一本鲁迅《两地书》节选,让购买者读到“背心已穿在小衫外,很暖”的句子时,也能感受“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的嘱托,这才是文化传播的“长期主义”。

鲁迅一生反对“瞒和骗”,更反对“被捧杀”。他若在世,大概会冷笑一声,“烟也禁得,背心也穿不得,难道我就只剩这两件物事?” 正如鲁迅长孙周令飞说,“英雄的崇高性不在于流量密码,而在于精神传承。”当“烟”与“背心”不再是非此即彼的符号,而成为理解鲁迅的两个入口;当观众在“吸烟有害”与“笔耕不辍”之间看到同一个“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灵魂,这,或许才是“不能忘却的纪念”。(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袁强)

来源:大河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