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举报鲁迅夹烟画女子身份被扒!网友:别苛责历史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5 19:28 3

摘要:“连鲁迅夹烟的墙画都要举报?还说会带坏小孩——这到底是真为孩子好,还是有人故意搞事情?”最近绍兴鲁迅纪念馆的一场“举报风波”,把“该不该用现代标准苛责历史人物”这个话题,直接推上了热搜,更让人没想到的是,两次举报的孙女士,身份一扒出来,网友们的议论声更炸了。

“连鲁迅夹烟的墙画都要举报?还说会带坏小孩——这到底是真为孩子好,还是有人故意搞事情?”最近绍兴鲁迅纪念馆的一场“举报风波”,把“该不该用现代标准苛责历史人物”这个话题,直接推上了热搜,更让人没想到的是,两次举报的孙女士,身份一扒出来,网友们的议论声更炸了。

说起绍兴鲁迅故里那面“夹烟墙画”,去过的人几乎都有印象。浅灰色的墙面上,鲁迅先生穿着长衫,指尖夹着一支烟,眼神锐利又带着几分沉思,这形象还原了他生前的经典模样,好几年里都是游客打卡的热门地——有人会站在画旁模仿先生的神态,有人举着相机和“先生”合影,甚至还有小朋友缠着家长问“这位爷爷是谁”,原本是件传递文化的好事,怎么就突然成了“被举报对象”?

事情的导火索,是8月20号孙女士刷社交平台时,看到有人在墙画前宣传禁烟。她当即觉得“不对劲”,隔了两天就跑到“浙里办”平台投诉,理由听着挺“站得住脚”:她说原画里鲁迅抽烟的场景是在私人书房,背景能说明情况,可纪念馆把背景删了,只剩个夹烟的动作,这不是变相鼓励公共场所抽烟吗?更让她不满的是,墙画里的烟纹比原画放大了不少,比例也调过,担心会误导青少年。她还挺“贴心”地给了建议:要么改成鲁迅握拳趴在书桌的样子,要么把右手改成握拳造型,说这样更“积极向上”。

第一次投诉没等来回音,孙女士干脆追着举报第二次——赶上周末绍兴文旅局没人接电话,她直接把投诉捅到了省里的平台,那股子“不把墙画改了不罢休”的劲头,让不少网友看了都犯嘀咕:这墙画挂了这么多年没人说,怎么偏偏她就这么较真?

果不其然,事情一曝光,网上直接吵翻了天。有网友吐槽:“鲁迅先生要是知道自己死后因为抽个烟被举报,怕是得写篇杂文把这荒唐事骂透!”要知道,在鲁迅生活的年代,文人抽烟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他熬夜写《呐喊》《彷徨》,对着国家积贫积弱的现状发愁,烟是他提神的工具,也是排解忧思的出口,这本就是历史的一部分,拿现在的禁烟标准去套八十年前的人,不是本末倒置吗?

还有网友更直接:“真怕误导孩子?那先看看烟盒上的‘吸烟有害健康’,再想想天天播的禁烟公益广告,孩子要是看个墙画就学坏,那教育也太脆弱了!”甚至有人犀利指出:“保留这个形象,反而能让孩子知道,鲁迅不是课本里冷冰冰的‘大文豪’,他也是个有自己习惯、有烟火气的普通人——把历史人物塑造成完美无瑕的‘神’,才是真的失真!”

更有意思的是,随着争议发酵,网友直接把孙女士的身份扒了个底朝天——原来她在网上自称“控烟志愿者”,平时就总盯着公共场所禁烟的话题。这下大家更明白了:合着是“专业对口”的举报?可就算是控烟,也得讲个分寸吧?对着历史人物的还原画像较劲,未免也太小题大做了。还有网友联想到之前“有人举报车站工作人员扔烟头到轨道”的事,忍不住猜测:“不会是同一波人吧?现在怎么总有人拿‘举报’当回事,动不动就上纲上线?”

眼看事情越闹越大,绍兴文旅局终于在8月25号回应了,工作人员明确说“会听民意再做决策,不会因为一个人的投诉就盲目更改”。这话一出,网友们纷纷点赞:“文旅局这次拎得清!不能让少数人的‘矫情’,毁了大家对历史文化的感知!”还有人补充:“希望有关部门也查查,别真有人借着‘公益’‘为孩子好’的名义,搞什么歪心思——尊重历史才是最该守住的底线!”

其实这事吵到最后,早已不只是“一面墙画该不该改”的问题。它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下某些人“过度敏感”的心态——用现代的单一标准去切割历史,用“举报”代替理性讨论,用“为你好”的旗号绑架大众认知。鲁迅当年弃医从文,是想唤醒国人的灵魂;如今我们纪念他,更该传承的是他的批判精神、家国情怀,而不是盯着一支烟不放。

你觉得孙女士的举报有必要吗?如果是你,会支持保留鲁迅夹烟的墙画吗?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来源:历史追寻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