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上这几种瘊子别轻视,或是HPV感染的早期提示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5 18:31 4

摘要:人身上长瘊子,不稀奇,小时候干农活、手脚泡水多了,回来一看指头上冒出个硬疙瘩,大家就说那是“水瘊子”“鸡眼”,搓一搓、割一割也就过去了。但有些看起来不起眼的瘊子,其实可能是人乳头瘤病毒早早敲门的信号。别等它“翻脸”,才追悔莫及。

人身上长瘊子,不稀奇,小时候干农活、手脚泡水多了,回来一看指头上冒出个硬疙瘩,大家就说那是“水瘊子”“鸡眼”,搓一搓、割一割也就过去了。但有些看起来不起眼的瘊子,其实可能是人乳头瘤病毒早早敲门的信号。别等它“翻脸”,才追悔莫及。

不少人以为,HPV只是妇科病,和瘊子搭不上边。其实恰恰相反,某些类型的HPV感染,最早的“预告片”就是长在你皮肤上的那一颗肉疙瘩。咱们今天就聊聊:那几种瘊子,哪种该留心、哪种别大意,哪些又是身体在悄悄报警?

说句掏心窝的话,咱老百姓吃的盐可能比你看过的科普还多,但这事儿还真不能凭经验判断。长得像的,不一定是一个“族”的。HPV感染这事,说白了就是“披着羊皮的狼”,看着像良性,其实心思不纯,拖着拖着就可能惹出大麻烦。

先说个数据让你心里有数。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的公开资料,我国普通人群中HPV感染率约为15.5%,而在皮肤科门诊中,由HPV引起的寻常疣和扁平疣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这些“疣”,可不是哪种水土不服,它们大多就是病毒惹的祸。而且,一旦感染了高危型HPV,某些疣类还可能和癌前病变挂钩

咱得记住一句老话:“草头上的露水不干净,皮肤上的疙瘩别大意。”

瘊子不是都一样的,下面这几种,尤其要打起精神盯牢。

第一种叫寻常疣,常出现在手指、手背、脚趾这些地方,长得像个小疙瘩,有点硬,表面粗糙,看着像个小花椰菜。你要是手上破点皮,摸个门把手、水龙头都有可能沾上。这类疣是HPV低危型惹的,虽然不会直接致癌,但它传染性强,容易一家人“接力赛”似地传来传去。

有人说:“这不是小时候常见的‘猴子疙瘩’嘛?”没错,就是它。但你别小看它,如果频繁挠抓、搔破流血,它很容易扩散,甚至发展成多发型疣,一双手成了“疣花园”,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第二种叫扁平疣,看着干净,其实最狡猾。这玩意儿多发于年轻人脸上,尤其是额头、面颊、下巴,甚至脖子。开始时它像个小米粒,颜色跟肤色差不多,摸起来光滑,不疼不痒,但数量多、分布密,是HPV3、10型等低危型病毒引起的

说句不好听的,这类疣很喜欢“闷声发大财”,你不注意,它就一块一块地冒出来,而且因为长在脸上,很多人误以为是痘痘、过敏,结果乱用药、乱挤一通,反而让它传播得更快。要是刮胡子或洗脸时刮破了,它还可能沿着划痕一字排开地长,这在医学上叫“克宾纳现象”,听着像外文,其实就是“自己手贱惹的祸”。

第三种,尖锐湿疣,才是真正该敲警钟的家伙。它通常长在私密部位,男性多见于阴茎、肛周,女性则在外阴、宫颈、肛门口。这类疣是HPV6、11型引起的低危型病毒,虽说“低危”,但它的出现,往往意味着感染途径是性传播,这就牵涉到更复杂的健康问题了。

尖锐湿疣的特点是:初期像个小米粒,后来长得像菜花、鸡冠,有的甚至融合成斑块。它传染性特别强,治好了也容易复发,最要命的是,尖锐湿疣的出现常常伴随高危型HPV感染,比如HPV16、18型,这两个可是和宫颈癌、肛门癌、阴茎癌等挂钩的“狠角色”。

你以为只有女性要担心HPV?不,男性也是HPV感染的重要传播者,特别是那些看似没症状、实则感染了的“隐形携带者”。很多人“带毒不自知”,还以为自己“体质好、抵抗强”,其实是“运气好、病毒未发”。

再说一种容易被忽略的,是足底疣,老百姓也叫“踩鸡眼”。它长在脚底,经常被误认为是真鸡眼,但区别在于:鸡眼是压痛,足底疣是挤压痛,而且疣表面有一圈角质环,里面常见黑点,那是毛细血管栓塞。

足底疣是由HPV1型引起的,虽然也属低危型,但它顽皮得很,治疗难、复发率高,还容易在人群密集的地方,比如澡堂、游泳池传播。你穿别人的拖鞋、踩湿地板,可能一个不留神就“招惹上”。

说到这,很多人可能要问:这些瘊子是不是都会变成癌?不是。大多数由低危型HPV引起的疣不会癌变,但问题在于:你一旦感染了HPV,就很可能同时感染多种类型,而高危型HPV才是真正的“癌前信号”。

更要命的是,有些人感染HPV后,免疫系统压不住火,病毒就像是“赖上门的亲戚”,怎么赶也赶不走。特别是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比如长期熬夜、压力大、有基础病的群体,更容易“中招”。

那怎么办?首先一句话:瘊子不是你说“看着不碍事”,它就真不碍事。别动不动就拿指甲掐,拿刀自己割。不明原因的皮肤增生,一定要去皮肤科做检查,比如真菌镜检、HPV分型,甚至病理活检。

尤其是长在特殊部位、反复发作、颜色变化明显的疣样增生,必须提高警惕。哪怕你觉得丢人、怕麻烦,也别拖。咱得明白,命是自己的,脸也是自己的,身体不会撒谎,但你可能会忽视它的求救信号。

从医生角度讲,HPV疫苗是目前预防HPV感染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无论男女,只要符合接种年龄,都该认真考虑一下。别以为“打不打都一样”,实际上,没感染前接种效果最好,等到感染了再后悔,连“补救”都谈不上。

咱老话说得好:“草地上有蛇,别赤脚试探。”瘊子虽小,背后的事儿却不简单。尤其在这个人人都讲究“健康红利”的年代,别让无知给你的身体“埋雷”。

身体任何一个不明的“疙瘩”,都是它在说话。听不懂也没关系,去医院“翻译”一下,别自作聪明。有的病不怕它大,就怕你轻视它小

你身上有没有那种“老也不掉、越看越别扭”的瘊子?不妨留言说说,大家一起涨涨见识、长点心眼。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人群HPV感染流行病学研究[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3,57(3):241-247.
[2]皮肤性病学编写组. 皮肤性病学(第九版)[M]. 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声明:以上症状均为HPV可能出现的早期表现,"非诊疗建议,如有不适请就医"。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科普健康生活,不涉及低俗或不良引导内容,如有版权或内容争议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修改或删除内容。

来源:岐黄张大夫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