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建今年52岁,在镇上一家五金店做搬运和销售,常年接触灰尘和粉末,店里通风条件差,他也从不戴口罩。年轻时落下的习惯一直没改,几乎每天一包烟,早晚各要点上一支,边干活边吞云吐雾。即使在店里有顾客,他也常忍不住抽上一口,烟味混着灰尘,充斥在狭小的空间。工作间隙,他
王建今年52岁,在镇上一家五金店做搬运和销售,常年接触灰尘和粉末,店里通风条件差,他也从不戴口罩。年轻时落下的习惯一直没改,几乎每天一包烟,早晚各要点上一支,边干活边吞云吐雾。即使在店里有顾客,他也常忍不住抽上一口,烟味混着灰尘,充斥在狭小的空间。工作间隙,他喜欢和邻居们蹲在门口抽烟闲聊,一坐就是半个小时。饮食上,他偏爱油炸和重口味,经常下班就去夜宵摊喝点小酒,辣椒和烧烤是必点。虽然偶尔有人劝他少抽少喝,但他总是笑着摆手,说自己干体力活,身体底子好,不会有大问题。
2021年3月9日上午,王建正在搬一捆沉重的钢管,突然胸口有点紧,呼吸像被卡住一样,每吸一口气都显得浅而急,他努力张口想多吸点空气,可气息总是接不上,嗓子里伴着粗重的“呼哧”声。他下意识咳嗽了几声,痰却难以咳出,胸口更发堵得慌。他张口试着深吸一口气,却被喉咙里沙哑的声音打断,只能断断续续喘息。几个呼吸之后,他急忙按住胸口,低声嘟囔自己只是太累,硬撑着又把钢管拖到一边,脸色却始终难以放松。
临近中午,王建搬货时才刚弯腰,就被一阵突如其来的气促打断,胸腔里像有堵东西不让空气进出,每次呼气都伴着尖锐的哮鸣。他被迫放下货物,双手撑在膝盖上,身体一抖一抖地喘,喉咙里发出低沉的嘶哑声。他努力张开嘴,却发现气流只在喉头打转,胸口越来越发紧。呼吸的节奏完全乱掉,他试着直起身咳嗽,却咳到眼泪都溢出来,气却依旧不上不下。他干脆蹲下,脸色涨得通红,鼻翼张大,喘息像拉风箱一样急促,唇边泛起一丝青紫,他只能抹着汗,喃喃自语说再缓缓就能好。
午后王建独自往店里搬大桶油漆,刚推到门口,胸口突然一阵刀割般的紧缩感,呼吸急促到几乎断裂。他猛地停下脚步,身体前倾,双手死死抓着桶沿,喉咙里带出剧烈的哮喘声,咳嗽夹着黏痰断断续续冲出口腔,声音沙哑刺耳。他拼命想吐出痰,却卡在气管里难以下来,每咳一下胸口就跟着撕裂般抽痛。他额头上的汗珠成片滚落在地,双腿僵硬得像要撑不住,他晃着身子,咬牙想再把桶推开,却一下没了力气,嘴里喘出的每一口气都伴着剧烈的哮鸣,他本能地抬手抓向胸口,想喊人帮忙却声音嘶哑得喊不出整句话。
他靠在桶旁,胸腔像要塌陷,呼吸越来越急促,气流进出伴着沉重的啰音,咳嗽夹杂着浓稠的痰液堵在喉咙,几乎让他窒息。店里的小伙子正在门口搭货,看见王建靠在地上,刚想问要不要搭把手,只见他的唇色发紫,脸色灰白,额头和脖子全是汗,眼神发直,呼吸声嘶哑而断续,像随时要停止。王建艰难伸手想招呼他,手却无力地垂下,咳嗽夹着浓稠的痰声在喉咙里翻滚,却怎么也咳不出,他弯着腰,喉咙发出低沉嘶哑的声音,肩膀一耸一耸地抖。同事伸手去扶,只觉得他身子冰凉,手掌无力地垂下,整个人摇晃得像要倒下去。他胸口剧烈起伏几下后,眼神几近涣散,急得小伙子大声喊来人,几个人七手八脚的把他抬上车,立即送去了附近的医院。
