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过去几十年,中国人总被贴上“吃苦耐劳”的标签,这不是空穴来风。就像福耀玻璃的曹德旺在一次访谈里提的,特斯拉在上海建厂的速度,换到其他国家根本办不到,这靠的就是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头。
过去几十年,中国人总被贴上“吃苦耐劳”的标签,这不是空穴来风。就像福耀玻璃的曹德旺在一次访谈里提的,特斯拉在上海建厂的速度,换到其他国家根本办不到,这靠的就是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头。
2025年上半年,经济数据也不太乐观,全球复苏放缓,中国内需疲软,但不少企业还在咬牙顶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报告显示,人类发展指数增长创下35年新低,人工智能时代机会多,但风险也大。
中国人面对这些,是不是真就扛不住了?
中国人吃苦的底子,从来不是天生的,而是环境逼出来的。回顾改革开放那会儿,城乡差距大,很多人从农村进城打工,住地下室,吃盒饭,干重活,就为了多攒点钱寄回家。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里,那些普通人面对贫困和变迁,一步步熬出来,那种韧劲儿到现在还让人动容。
2025年,经济学家郑永年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尽管全球地缘风险多,中国经济压力超出预期,但乐观和行动才能塑造明天。这话接地气,因为吃苦不是为苦而苦,而是为更好的日子铺路。
过去,中国人均收入全球下游,但劳动创造的价值推动了高速增长。现在,面对贸易摩擦和内需不足,吃苦精神还能发挥作用吗?
洪灝在今年6月的一篇分析里说,中国人以“能吃苦”闻名,在贸易战中可能得到比预期更好的结果。
现实里,挑战确实不小。2025年开头,不明白播客的一期节目讨论了中国该悲观还是乐观,很多听众分享了辛苦经历,现实中网络上精神上都累,但他们强调陪伴和发声的重要性。
全球经济下行,中国也面临新一轮冲击,中美关系是关键。观察者网的一篇文章分析,美国发起对决,中国靠什么赢?靠的就是在外部压力下的凝聚力。
党内报告也提到,以政治勇气深化改革,啃硬骨头,面对新矛盾。这不是官话,实际中,企业像天舟货运飞船团队那样,追求高精度,确保航天员吃上热饺子,这种细节里的坚持,就是吃苦的体现。
联合国报告指出,人工智能时代,六成民众对新就业机会乐观,这股信心从哪儿来?还不是从过去吃苦积累的底气。
有人分享,经济萧条期首要任务是努力挣钱,别让家人陷穷境,因为在中国,穷显得太卑微。传统教育说苦难让人强大,但实际很多人被折磨得不成样子,保守、自卑缠身。这话戳心,因为吃苦不是无限的,得有回报。
另一个帖子说,中国人出生自带猪肝红护照,出国难,炒股被割,但眼神中那焦虑绝望,其实是世界辜负了他们。年轻人更惨,上一辈吃完饭,他们的退休金被印花了,社保空账,失业率高,尤其是青年。
2025年两会精神学习资料中,提到振奋爱国斗志,但底层民众的困境,如高失业和老龄化,是真问题。人口基数大,城市化快,农村衰败,这些是历朝没遇过的。
结构性改革窗口关闭,政府债高,通缩持续,年轻人发现努力意义何在?
吃苦不是无限忍,而是为希望付出,青年让青春在奉献中焕发光彩。
总的来说,中国人还能吃苦,但得有方向感。过去忍耐推动巨变,现在面对老龄化、失业、通缩,吃苦需转向创新和团结。像新加坡小贩,中国摊贩也补贴收入,全球下行,中国不是最糟。
关键是,别让苦难成卑微,别把一切归咎不努力。
2025年,乐观主义者如郑永年所说,行动塑造明天。
中国人不是不能吃苦,而是吃苦得值当,为民族复兴,为个人小家。
论吃苦,你永远赢不了一个中国人 澎湃新闻
来源:斋晗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