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60年10月18日,北京西北郊的圆明园火光冲天,大火燃烧了数日,让这座“万园之园”化为焦土,也在中国人心中刻下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痕。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暴行,是近代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缩影,具有深刻的历史教训,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与反思。
1860年10月18日,北京西北郊的圆明园火光冲天,大火燃烧了数日,让这座“万园之园”化为焦土,也在中国人心中刻下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痕。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暴行,是近代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缩影,具有深刻的历史教训,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与反思。
圆明园始建于康熙48年(1709年),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组成。康熙帝把该园赐给四子胤禛(后来的雍正帝),并赐名“圆明园”,取“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的意思。经雍、乾、嘉、道、咸五位皇帝,历经150多年的经营,耗费了巨大的物力,役使无数能工巧匠,打造出一座宏伟、秀丽的皇家离宫。
19世纪的法国汉学家M.G保蒂埃曾经来到中国,游览过圆明园,并对园中各个胜景做了详细的记载。他在著作《乾隆皇帝的避暑宫殿——圆明园》中极其痛心地写道:“自1860年圆明园被烧后,乾隆皇帝的藏书阁和其他伟大的建筑一样,毁于一旦。”
在保蒂埃的记忆里,乾隆的藏书阁是这样的:“这个藏书阁有3个卢浮宫的大小,所有图书自上而下排列整齐,为防止蒙灰,书籍都用丝绸覆盖。这里收集了各类书籍的最好版本,有的稀有书籍只能在这里找到……我们可以用圆明园的藏书阁与亚历山大图书馆相比。”
1793年,傲慢的英国特使马戛而尼勋爵来到北京时,称圆明园为“最最光明的园林”,他想不出更好的词语来形容这座中国最好的园林了。
法国学者阿兰*佩雷菲特在《停滞的帝国》一书中这样描述:“马戛尔尼对鲜花、绿树和喷泉交织成的美景十分欣赏,圆明园大得无边无际,园内数以百计的漂亮的亭台楼阁,由穿越假山的通道和美妙的走廊相连接,但马戛而尼只看到其中一部分。”
但是,英法联军进入北京后,这一切都灰飞烟灭。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接近尾声,9月21日,英法联军在八里桥击败清军主力后,咸丰帝逃至承德行宫避难。10月6日,英法联军直扑圆明园,当日傍晚便闯至圆明园大门外。看守园林的20余名技勇太监与联军交战,终因寡不敌众,全部以身殉职。当晚7时,联军攻占了圆明园。管园大臣文丰投水自尽。
2000多名英法士兵闯入圆明园后,被眼前的美景和奇珍异宝惊呆了。据当时法国海军上尉巴吕的描述,这批士兵起初“以为到了一座博物馆”,而不是什么皇帝离宫。因为摆在室内的东方玉器、金器、银器、漆器,无论是材料还是造型都精美绝伦,简直就像进了欧洲的博物馆。
那些珍宝摆放得井然有序,有一种压迫感,让人以为只能看,不能动。但不久后就有人经不住诱惑,开始动手了。
之后的场面,就如当时的英国翻译官斯温霍在《1860年华北战役纪要》中描述的,“军官和士兵,以一种极不体面的举止横冲直撞,每个人都渴望抢到值钱的东西。多数法国人都拿着巨大的棍棒,遇到不能挪动的东西,就捣个粉碎。”
法国翻译官德里松在26年后出版了名为《一个赴华翻译的日记》。他在书中对当年的劫掠行径记忆犹新:“一大群各种肤色、各种样式的人,全都闹哄哄地蜂拥而上,扑向一堆无价之宝,他们用各种语言呼喊着,争先恐后,相互扭打,跌跌撞撞,辱骂着,各自带走了自己的战利品……”
法国士兵阿尔芒*吕西进入圆明园后,“我为我看到的东西而震惊,《一千零一夜》对我来说成了实实在在的东西。两天中,我在价值三千万法郎的绫罗绸缎、金银首饰、瓷器、青铜器、雕像中,总之是各种珍宝中徜徉!我想,远自蛮族洗劫罗马之后,再没有人见过这么多好东西了!”
为保证抢劫的“公平性”,英法联军事后成立了一个“战利品管理处”,对士兵愿意交出的“战利品”进行拍卖。据英国中校吴士礼的记录,这次拍卖所得约12万美元,虽然数目不菲,但对于那些士兵们不愿交出的价值连城的珍宝来说,12万美元真的不算什么。
拍卖的钱三分之二分给了士兵,三分之一归了军官。英军司令格兰特没有参与分配,但“军官们赠送给他一把雕满花纹的赤金酒壶,这是战利品中最精致的东西。”
法军司令孟托邦自称,战利品管理处给了他3条用玉石、琥珀和珊瑚做的项链,作为送给他夫人和女儿的“远征纪念”。连英国女王都收到了格兰特送给她的两个美丽的大珐琅瓶。
参与抢劫的士兵回国后,大多成了大富翁。一些世界知名的博物馆,也收藏了大量来自圆明园的赃物,比如法国的枫丹白露行宫中的中国馆和大英博物馆。
历史学家杰克*比钦在《中国鸦片战争》中指出,劫掠和破坏是同时进行的,发了狂的英法士兵把能拿走的都拿走,拿不走的就随手破坏。
1860年10月17日,英国特使额尔金以清政府“不顾国际法”,将扣押的18名英法侨民虐待致死为借口,下令焚毁圆明园作为报复。
10月18日,英国米启尔中将带领3000名英军涌入圆明园执行放火任务。在其后的两天里,士兵们被分派到各个宫殿、花园、宝塔和楼阁中肆意纵火。清帝国的皇家图书及档案馆文源阁,以及其内的所有图书档案,都在大火中灰飞湮灭。
大火持续了三天。浓烟蔽日,整个北京城笼罩在一片黑暗、阴郁的氛围中。圆明园、清漪园、静宜园、长春园以及附近的海淀镇都被化为一片废墟。在安佑宫,近300名太监、宫女和工匠葬身火海。
19日下午,英军烧毁了圆明园的正大光明殿和大宫门,作为这场暴行的结束。英军步兵中校沃尔斯利在日记中写道:“10月19日晚,圆明园已不得存在。周围相邻的地方也仿佛天翻地覆一般,只有黑黢黢的墙垣和一堆堆烧焦的屋架,表明皇家宫殿过去所处的位置。环绕圆明园的松林也化为灰烬。”
恭亲王奕䜣在西山高地上眺望这场可怕的大火后,在给咸丰帝的奏折中写道:“臣等登高瞭望,见火光至今未熄,痛心残目,所不忍言……”身在承德的咸丰帝批复道:“览奏何胜愤怒!”
“火烧圆明园”是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野蛮暴行,也只有亚历山大图书馆的焚毁和哥特部落践踏罗马能与之相提并论。法国人当时就说:烧毁圆明园如同卢浮宫和法国国立图书馆同时被毁。
“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被毁,既是西方侵略者野蛮摧残人类文明的见证,也是文明古国落后挨打的教训。
回望火烧圆明园的那段悲惨历史,我们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以史为鉴,让那段屈辱的历史,成为鞭策中华民族奋进的动力。只有国家强大,才能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
来源:萌叔话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