在送到医院后,王建立即接受了胸部CT和肺功能检查。结果提示双肺透亮度增加,肺纹理紊乱,部分区域可见肺气肿改变。肺功能报告显示: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为预计值的56%,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为0.58,符合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标准。动脉血气分析提示轻度低氧血症,血氧饱和度下降。医生在病历上明确写下: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在病房里,医生详细地向王建解释了病情:“长年吸烟是导致气道慢性炎症和肺泡破坏的主要原因,而在工作中频繁接触粉尘、不戴口罩,使得气道反复受刺激,加速了病变。再加上你长期偏爱油炸、烧烤等刺激性食物,常伴随饮酒,这些都容易诱发气道痉挛和痰液分泌增多,从而加重呼吸困难。”医生特别强调,像他这样长期搬运重物、边干活边抽烟,更容易在劳累时诱发急性发作,正是造成近期严重气促、甚至险些晕倒送医的直接诱因。
医生给王建开具了支气管扩张剂,并叮嘱道他道:回家后要首先彻底戒烟,避免任何粉尘和刺激性气体的接触,干活时必须佩戴口罩,不可再像以前那样边搬货边抽烟。饮食方面要清淡规律,少吃烧烤和油炸食物,酒精也要完全避免,以减少气道的刺激和痰液的增加。日常生活中要坚持适度的步行锻炼,增强肺功能。医生提醒他要严格按时吸入药物,遇到气促或胸闷不能随意停药,还特别强调要定期来医院复查肺功能,必要时接种流感和肺炎疫苗,降低感染风险。
王建回到家中明显收敛了以往的习惯。他听从医生叮嘱,把烟草和打火机全部收拾丢掉,干活时也不再赤手空口面对灰尘,而是随身佩戴口罩。饮食方面,家里人帮他调整了食谱,多准备清淡易消化的饭菜,避免辛辣油炸和烧烤,连夜宵也戒掉。他每天坚持在院子里慢走二十分钟,家人还监督他固定时间吸入药物,他不敢再漏用一剂。儿子给他买了一台制氧机,他每天定点吸氧。
三个月后,王建再次来到医院复查。肺功能测试显示FEV1略有提升,血氧饱和度也比上次稳定。医生肯定了他戒烟和规律用药的坚持,并提醒这种病不可能彻底逆转,但完全可以通过良好的习惯延缓进展。王建长长的舒了一口气,心想自己只要坚持,日子还长久着呢,然而,意外却发生的猝不及防。
2023年6月1日,王建正把一批螺丝和五金件从货架上搬下来,刚弯腰就被胸口一阵钝痛牵住,呼吸突然变浅,每吸一口气都伴着隐隐刺痛。他下意识按住胸口,眉头紧皱,脸色瞬间僵硬。他止不住的咳嗽,喉咙里却涌出几口带着血丝的痰液,味道苦涩又腥。他愣了下,抬手在嘴角胡乱一抹,看到掌心的血迹时眼神一瞬间有些发直。他强行忍住,继续把货放下,可胸中闷胀感越发明显。他想咽下这股紧张,却发现声音沙哑,连气都不顺畅,心里闪过一丝慌乱,随即又安慰自己别瞎想。
