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准备于本月31日至9月1日访问天津参加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之际,印度钦坦研究基金会和全球印度洞察中心于8月21日在德里印度国际中心联合举办名为“上合组织峰会及重置中印关系”的高级别会议。印度知名外交官、退役军事将领以及政策专家参加并建言献策
作者:广军(沃德研究院南亚中心主任、研究员)
在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准备于本月31日至9月1日访问天津参加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之际,印度钦坦研究基金会和全球印度洞察中心于8月21日在德里印度国际中心联合举办名为“上合组织峰会及重置中印关系”的高级别会议。印度知名外交官、退役军事将领以及政策专家参加并建言献策,中国驻印度大使徐飞洪发表主旨演讲。
徐大使在主旨演讲中,对于两国关系的未来表达了乐观的看法,称“中国和印度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但友好与合作始终是其主旋律。或许会面临挑战,但团结与合作是我们唯一的选择。”同时强调两国外交交往的新发展势头。
钦坦研究基金会主席、前世贸组织主管希希尔·普里亚达尔希强调莫迪总理即将进行访问的重要性,称其为“该地区最具重要意义双边关系中的一个关键时刻”,并提出未来中印合作的“ABCD”框架,即可接受性、构建模块、建立信任措施以及对话(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
全球印度洞察中心首席执行官曼尼什·钱德强调在一个碎片化的全球秩序中,建立积极关系的紧迫性,称“印度和中国必须通过文化、创意和商业来扩大趋同的范围”,并倡导加强人民与人民之间的联系。
印度国家安全咨询委员会成员文卡特什·瓦尔马大使(已退休)强调,多极化必须通过谈判而非对抗来实现。
前陆军参谋长穆尔穆·纳拉瓦内指出,印度一直寻求与中国的和平关系,其对近期旨在改善关系的举措表示欢迎。
资深中国问题专家、大使(已退休)尼拉姆·萨巴尔瓦尔回顾了两国之间历史悠久的战略伙伴关系,并敦促双方妥善处理分歧,同时在诸如气候行动等共同的全球立场基础上携手合作。
该活动分发的一份概念说明文件呼吁双方相互尊重并顾及彼此的核心关切,指出2025年两国建交75周年是一个开创和平共处和相互赋能新模式的机会。
印方认为,随着莫迪总理计划本月晚些时候访问中国参加上合组织峰会,此次会议为重新调整叙事方向提供了恰逢其时的平台,即从竞争模式转变为合作模式,这一转变将对亚洲的未来走向产生深远影响。
就在这些知名外交官、退役军事将领和政策专家为莫迪总理访华参加上合组织峰会建言献策的同时,印度军方却发出不和谐的怪声怪调。
据报道,印陆军某高级军官在23日接受《今日印度》采访时警告称,即便印中两国在东拉达克朝着可能的缓和局势发展,但印度军队沿“实际控制线”保持“高度戒备”仍至关重要。
该员强调,在中国外交部长王毅访印期间,虽然北京已同意就双方缩减驻军的“原则和方式”进行讨论,但中国在从拉达克“实际控制线”至“阿鲁纳恰尔邦”边境沿线修建了道路、桥梁、隧道和永久性营房,中国军队可以后撤100-150公里,但却能在数小时内返回,重新占领前沿阵地。相比,我们(印度陆军)的机动能力做不到”。双方自2024年10月以来都从德普桑和碟木卓克等冲突点后撤了驻军,但依然有大量部队部署在前沿。其中解放军数个旅(每个旅4,500-5,000人)驻扎在边境附近,且配备有坦克、火炮、装甲车和导弹系统。
该高级军官指出,印度的当务之急仍然是恢复其在 “禁止巡逻缓冲区”的巡逻权,该禁巡区是2022年9月前早期脱离接触中建立的,横跨加勒万、班公湖北岸、冈仁波齐山脉和康格拉温泉部分地区,范围从3公里到10公里不等。这些区域本应是临时的,但仍未解决。
该军官最后重申,尽管双方进行了外交接触,但印度不能放松警惕。虽然“在脱离接触点进行协调巡逻不会受到干扰”“但解放军的基础设施和(作战)准备意味着保持警惕是不容谈判的”。
印度军方历来都是中印改善关系的“搅屎棍”,高层经常发表一些负面性言论。该员显然是在代表军方表达对最近中印边界谈判有关后续安排的不满,认为中方在边境地区具有机动优势,双方部队等距离后撤对印方不利,埋怨中方阻止印军恢复在“禁止巡逻缓冲区”的巡逻。迫我作出更多让步的意图明显。显然,其言行与当前两国两军改善关系的气氛不符,也不利于为莫迪访华创造和谐友好的氛围。
来源:沃德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