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秋时节的乌梁素海波光粼粼,芦苇摇曳,水鸟翔集。远处,阴山巍峨如黛,云影浮动山巅,好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身处三盛公水利枢纽,一边是奔流不息的黄河干流,一边是滋养万物的灌区渠道,广场上的同心锁,凝结着黄河儿女与母亲河相守相依的千年情愫;来到磴口县刘拐沙头,南北长
初秋时节的乌梁素海波光粼粼,芦苇摇曳,水鸟翔集。远处,阴山巍峨如黛,云影浮动山巅,好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身处三盛公水利枢纽,一边是奔流不息的黄河干流,一边是滋养万物的灌区渠道,广场上的同心锁,凝结着黄河儿女与母亲河相守相依的千年情愫;来到磴口县刘拐沙头,南北长约6公里、东西宽约17.5公里的灌乔草阻沙带郁郁葱葱,像一道绿色长城,阻挡着风沙侵袭;置身于万亩葵海,金黄色的向日葵与农民黝黑的笑脸,勾勒出一幅乡村振兴的动人画卷。
8月21日至22日,“大河壮阔 亮丽北疆”全国党媒走近母亲河大型全媒体传播活动媒体团深入巴彦淖尔,探寻这张“生态织锦”背后的绿色发展之道。
登上磴口县160万千瓦光伏+生态治理示范项目区观景台,眼前景象令人震撼:深蓝色的光伏板在烈日下熠熠生辉,犹如一片无边的“蓝色海洋”。板下,梭梭与四翅滨藜郁郁葱葱,明年5月就可以接种肉苁蓉。
而在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风起沙涌,天地混沌”的不毛之地。“小时候家里人种地,庄稼苗刚长出来,一场风沙过后,有的苗被风刮走,有的苗被沙掩埋,基本颗粒无收。”回忆起当年,磴口县防沙治沙局副局长何文强连连叹息。沙进人退的日子,在巴彦淖尔是刻骨铭心的记忆。
困局,却远不止于沙。
在20世纪70年代,全国最大的一首制自流灌区——河套灌区,曾因粗放灌溉、有灌无排,出现土壤严重次生盐碱化及农业面源污染。乌梁素海,这个黄河“几字弯”上的“自然之肾”,也因补给锐减、污水汇入,水质一度下滑至劣Ⅴ类。
东有乌兰布和沙漠、南邻库布其沙漠,巴彦淖尔沙化土地总面积3154.53万亩,是全国土地沙化和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地区之一。面对严峻的生态挑战,巴彦淖尔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推进、协同治理,展开了一场艰苦而恢宏的生态实践。
这是一场绿色与黄沙的拉锯,更是一场毅力与智慧的对垒。
“刚参加工作时,需要把树苗背到沙丘中,一个人每天只能栽2.5亩。”何文强回忆。29年前,20岁的魏均每天抱着树苗在沙地里一走就是几十公里。“弯着腰挖坑、栽树、浇水,种1棵树要磕3个头,真是太难了!”
防沙治沙,水至关重要。“我们按照以水定绿、科学绿化,宜乔则乔,宜草则草,宜灌则灌,宜沙则沙的原则防沙治沙。”何文强介绍。
2006年,魏均创建内蒙古王爷地苁蓉生物有限公司,建成近3万亩中蒙药材沙产业示范基地,带动20多家民营企业参与肉苁蓉产业,在沙漠中种植梭梭35万亩、接种肉苁蓉近13万亩,年产鲜品肉苁蓉700多吨,成为全国最大的人工接种肉苁蓉生产基地,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现如今,乌兰布和沙漠已完成生态治理210多万亩。数据的背后,是一代代治沙人扩绿兴绿护绿的奋斗和坚守。
对巴彦淖尔而言,留住碧波与阻挡风沙同等重要。乌梁素海的治理,曾陷入“就湖治湖”的局限,未能根治生态痼疾。
“问题表象在水里,根子在岸上。”乌梁素海生态保护中心主任包巍表示。从2008年起,巴彦淖尔转向“治流域”“多要素”系统治理:年生态补水超3亿立方米;建设防风固沙林带;推行农业“四控两化”;扩建污水处理厂;修建人工湿地;清淤疏浚、修复湖底……
多项举措之下,乌梁素海水质总体稳定在Ⅴ类,湖心断面水质达到Ⅳ类,鸟类增至260多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彩鹮也首次翩跹而至。
生态变优,最终回馈于民。“水清了,鸟多了,记忆里的乌梁素海回来了。”曾经的“渔二代”曹建山,如今经营起旅游帆船生意,“政府实施了‘渔民上岸’工程,我们的生活越过越有奔头。”
巴彦淖尔缘水而生,因水而兴。黄河蜿蜒333.5公里穿过这片土地,浇灌出沃野千里的河套平原。然而在过去,干渠无序引水,导致“天旱引水难,水大流漫滩,耕地年年变,荒草长满田。”
转机始于1957年。三盛公水利枢纽开工建设,整个工程完成土方599.35万立方米、石方38.24万立方米、混凝土7.99万立方米,终于在1961年工程告竣。1967年,总干渠全线通水,10年建设间,近八成为人工开挖,土方量超1977万立方米——比整个西湖的水量还要多。
引水虽通,排水仍滞。1975年冬,15万河套儿女奔赴总排干扩疏工程一线,仅3个多月,便贯通248公里的排干全线。自此,黄河水在河套灌区实现了全灌域可控调节,经由10.36万条七级灌排渠(沟)道的接力输送,终年滋养着河套大地。
八月,五原县的葵海在阳光下铺展成“金色海洋”。隆兴昌镇同联村村民刘宏亮行走在田埂间,细心察看花盘长势。“这几天雨大,得时刻留意。”他语气中透着踏实与期待,“全国每7颗葵花籽,就有1颗来自五原。”
从占据全国四成的优质种子,到智能化炒货生产线;从年交易额50亿元的农贸市场,到远渡重洋的12万吨出口葵花籽;从全国最大的向日葵交易市场,到全国葵花籽价格形成中心——金色产业托起了五原县人民的幸福生活。
这四重奏的深层共鸣,是对“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生动诠释。乌梁素海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由“治湖泊”向“治流域”跃升;乌兰布和沙漠联防联治,跨区域共筑生态屏障;三盛公水利枢纽调节水量,守护祖国粮仓;五原县的葵海,则是生态产业化绽放的金色花朵。巴彦淖尔以行动证明:生态与经济,从不是取舍之争,而是共生之美。
当微风拂过三盛公的闸口,摇曳乌梁素海的芦苇,亲吻低垂的葵盘,我们听见了黄河“几字弯”的绿色脉动。从“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历史召唤,到“守护好塞外明珠”的时代嘱托,一首融合生态智慧、工程伟力、产业活力与生命韧性的交响曲,正在北疆大地磅礴奏响。(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薛来)
来源:正北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