上午送货途中,他刚把几袋水泥推到店门口,胸闷突然袭来,呼吸声急促而粗重。他弯腰用力喘息,嗓子里传出沙哑的哮音,随之是一阵猛烈咳嗽,胸腔像要被撕裂般震动。他咳得身体前后摇晃,唇边溢出暗红的血痰,气息短促到几乎接不上。胸痛越来越压迫,他的手死死扣住衣襟,他想伸直身子,却发现呼吸更不畅,他勉强吐出几声嘶哑的喘息,心想这两天活多,硬是扛了下来。
午后整理油漆桶时,王建刚推开桶盖,胸口骤然一紧,呼吸急促到无法维持。他猛地弯下腰,双手撑在桶沿上,气息断断续续,伴着剧烈的咳嗽声,口中溅出鲜红的血痰。他脸色瞬间变得煞白,油漆桶在他眼前仿佛成了沉重的负担,压得他喘不过气。他试图直起身子,但每一次努力都伴随着更加猛烈的咳嗽和胸痛,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扼住了他的喉咙。鲜血不断从嘴角溢出,滴落在油漆桶旁,显得格外刺眼。他的双腿开始打颤,手指抓着桶边,却怎么也稳不住。他想呼喊,却喉咙里只能挤出沙哑破碎的声音。
店里伙计慌忙冲过来,只见他整个人半跪在地,胸腔起伏紊乱,喘息声断断续续,伴着喉咙深处的啰音,血痰不断涌出。他的脸色已完全灰白,嘴唇紫黑,眼神涣散,呼吸急促得像随时会停。突然他的身体猛然一阵抽搐,整个人往前倒去。伙计扶住他时,发现他手脚冰冷,脉搏微弱,额头冷汗湿透。几声急促的喘息后,他突然没了反应,眼睛半睁着,呼吸骤然停止。伙计吓得大喊他的名字,一边拍打他,一边喊人拨打120。
王建被送到医院后,立即进行了胸部CT和增强扫描,结果提示右肺上叶可见直径约6.5cm的占位,边界不清,伴有多处纵隔淋巴结肿大,双肺可见多发转移结节。支气管镜活检结果显示鳞状细胞来源的恶性病变,病理分期为Ⅳ期。血液肿瘤标志物CEA和CYFRA21-1明显升高,动脉血气分析提示低氧血症,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医生根据影像学和病理结果,明确诊断为肺部晚期恶性病变伴远处转移。结合他咯血、气促和胸痛的症状,病情已属不可逆转。
医生立即尝试给予他吸氧、支气管扩张剂、止咳祛痰药物,并联合化疗方案控制肿瘤进展,同时考虑靶向药物,但由于病灶范围广泛、全身情况差,疗效十分有限。王建多次出现大咯血和急性呼吸衰竭,最终一次发作时,胸闷伴大口咯血迅速发展为呼吸骤停,心电监护显示室颤,医生团队立即实施心肺复苏、电除颤及静脉药物抢救,仍未恢复自主心跳。抢救持续四十分钟后宣告无效,王建因晚期肺部恶性病变并发严重呼吸衰竭和循环衰竭,最终离世。
王建的妻子听到“抢救无效”四个字的瞬间,整个人像是被雷击中了一样,僵在原地,眼神空洞地望着急救室的门,嘴唇不停颤抖,却发不出一丝声音。她喉咙像被什么堵住,想哭却哭不出来,双手紧紧攥着袖口,指节泛白。那一刻,她仿佛看见了王建出门前拎着工具箱的背影,还回响着他说的那句“我去店里搬点货,马上就回来”。可如今,那扇门隔开了生死,她怎么也不敢相信,那个整天忙里忙外的老王,真的再也回不来了。
王建的妻子红着眼睛站在医生面前,声音颤抖却压抑着痛哭:“我家老王不是不听话的人,这几年身体不好,医生交代的他都照做。烟酒彻底戒掉了,饭菜我也做得清淡得很,连最爱的烧烤都不让他碰了,每天按时用药,吸氧机也用得很规矩,夜里呼吸机戴得比谁都认真……我们都已经照顾得这么细了,为什么他还是没能熬过来?说走就走了?”
