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李最近总觉得怪怪的,连续几晚都梦见自己跟异性发生了关系。醒来后满脑袋问号,既不是暗恋对象,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情绪波动,怎么突然就频繁做这种梦?
小李最近总觉得怪怪的,连续几晚都梦见自己跟异性发生了关系。醒来后满脑袋问号,既不是暗恋对象,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情绪波动,怎么突然就频繁做这种梦?
他有点担心,是不是身体出了什么问题,还是心理上有什么隐患?其实,像小李这样情况的人,还真不少。
梦见与异性发生关系,其实和人的心理、生理状态息息相关,背后可能藏着不小的信号。不明白这些原因,只会让人瞎想一通,甚至错过了身体发出的提醒。
梦里的事情看似荒诞,其实离生活很近。尤其是梦见和异性发生关系,不一定是你想“那方面”了,而是大脑在夜间对某些情绪和生理信号的回应。
根据心理睡眠行为实验室的一项统计,成年男性中高达42.5%的人曾经在梦中出现过“亲密”情节,而女性比例也有37%左右。
并且,很多人梦醒之后并没有性冲动,反而是情绪复杂,甚至疲惫。梦境的产生和大脑皮层的放电活动有关。
人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REM),大脑活跃度接近清醒状态,脑海中白天接收到的刺激、情绪、隐秘欲望,极易以梦的形式被重组释放。
而与异性有关的梦,往往不是单纯的性暗示,而是跟身体状态、心理活动、甚至某些神经调节机制脱不开关系。
梦是大脑的“清扫工”,它不会无的放矢。如果你频繁梦见和异性发生关系,尤其是感觉不适、混乱、焦虑,可能跟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1. 激素波动影响梦境内容
身体内部的性激素水平波动,尤其是睾酮、雌激素的异常变化,会直接影响梦的内容和频率。
比如女性在经前期、排卵期或更年期,激素波动剧烈,梦中出现亲密行为的频率会明显提升。男性在清晨激素分泌高峰期,也容易做类似梦。
2. 神经系统处于“过载”状态
长期处于认知疲劳状态,大脑会在夜间“自我整理”,这时压抑白天未处理完的情绪或者潜意识的内容就会被激活。
尤其是边缘系统活跃时,梦境容易带有情感色彩,表现为和异性有关的亲密接触。
3. 潜在的情绪未被释放
不是所有梦境都等于“想做某事”。很多时候只是情绪在“找出口”。比如你对某人有未说出口的感情、对某段关系有未解决的冲突,这些都可能在梦中以亲密接触的形式表现出来。
梦里的异性不一定真实存在,可能只是你情绪的替代物。
4. 自我认知发生微妙调整
有研究指出,人在自我认知调整期,比如换了环境、身份转变、开始新关系或结束旧关系时,大脑会通过梦境进行角色重塑。
这时候梦见与异性发生关系,不是性冲动,而是“角色适应”的心理投射,比如你正在寻找新的自我定位。
5. 身体触感误导梦境内容
有时候,梦境和身体的一些微妙感知有关。如果你夜间盖得太热、衣物摩擦身体、甚至是神经末梢异常放电,都会被大脑误解为“刺激信号”,从而启动与亲密相关的梦境内容。
这种梦通常醒来就忘,或者留下模糊不清的片段。
6. 睡眠质量不稳定
很多人忽视了睡眠节律对梦境的影响。睡眠片段化、频繁觉醒、入睡浅、深睡少,都会增加做梦概率。特别是你刚入睡或临近清醒时的梦,情节更具象、更容易受情绪和环境影响。
如果你最近睡眠不稳,梦见这些事也属正常。
7. 信息过载,刺激来源多元
现在人接触的信息太多,尤其是图像、视频、社交内容中充斥大量隐性或显性的感官刺激,哪怕你白天没太在意,夜里也可能在大脑“重播”。
这些信息就像灰尘一样,积在意识深处,等到夜里清扫时被“打包重现”。
其实梦见这种事情并不罕见,真正需要注意的是频率、情绪反应和身体状态。如果你只是偶尔梦到,无需太多焦虑;但如果频繁梦到、影响情绪和睡眠,就要注意调整状态了。
首先要明确,这类梦本身不是问题,而是身体的一种反馈机制。怕的是你忽视了它,错过了调整的机会。下面这些方式,或许能帮你缓解频繁梦到与异性发生关系的困扰:
保持作息稳定,别让脑子没时间休息。
睡前尽量远离视觉刺激,别刷短视频看到入迷。
多花点时间独处,听听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试着记录梦境,帮助你整理情绪和思绪。
适当身体活动,能帮助大脑更好地进入深度睡眠。
少吃重口味宵夜,避免夜间神经系统过度兴奋。
偶尔换个睡姿,也许梦就变了。
温馨提醒梦,是大脑的语言。它不会凭空给你一个“奇怪”的画面,一定是身体和心理在某一处发生了变化。
梦见和异性发生关系,不代表你有病,也不代表你欲望强,而是你需要停下来,看看自己的状态,是不是哪儿卡住了。
别总拿梦当“怪事”,当你愿意认真对待它,它就不再神秘。梦境其实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倒影”,你越忽视它,它越容易让你困惑;你敢于面对,它反而帮你更了解自己。
参考文献:
1. 李伟. 《快速眼动睡眠阶段与梦境内容的关系研究》. 中国神经心理学杂志, 2020, 14(2): 112-118.
2. 陈晓红. 《性激素波动对睡眠梦境影响的初步探讨》. 临床心理学研究, 2019, 7(3): 45-49.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中医传承张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