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11月,由深圳市怀德股份合作公司携手华润万象生活打造的大体量商业综合体——怀德万象汇即将开业。这是继成为深圳农村商业银行第二大股东之后,怀德集体经济进军金融商贸业的又一次大手笔投资。
编者按:今年11月,由深圳市怀德股份合作公司携手华润万象生活打造的大体量商业综合体——怀德万象汇即将开业。这是继成为深圳农村商业银行第二大股东之后,怀德集体经济进军金融商贸业的又一次大手笔投资。
45年来,深圳农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是经济特区建立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支撑经济特区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中,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怀德模式”尤其引人注目。2018年5月7日至9日,中宣部率中央媒体采访团到深圳开展“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同年5月9日下午,人民日报、新华社、求是杂志、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中央主要媒体及所属新媒体走进宝安怀德,透过怀德的发展样本聚焦“春天的故事”策源地——宝安的改革开放新成果、新经验、新探索。
近期,本报记者再次走进怀德社区,与怀德“村民”聊发展、看变化,通过他们各自的经历和讲述,撷取一片历史的剪影,了解一个时代的变迁。
改革开放前,宝安农村穷得“孩子读书只要两三元学费,但能读到中学的没几个”,不少农民选择逃去香港谋生,但怀德村的潘达良从未动过这个念头——“父母在这里,家里分了田地,不能没人种;更重要的是,我相信政策一定会变,党会带我们过上好日子。”1984年至1992年,潘达良担任宝安怀德村(乡)党支部书记,亲历了怀德集体经济从“农业村”向“工业村”转型的第一个浪潮,见证了“厂房还没建起来就租出去”的发展热潮。
怀德国际物流总部大厦。
信仰
党一定会带领大家过上好的生活
“我从没想过离开怀德。”潘达良坐在自家小院里,向本报记者讲起了属于怀德的“春天的故事”。
1952年,潘达良出生在怀德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那时候,村里穷得“连吃顿饱饭都难”,但父母还是让他读到了初中——“算是‘有文化的人’”。1976年,潘达良当上怀德村民兵营长,后来又做生产大队长。20世纪70年代,周边农民纷纷逃去香港,潘达良却从没想过离开:“父母在这里,家里分了田地,不能没人种;更重要的是,我相信政策一定会变,党会带我们过上好日子。”这种信念,支撑着他和怀德人熬过了最艰难的岁月。
怀德村旧貌。
怀德人对党的坚定信念,根植于怀德“诗礼传家”的家风家训。潘达良介绍,怀德村有700年历史,北宋末年,潘氏先祖潘仲鉴迁来此地,以“怀德”为名立村,寓意“怀念祖德、崇德向善”。700年来,“诗礼传家”的教诲刻在每个怀德人骨子里,谦恭温良、重视村规民约成为修身齐家的根本。更重要的是,怀德是“红色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宝安县第一批7名党员中,有3名是怀德人;抗日战争时期,40多名怀德人参加东江纵队,20多人牺牲。这些历史,让怀德人坚定地相信“全靠共产党,贫苦大众才能过上安稳日子”,父母的教诲、学校的教育,让“听党指挥、跟党走”成为潘达良这一代人的坚定信念。
热潮
厂房还没建起来就已经租出去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怀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粮食增产。但潘达良清楚,“单靠种田发不了财”。1983年,怀德村(大队)试探性地与镇总公司、桥头村合作,用祠堂边的旧楼房引进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德利织染厂。“当时条件差,水电路不配套,工人是当地农民,但这家厂带来了不错的收益,让我们尝到了办工业的甜头。”
怀德大队部旧址。
1987年,怀德村委看准机遇,把工作重心从农业转到工业。这一年,他们在鱼塘边建了第一栋厂房(就是现在怀德党群服务中心所在的三层小楼)。“那时候,村里没多少钱,集体自有资金只有7万多元,找村民集资7万元,再向银行借了六七万元,才凑够20万元建厂房。”潘达良回忆,为了省钱,党员干部一起下工地,在鱼塘里打桩,还到山上砍杉树做桩。厂房还没建好,就有港商找上门来——港资企业金万电子厂以每平方米7元的租金租下厂房,比周边高1-2元。“这让我们更坚定了办工业的决心。”
怀德股份合作公司。
1988年,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动工,征用怀德1100亩土地,补偿300多万元。当时,不少村民想分掉这笔钱,但村党支部班子顶住压力,把大部分钱用来建厂房。两年后,怀德建起17栋厂房,面积3.9万多平方米,引进17家企业,建成“怀德第一工业区”。1990年起,怀德农民“洗脚上田”,纷纷投身工业生产,集体经济开始腾飞——1988年,怀德集体总资产只有几十万元;2021年,这个数字翻了3300多倍。
“怀德的发展,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潘达良总结,“天时”是改革开放的春风,让怀德人有了“办工业”的机遇;“地利”是怀德地处福永中心,靠近机场,交通便利;“人和”是党员干部团结一心,“有公心”——比如用机场补偿款建厂房,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是为了集体长远发展;还有怀德人的“务实”——从不贪大求全,而是“一步步来”,从旧楼房引进企业,到建第一栋厂房,再到建工业区,稳扎稳打。
怀德翠湖工业园旧貌。
更重要的是发展“接力棒”的传承。很早的时候,怀德村党支部就意识到,“青年党员出现断层”,于是加大对年轻优秀青年的培养,潘灿森就是其中之一。“他德才兼备,年富力强,能带领怀德走得更远。”潘达良说,1992年,潘灿森“接班”后,带领村集体继续沿着“工业强村”的道路走下去,后来怀德又建了翠岗工业园等,集体经济越做越大。“现在,怀德的年轻一代已经成长,他们有文化、有想法,会把怀德带向更好的未来。”
怀德翠岗工业园。
退休后的潘达良,住在怀德村的小院子里,看着村里的高楼大厦、工业园区,心里满是欣慰:“我们这一代人,完成了时代赋予的责任——把怀德从‘农业村’变成‘工业村’。接下来,就看年轻人的了。”而怀德的故事,还在继续——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走好深圳经济特区发展之路,一代又一代怀德人,用信仰、务实、传承,书写着集体经济发展的新传奇。
潘达良
1952年出生于福永怀德普通农民家庭,1984年至1992年先后担任怀德乡、怀德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积极发展村集体经济,建成“怀德第一工业区”,奠定了“工业强村”的基础。
宝安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小葵/文 李雅静/图(部分老照片由怀德社区提供)
编辑 王雨莎
来源:宝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