医生的第一反应,是不是王建又偷偷抽了烟?还是哪天喝了酒、做了过重的活计?毕竟晚期肺部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急性加重,常见诱因就是这些。但当他听完妻子的陈述——饮食清淡、戒烟戒酒彻底、药物吸入不间断、吸氧严格定时,甚至出门都尽量避开人多和灰尘大的场所——医生的神情渐渐凝重。他反复追问生活细节,妻子回答得清楚又笃定,毫不迟疑。随后调取出的复查影像、肺功能、血气分析一项项摆在桌面上,每个指标都在合理范围内,每条记录都遵循医嘱,甚至优于许多同期患者。
医生皱紧眉头,一页页翻着病历,心情越来越沉重。没有违背医嘱,没有治疗脱落,也没有感染或外伤的迹象。他合上病例本,陷入长久沉思——如果表面上都做对了,那问题究竟出在哪?为什么王建还是会突发呼吸衰竭,最终抢救无效?
思索无果后,他把王建的完整病历、影像资料、检验数据全部整理成汇报材料,决定在全院的疑难病例大查房上做一次展示。他暗自期待,或许能借助全院专家的智慧,找出被忽略的关键。
查房当天,他详细汇报了王建的发病经过、就诊记录、复查情况和最终的抢救失败,几乎无懈可击。讲完后,会场陷入一阵死寂,没有人能立即指出问题所在。就在此时,中央缓缓站起一位神情沉稳的教授。
他,正是王教授,呼吸医学权威,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主任。从事呼吸疾病防治四十余年,是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肺部恶性病变防控战略的奠基人之一。
王老站起身,却并未立刻发表意见。他神色凝重地从主治医生手中接过王建的病例,一页页仔细翻阅,连小字的批注都不放过。沉默良久,他开口,声音平稳而带着威严:“这起病例,确实完美得令人不安。不论是用药、饮食,还是依从性管理,几乎无可挑剔。但正因如此,更需要警惕。”
他顿了顿,语气转为深思:“我们总是从治疗方案、药物作用、并发症等大方向去找原因,可王建的病情恶化没有这些迹象。有没有一种可能——真正的元凶并不在病历里?”全场静默。王老环视众人,语气坚定:“我怀疑,问题出在患者的生活细节中。这个世界上最了解王建的人,不是我们,而是陪伴了他几十年的妻子。”
他说着合上病例,缓缓道:“我建议,见一见王建的妻子。如果这场骤然恶化背后真有隐藏的触发因素,她最有可能提供线索。很多时候,致命因素就藏在被我们反复忽略的生活琐事里。”
王老没有急着追问,而是递上一杯温水,语气温和却极具耐心:“您别紧张,我只是想多了解一下老王平时的生活。很多时候,一些看似不重要的小事,反而最关键。”接下来的一个小时里,王老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细致地问:
每天几点起床?早餐吃什么?饭后多久吸氧?
吸氧机多久清洗一次湿化瓶?药有没有漏服?
睡觉开窗吗?最近家里有没有装修?
晚上呼吸机用鼻导管还是面罩?打呼噜严重吗?
王建的妻子逐一回答。她说自从老王病情加重以后,他们事事听医生的,烟酒彻底戒掉,每日吸氧准时,湿化瓶定期清洗,药物从未漏过一颗。时间一点点过去,王老却越听越凝重。他从未在一位患者家属的叙述中听到如此完整而规范的生活细节。他忽然陷入沉思:难道这次恶化真的是病程自然发展?真的无解?
