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爬两层楼梯就喘不上气了?总觉得咳嗽,咳痰是抽烟或年纪大的“正常现象”?小心!这很可能是你的肺在走向“死亡”!很多人把这些信号归咎于衰老或缺乏锻炼,却忽略了背后隐藏的严重健康危机:一种正在悄悄损害近1亿中国人呼吸能力的慢性病。
爬两层楼梯就喘不上气了?总觉得咳嗽,咳痰是抽烟或年纪大的“正常现象”?小心!这很可能是你的肺在走向“死亡”!很多人把这些信号归咎于衰老或缺乏锻炼,却忽略了背后隐藏的严重健康危机:一种正在悄悄损害近1亿中国人呼吸能力的慢性病。
这种疾病就是慢阻塞肺,一个危害国民健康的“沉默杀手”。然而,绝大多数人对此一无所知,患者知晓率却仅有0.9%,很多人直到呼吸变得极其困难才去就医,往往错过了干预的最佳时机。
深吸一口气,再缓缓呼出。这个再平常不过的动作,需要我们肺部中多个器官组织的精密配合。
在你的胸腔里,肺部一左一右,外形像两个柔软的大气囊。右边分三块(上叶、中叶、下叶),左边因为要给心脏留位置,只分两块(上叶、下叶),中间有个“心切口”。当空气由呼吸道进入时,首先通过气管这一主干通道,随后分流至左右两条主支气管,分别抵达两侧肺叶。
支气管如树枝一样不断分叉,越来越细,最后变成密密麻麻的细小支气管,连接到数亿个极其微小的肺泡。肺部约有四五亿个肺泡,在肺泡外布满了毛细血管,总表面积如果全部铺开,相当于一个羽毛球场大小。
肺作为气体交换的器官,吸入的氧气会穿过薄薄的肺泡壁,进入血液,通过红细胞输送到全身器官。与此同时,体内代谢生成的二氧化碳则反向从血液进入肺泡腔。随着每一次呼气,从而被及时排出体外。
我们的肺也有一套精密的“防御和保养系统”。较大的气道内壁会时刻分泌黏液,当呼入空气时,黏液就负责粘住吸入的灰尘和病菌。黏液下面,排列着无数微小的,会摆动的小纤毛。它们会把沾满脏东西的黏液向上推送到咽喉部,由咳嗽排出体外。
在肺泡深处,还有大量巨噬细胞负责"查漏补缺",吞噬那些漏网的病原体;此外,肺表面活性物质中的特殊成分也能识别并阻止某些有害微生物的入侵。
慢阻肺,本质上就是肺部长期遭受破坏后的必然结果。这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疾病,最典型的症状就是长期性的咳嗽,积痰,持续呼吸困难,而造成这类疾病的最大诱因就是:吸烟。
烟草燃烧的烟雾中,含有数千种化学物质以及70多种致癌物。这些物质会刺激呼吸道神经,引发咳嗽等支气管问题。与此同时,气道内壁的纤毛会在烟雾的毒害下变得迟钝,摆动频率下降,但气道壁的杯状细胞却在刺激下大量分泌黏液。
由于缺乏纤毛的有效清理,这些黏液就会在气道内堆积,造成痰多和堵塞感。如果吸烟持续数天或数周,纤毛系统会持续受损,导致灰尘和病菌无法被及时清除,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也被抑制,导致支气管炎和肺炎的风险显著增加。
而年复一年的吸烟,则会让肺部组织发生不可逆的结构性改变。包括杯状细胞增生,黏液腺异常,引发长期的咳嗽,咳痰问题;细支气管狭窄,堵塞,纤维化等问题,这在影像检查上很隐匿,但却是慢阻肺类疾病的起点。
烟草中的毒性成分会持续刺激肺部免疫细胞(特别是巨噬细胞),促使这些细胞过度分泌蛋白水解酶。这些酶类会不断分解肺泡壁中的弹性蛋白纤维,当这种破坏作用长期超过组织修复能力时,就会导致肺泡间隔结构逐渐崩解,最终形成特征性的肺气肿病变。
我国的慢阻肺病患者已达1亿多人。这种病在我国具有显著的“三高”和“三低”两个特征。
首先是发病率高,40-59岁中年人群的患病比例已达13.7%,而60岁以上老年群体的发病率更是攀升至27.4%;其次是致残率高,很多患者连日常的爬楼梯,买菜都变得力不从心。最后是致死率高,它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第三大死亡原因,每年导致近百万人失去生命。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三低"现状:低知晓率,只有0.9%的患者知道自身患病;低诊断率,患者中仅55.8%做过相关检查;低治疗率,由于病情发展缓慢,很多人在出现呼吸困难,胸闷等症状时,往往误以为是年纪大了或者缺乏锻炼,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那么,哪些人需要特别警惕?首要高危群体是40岁以上有长期吸烟史者,也包括长期被动吸二手烟人群;其次是职业病人群,如长期接触油烟,工业粉尘或化学气体的工作者;此外,持续出现咳嗽、咳痰等症状者也应提高警惕。
及早发现慢阻肺,关键是要重视肺功能检查。如果你符合上述人群的特征,平时最好养成去医院检查的习惯。确诊后,规范治疗尤为重要。但要特别注意,即使症状好转也不能擅自停药,必须坚持长期用药才能控制病情发展。
最根本的预防措施还是戒烟。无论烟龄多长,戒烟都能明显延缓肺功能衰退。此外,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坚持适度运动(如快走,太极拳,健身操),保证营养均衡(多摄入优质蛋白和维生素),避免接触空气污染和粉尘,都能有效降低疾病加重的风险。
慢阻肺虽然无法完全治愈,但通过早发现,早干预和科学管理,完全可以有效控制病情,让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面对1亿患者的庞大群体和居高不下的死亡率,我们亟需提高全民对慢阻肺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下次点烟前,不妨认真想想,你是愿意现在享受那一口烟,还是更想留着健康的肺在余生中多陪陪家人?记住,戒烟永远不晚,但越早开始,你的肺就越有希望。毕竟,能自由呼吸的日子,才是真正活着的感觉。
来源:森罗万象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