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县:牛羊买卖不变的初心与迭代的路径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6 09:37 1

摘要:清晨的临夏县韩集牛羊交易市场,牲畜的蹄声踏碎晨露。交易员陈么二与客户在袖筒里默契地勾、点、捏——这是流传数代的手势议价方式,一勾代表数字,一点确定价格,整个过程无声却精准。

清晨的临夏县韩集牛羊交易市场,牲畜的蹄声踏碎晨露。交易员陈么二与客户在袖筒里默契地勾、点、捏——这是流传数代的手势议价方式,一勾代表数字,一点确定价格,整个过程无声却精准。

“毛色细润,膘情饱满”,陈么二对着一头秦川牛如数家珍。他从事交易员12年,坚守着老一辈传下的规矩,却也不拒绝新时代的变革。

在临夏县,牛羊买卖正经历着传统与现代的交融。袖筒里的手指语言仍在继续,但扫码支付已成为主流;老交易员依然凭借肉眼鉴定品相,而互联网则将西北的牛羊肉送往千里之外的餐桌。

韩集牛羊市场交易员 陈么二:“我们市场交易里买牛的老传统,是一代又一代人,从上代人身上流传下来的,通过手势比划价格,在袖筒里交易,价格谈成了,双方同意后,就可以打磅称斤或者按照个头进行交易,这就是我们传统交易的老规矩。”

不变的诚信与变化的结算

“现在最大的变化是从现金到线上转账。”交易员刘黑麦坦言。他口中的“变”是结算方式:过去现金交易经常拖沓欠账,现在扫码转账,瞬间结清。而“不变”的是市场规则:“公平交易,诚信为本。我们牙行(交易员)就是要做到公平公正透明。”

市场负责人高尚云指着7000平米的交易大棚介绍,如今不管刮风下雨,买卖都能照常进行,市场还提供食宿服务,实现24小时运转。“环境变好吸引了外省客商,老百姓的牛羊能卖出好价格,养殖信心更足了。”

老手艺与新技术

南塬乡养殖户何启辉把羊圈当“责任田”,按时投喂、细致观察,甚至学会了给羊治小毛病。“养羊时间长了,羊圈就离不开人。”这位老养殖户的初心很简单:“要得把羊养好。”

与此同时,科技正在为传统养殖注入新动能。临夏州陇昇源农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与科研院校合作,优化饲料配方,建立科学饲养管理体系,引进自动化设备和数字化监控平台。总经理卢维平说:“我们运用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技术,开展‘临夏肉羊’新品种培育,改善当地肉羊品种质量。”

从村头到云端

年轻养殖户杨雷雷八年前从几头牛起步,如今养殖规模已达两百头。“以前纯人工养殖,费力费钱;现在机械化了,一个人能干七八个人的活。”他的销售渠道也发生了巨变:“以前靠牛贩子或肉店,害怕养多了卖不掉。现在通过电商,线上线下都能联系客户,有了稳定渠道,销量不愁。”

在伊客拉穆营销中心,主播正在直播推销滋滋冒油的羊肉串和Q弹鲜美的牛羊加工丸子。屏幕那头的订单不断刷新,西北美味正顺着网线奔赴全国餐桌。

电商负责人马博道出初心:“最根本的动力是想把自己家乡的农特产品推广出去。作为西北的专业牛羊肉企业,我们帮消费者做前端挑选,让大家售后无忧、产品无忧、品质无忧。”

安全与追溯的升级

在临夏县伊康源清真食品有限责任公司,驻厂官方兽医马润元正在做牛屠宰前的尿液检测。“检疫标准与过去比更加严格。”他拿着试剂条介绍:“以前主要靠视检,现在5分钟内就能检测出兽药残留和违禁添加物。”

每头牛耳朵上的标识耳标如同“身份证”,严格的检疫和完善的追溯体系让从养殖到销售全程可查。“养殖户和经营摊主对检疫的配合力度空前高涨,因为他们也希望老百姓吃的每一块肉都是健康安全的。”马润元说。

临夏县畜牧发展中心副主任何振虎总结道:“我们保持三个不变:特色优势产业定位不变,扶持政策不变,产业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稳定。但同时呈现四个转变:从重数量到重品质,从活畜销售到精深加工,从线下到线上,从本地市场到沿海和国外。”

晨曦中,陈么二又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袖筒里的手指语言依旧流畅,但身旁的客户已经掏出手机准备扫码支付。传统与现代在这片土地上和谐共存,共同书写着临夏牛羊产业发展的新篇章。

来源:临夏县融媒体中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