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生不逢时,到了我们这一代,正赶上计生国策执行最严的时候。由于端着公家给的饭碗,不敢越雷池一步。毕竟咱是要钱没钱、要权没权,又不会阳奉阴违搞变通的平民百姓。所以,和绝大多数同龄人一样,终生只有一件“军大衣”。
去年什么时候,写过一篇《“军大衣”和“小棉袄”》的文章,表达我们对于有了“小棉袄”之后的欣喜与幸福心情。
由于生不逢时,到了我们这一代,正赶上计生国策执行最严的时候。由于端着公家给的饭碗,不敢越雷池一步。毕竟咱是要钱没钱、要权没权,又不会阳奉阴违搞变通的平民百姓。所以,和绝大多数同龄人一样,终生只有一件“军大衣”。
但自从“军大衣”给我们又带回了一件“小棉袄”,这才真正明白,本来就拥有一件两件更多件“小棉袄”的人,他们是多么的幸福和温暖!
在那篇文章里,我着重写了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被人关心和体贴的喜悦和幸福。没想到,现在,连精神生活都被人念念不忘,关注、关心、关怀备至了。
前段时间,应该是端午节前后吧,儿子儿媳回来休假,怎么都没有想到,“小棉袄”居然又给我带回来了三部名著:北京出版集团刚刚出版的、曾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三部本),法国著名文学家司汤达的《红与黑》(罗新璋译本),美国哈珀·李著的《杀死一只知更鸟》(李育超译本)。
说起来,满纸都是辛酸。想当年,自己在家自学的那段时间,因为没有书读,跑到村里唯一有书的人家去,见啥读啥;跑到离家最近的后半山唯一的一所初中,也是我学生时代的母校去,找我当年初三时的班主任——李同文老师,以及我认识的其他老师、朋友们借阅。
清楚地记得,刘心武的《钟鼓楼》,就是从李老那里借到的。这部小说也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描绘的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北京市民的生活。小说以薛家的婚礼为主要线索,讲述了北京一座九户人家的四合院居民,在十二个小时里发生的故事。纷繁的人物与情节、丰富的人文地理、市井民俗风貌,将巨大的时间跨度浓缩在这户薛姓人家儿子结婚的大喜之日这一天之内,令人耳目一新。
你没有想到的是,我也是在一天之内就读完了这本书的,应该是熬了一个通宵。因为李老借给我的时候,特别强调,这本书他刚买回来,还没来得及看呢。
实在没书可读的时候,我甚至还借阅了一位中师毕业的朋友的中师教材,包括一本《语文基础知识》,一本《教育学》,一本《心理学》。好在这些书都没有白读,后来很快就派上了用场。甚至,我还曾动过孔乙己的心思。
这段时间,我正在整理照录当年的日记和读书笔记。看看当年摘录的一字一句的出处,重温当年那段艰苦而又难忘的自学岁月,真的是感慨良多。
本来自己当初的理想是要写书的,但在身体残、家贫寒的家庭环境里,为了彻底解决想读书没书读、没时间读,想写书连笔墨纸张和信封邮票都不能如愿购得的问题,就拼命抓住一个当代课教师的机会,最终变成了一个教书的人!
去年此时,在离开讲台一年后,我成了学校的一名图书管理员。坐拥4万册图书,我终于实现了人生最初的梦想。
当这三部名著摆在我面前的时候,我问这些书是买的,还是别人送的,不知是真是假,他们说是公司老板送的。我就告诉他们,以后再也不要给我买书了,我现在正愁书多得读不完呢!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我以前曾读过一次,是很厚的一卷本,封面古铜色,字很小的那种,具体是什么时间读的,已经记不清楚了。
《红与黑》,正而八经没读过原著,但在汉语言文学自学考试和以后的工作中,在相关课程里了解过。这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也是著名翻译家罗新璋的经典译作,曾被《纽约时报》和《读者文摘》评为世界十大名著之一。100多年来,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
《杀死一只知更鸟》,以前在什么地方听说过,但对作者比较陌生。在这本书的封底上,印有故事梗概。在封套上还印有推介词——
影响全球5000万家庭的“教养之书”;关于勇气和正义的成长教科书;卡坡蒂、贝克汉姆、奥普拉鼎力推荐;美国中小学必读书目;普利策小说奖、奥斯卡金像奖获奖作品!
《杀死一只知更鸟》,据说,每一个当爸爸的人,都应该读读这本小说,思考一下怎么当个好爸爸。——作家苗炜如是说。
有一种东西不能遵循从众原则,那就是人的良心。——《杀死一只知更鸟》
学生时代,最享受、最惬意的,就是每年的暑假、寒假;最讨厌、最害怕的,就是每年的暑假和寒假作业。
但我的这份“暑假作业”,是孩子们送给我的心爱礼物,我要用心完成它!只是,这个假期,忙于写作和整理,没顾得上。今年下半年,业余时间,就先把这几部名著读一遍。
这也算是咱的一个“小目标”吧!
来源:剑鸣的涛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