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老农收养日本兵47年,日本兵回国后,是如何对待老农后人的?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5 18:36 4

摘要:元代诗人张养浩有一首潼关怀古来描述战争对黎民百姓的伤害:“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元代诗人张养浩有一首潼关怀古来描述战争对黎民百姓的伤害:“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在任何朝代,贪婪的政治家做出侵略行为后,受益的都不会是底层的百姓,相反,百姓会因此坠入战火和死亡的深渊。

硝烟散尽 满目焦土

1931年,日本侵略中国,自此之后,山河沦陷,日月无光。中国人民进行了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把日本鬼子赶出了中国。这其中牺牲了多少仁人志士,多少家庭因此分崩离析自不必提。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人终于可以扬眉吐气地看着日本人仓皇逃窜了。

日本是一个自私而利己的国家,为了迅速高效的撤军,他们毫不犹豫的将那些因为战争而产生伤痛还在养病无法行走的士兵抛弃了。尽管几天之前,那些人还是他们的战友。

这些被抛弃的人,拖着残缺的躯体,沐浴在中国人民恨不能生啖其肉的仇视目光中,往往寸步难行,大多数人就此悄无声息的死在了异国他乡。

石田东四郎也是这其中之一,在战争时,他是日军中的一位宣抚官。宣抚官,顾名思义,工作内容是宣传。

日本军队在占领中国的一片领土之后,通常会先进行屠杀,然后再派出所谓的宣抚官对当地百姓进行洗脑,宣传他们那套所谓“大东亚共荣”的侵略理论。

因此,宣抚官往往都具有极高的文化修养,擅长蛊惑和收买人心,他们手上沾的人命相对士兵来说少一些,但在这场战争中却发挥着更为邪恶和不可饶恕的作用。

甭管石田东四郎曾经参与过什么阴谋和计划,此刻他只是一个满身伤病的乞丐,被自己的国家抛弃,被当地的人们憎恶,也许不久之后就要在饥寒交迫中离开人世了。

然而,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一个人,一个挽救了他性命的人。那是一个普通的河南农民,叫孙邦俊。

力排众议 恩同再造

和这片土地上的大多数中国人一样,孙邦俊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中国农民,在此前的战争中也曾饱受日本侵略的痛苦,打心眼里仇视日本鬼子。

一日,沉浸在战争胜利喜悦中的孙邦俊出门赶集,看到了躺在地上像死狗一样的日本兵石田东四郎。

尽管对日本军人充满仇视和憎恶,身为一个朴实的农民,孙邦俊依然无法做到看着这个人暴尸街头,他扔给了石田东四郎一点吃食。

这是这么多天以来,石田东四郎接收到了唯一一点善意,求生的本能让他想要紧紧抓住这根救命稻草,他拿起了手中的食物,跟在了孙邦俊的身后。

孙邦俊本来没有收容他的意图,可是这样一个全身是伤的可怜人跟在自己身后,孙邦俊又狠不下心来驱逐他,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孙邦俊还是把他带回了家里。

收容一个日本兵的行为,果然遭到了同村左邻右舍的坚决反对。即使是在战争已经过去几十年的今天,提起日本兵,中国人依然是咬牙切实内心反感的,何况是在刚刚结束战争的当年呢。

但是孙邦俊是一个性格十分善良,乐于助人的人,在村中口碑很高,他向所有人保证,自己一定会看好这个日本兵,不让他再做出有损中国人民利益的事情。

大家又都是朴实无华的善良农民,实在做不到眼看着一个活生生的人被饿死,所以就默许了石田东四郎的存在。

石田东四郎果然没有再伤害任何中国人,也没有做出任何搞破坏的举动,他像是遗忘了从前的血腥生活和邪恶使命。

不但帮孙邦俊干活,对左邻右舍也多有帮助,经过漫长的相处之后,大家都习惯了这个日本人的存在,把他当作自己村中的一位普通村民。

石田东四郎在河南的这个村落里生活了四十七年,他的半生都在河南的这个村落。

回归故土 仍忆旧恩

这四十七年间,石田东四郎生过几次疾病,都是孙邦俊用自己的积蓄给他治病的,直到后来,他的脑袋也出现了问题,记忆力开始消退,行动也迟缓起来,孙邦俊也没有舍得抛弃他。

孙邦俊离开人世后,石田东四郎和孙邦俊的儿子孙保杰生活在一起,他们像亲人一样和睦相处,孙保杰细心照顾他,他甚至得到了一个中国的名字,叫李同。

尽管在这里感受到了无数的善意,石田东三郎依然想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他常常遥望家的方向,却无法诉诸于口,他的身体也越发衰弱,石田东三郎常常害怕自己会埋骨他乡,再也和自己的亲人见不到面。

孙保杰知道他的心愿,他给上边写了很多信,说明石田东三郎的情况,可是碍于两国一直处于交恶的局势,这些信毫无回音。

直到后来,中日关系有所缓和,日本派遣访华团来中国,孙保杰得知了这个消息后,直接前去寻找访华团,向这些日本人说明了情况。

访华团见到了石田东三郎之后,很是惊讶,第一次见到故国之人,石田东三郎也十分激动,他向访华团说明,自己离开家的时候,有一个母亲和一个哥哥尚在人世,时间过去这么久,母亲多半已经不在了,哥哥大概还在。

访华团回到日本之后,根据石田提供的信息进行寻找,果然找到了他的哥哥。

已经过去了这么多年,哥哥早已对弟弟还活着不抱任何希望了,骤然知道这个消息,十分激动,亲自来中国接弟弟回家。

石田的哥哥凑出了十五万元钱想要答谢孙家对弟弟的收容,然而孙家人却不愿意收下这笔钱。毕竟,当初排除万难收留石田也不是为了钱。

最终,石田的哥哥帮助孙家的小辈联系了日本的学校,请他过来留学。

石田东四郎的家人还在村子里建了一座中日友好小学,帮助当地更多的孩子拥有读书的机会。

种下善因,收下善果,这场结局皆大关系,可是又有多少人有石田这样的好运气呢?更多的人则是悄无声息地死去。

身处上位的统治者,如果能放下自己侵略别国的贪婪和野心,这种亲人离散、家国分别的悲剧大概就再不会发生了。

来源:纵古贯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