就在他准备结束谈话时,余光瞥见妻子手机屏幕上的一张照片。那是一张居家用药时的合影,设成了屏保。照片里,王建坐在老旧的木椅上,鼻子插着氧气管,身后围着几个笑着的亲戚,气氛轻松。
王老目光一凝,身体下意识前探,缓缓拿起手机,盯着照片看了许久,缓缓说道:“王建病情的骤然恶化,并非源于治疗方案、吸氧依从性或药物干预的任何环节,而是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极细微、极容易被忽视的行为习惯。这个细节并不涉及医学禁忌,也不违反治疗原则,但它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特别是COPD的患者身上,却可能成为诱发急性加重的关键因素。它的隐蔽性太强,即便是经验丰富的临床专家,在缺乏充分生活信息的情况下,也极易将其遗漏。”
王建每日使用制氧机,但他忽视了一个极小的细节。鼻导管和面罩常常连续使用数周未更换,也未认真清洗。管道长期接触湿气和口鼻分泌物,极易滋生细菌和霉菌,每次吸氧时便将这些微生物直接带入下呼吸道。对普通人或许只是轻度感染,但对本就肺功能严重受损的王建而言,却意味着气道反复受刺激、炎症不断累积。久而久之,他的呼吸能力进一步下降,为后期的恶化埋下了隐患。
王建的妻子回忆,医生曾提醒要定期更换鼻导管,但他觉得麻烦,常说“还能用,再坚持几天”。殊不知,这种习惯导致管道内壁逐渐积聚肉眼不可见的黏液和细菌。几次复查中,他的炎症指标轻度升高,却并未被重视,被当作普通感染处理。但实际上,这些反复的小炎症不断削弱着他的气道屏障。病历回顾显示,他的呼吸道感染次数比一般同类患者更多,虽然没有明显大病征兆,但就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逐渐将他推向了危险的边缘。
另一个细节同样被忽视。王建虽然戒掉了主动吸烟,但在家中使用制氧机时,并未注意周围有人点烟。他总以为自己不抽就没关系,实际上在高浓度氧气环境下,哪怕轻微的烟雾进入气道,都可能造成极大的伤害。烟雾中的尼古丁、焦油和氧气同时进入肺泡,会让脆弱的黏膜再次受损,本就僵硬的肺泡功能更快丧失。医生解释,这种情况虽然发生在日常生活中,却往往比不规律用药更危险,因为它直接削弱了呼吸交换功能。
家属也提到,王建有时在店里吸氧,恰逢同事或熟人抽烟,他并没有过多阻止。虽然他自己没有再点上一支,但这种“被动暴露”在氧气流通环境中,对他的气道影响极大。时间长了,他咳嗽频繁,痰液带血的情况越来越多。复查影像显示,他的肺部结节扩散速度快于预期,血氧下降的幅度也超出常规。医生结合生活习惯和病程推测,这种细节性暴露与病情进展存在直接关系,只是被所有人都轻描淡写地忽略了。
当病情进入进展期时,王建的肺功能已明显衰退,血氧饱和度难以维持。他的饮食、用药、作息都严格规范,但鼻导管未更换和烟雾暴露这两个细节反复叠加,让本就危重的肺部受到额外负担。影像学检查提示双肺弥漫性病灶,结合实验室指标,已进入晚期阶段。虽然接受过化疗和靶向药物尝试,但病灶依旧扩展,病情不可逆转。医生感叹,这类细节往往在病历上难以体现,却是最真实的触发因素。
最终,王建在一次剧烈咯血和呼吸衰竭中倒下,送入急救室后,经过长时间心肺复苏和药物抢救,依旧未能恢复自主呼吸,宣告抢救无效。医生在向家属解释时强调,制氧机使用不只是“戴上吸氧”那么简单,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生死。鼻导管和面罩若不及时更换,烟雾暴露若不彻底避免,就可能成为致命因素。王建的离世提醒了无数家庭,细节管理和生活干预与药物治疗同样重要,甚至更能决定结局。
内容资料来源:
[1]代琛,王雪园. 慢阻肺稳定期患者血清miR-4456、CCL3水平与肺功能及预后相关性[J].临床肺科杂志,2025,30(09):1398-1403.
[2]朱亚军,包拯,徐志,等. 泛免疫炎症值联合多因素预测模型对慢阻肺风险的预测价值:基于2013-2023年NHANES数据的横断面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25,30(09):1404-1412.
[3]魏娟. 呼吸功能锻炼联合饮食护理对慢阻肺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生命科学仪器,2025,23(04):215-216+219.
(《52岁男子慢阻肺居家吸氧,2年后肺癌走了,医生:3大疏忽是主因》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三秦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