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视剧《生万物》中,封二带领村民俯身在田埂间,手掌贴紧苏醒的土地感受春气流转,额头沁出的汗珠滚落泥土,口中反复念叨“春气足,收成就稳”。当他挥鞭抽打春牛模型时,清脆的鞭声里不仅藏着对丰收的期盼,更凝结着中国农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朴素信念。“试春气”这看似简
电视剧《生万物》中,封二带领村民俯身在田埂间,手掌贴紧苏醒的土地感受春气流转,额头沁出的汗珠滚落泥土,口中反复念叨“春气足,收成就稳”。当他挥鞭抽打春牛模型时,清脆的鞭声里不仅藏着对丰收的期盼,更凝结着中国农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朴素信念。“试春气”这看似简单的仪式,恰是千年农耕文明的生动注脚,那些代代相传的习俗里,早已把对粮食的敬畏刻进民族基因,而这份深植大地的敬畏,正是今日“粮满仓·好风光”最坚实的根基。
这份源于土地的生存智慧,在新时代的农耕实践中焕发新生。古人靠观察春气强弱预判年景,以“顺天时,尽人力”的智慧保障生存。如今科技赋能让农耕方式迭代升级,良种培育、智能灌溉、无人机植保等技术持续激活土地潜能。中国对粮食生产的重视一脉相承,更结出了沉甸甸的硕果:粮食产量连续站稳1.4万亿斤台阶,口粮自给率保持100%以上,谷物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为国家发展筑牢了粮食安全屏障。
粮仓殷实的背后,是代代相传的责任与坚守。剧中封二临终前将“看春气、辨墒情”的经验手册交给后辈,那句“守好地,就饿不着”的叮嘱,道出了中国人对土地最质朴的承诺。这份承诺在当代有了更壮阔的延续。袁隆平团队在非洲21个国家推广杂交水稻8万公顷,平均单产达7.5吨/公顷,助力马达加斯加等国实现粮食自给。四川农业大学谭飞泉团队耗时28年育成“寒露麦”,将小麦播种期提前至9月底,亩产提升200斤,在崇州示范田实现“稻套麦”模式增产15%。正是这一代代人的接力守护,让“谁来养活中国”的质疑彻底消散,让“仓廪实”的风光照进现实。
从“试春气”的虔诚期盼到“粮满仓”的丰收盛景,那些藏在农耕仪式里的敬畏与坚守,那些融入血脉的勤劳与智慧,正转化为守护大国粮仓的磅礴力量。当金黄的麦浪在平原翻滚,饱满的稻穗压弯枝头,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丰收的风光,更是一个国家在粮食安全道路上稳步前行的坚定身影。这份坚守,让粮满仓、天下安的千年愿景在新时代稳稳扎根、熠熠生辉。
来源:济南时报-新黄河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