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发育迟缓、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孩子,难道只能在 “特殊” 的圈子里成长?答案是:不一定。融合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们,只要做好准备、获得合适的支持,很多孩子都能在普通幼儿园里收获友谊、习得技能,和同伴一起绽放独特的光彩。
我的孩子能上
普通幼儿园吗
融合教育,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发光
“我的孩子能像其他小朋友一样,背着小书包走进普通幼儿园吗?” 这是许多特殊需求儿童家长心底最柔软的期盼。
发育迟缓、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孩子,难道只能在 “特殊” 的圈子里成长?答案是:不一定。融合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们,只要做好准备、获得合适的支持,很多孩子都能在普通幼儿园里收获友谊、习得技能,和同伴一起绽放独特的光彩。
什么是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是一种强调让有特殊需求的儿童(如发育迟缓、自闭症谱系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等)在普通教育环境中接受教育的模式。它的核心是为这些孩子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支持,帮助他们在与同龄普通儿童共同学习、生活的过程中,促进社交、语言、认知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一、什么样的孩子能尝试普通幼儿园?
没有标准答案,但有基础方向。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能不能上” 从来没有绝对标准。但以下这些能力,能帮孩子更顺利地迈出第一步。
安全意识:给孩子一把 “保护伞”
特殊孩子往往对危险不敏感:他们有的没有痛觉意识,有的不能正确表达和呼救,有的不能正确识别警告标志等等。能在老师视线范围内活动,知道 “不舒服要告诉老师”,不随意触碰危险物品。这不是说孩子要完美避开所有风险,而是有最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
生活自理:融入集体的 “通行证”
在幼儿园里,老师要照顾十几个孩子,无法时刻贴身帮助。孩子需要掌握这些 “生存技能”:自己吃饭、喝水(哪怕会洒一点);主动说 “我要上厕所”,并能自己穿脱简单衣物;认识自己的书包、水杯,知道用完放回原处。这些技能不是 “加分项”,而是让孩子在集体中不慌乱、不自卑的基础。
集体适应力:从 “一个人” 到 “一群人”
特殊孩子很难一下子适应集体节奏,有的听不懂 “排队” 指令,有的在集体游戏中总是游离在外。倘若将孩子一下子放进大的集体环境中,会给星儿造成情绪、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压力,甚至可能会让他们由此排斥集体环境。因此,特殊儿童需要有一定的集体技能,对集体环境没有排斥意识,能够跟随集体进行学习与生活。不需要和别人一样优秀,只要愿意 “参与”,就是进步。
简单的情绪与行为管理:不被情绪 “困住”
孩子难免有情绪,但如果频繁哭闹、自伤或攻击他人,不仅会影响自己,也可能让老师和同学不知所措。情绪激动时,能通过简单方式(如拍桌子、说 “我生气了”)表达,而不是用极端行为发泄;能听懂老师的安抚(如 “先坐下冷静一下”)。这些能力不是 “门槛”,而是 “助力”。有的孩子可能某方面弱一点,但其他方面有优势(比如特别喜欢和小朋友分享玩具),依然可以尝试融合 。重点是,孩子愿意 “走进” 这个环境,而环境也愿意 “接纳” 他。
二、普通幼儿园需要做什么?
“接纳” 之外,更要 “会支持”
融合教育不是 “把特殊孩子扔进普通班级就完事”,幼儿园的支持能力直接决定孩子能否适应。家长考察幼儿园时,可以重点看这几点:
01
“真接纳”,而非 “假包容”。全园师生(包括园长、老师、保育员、其他幼儿及家长)对特殊儿童有基本认知,避免标签化对待,能理解孩子的特殊需求(如自闭症儿童的刻板行为、发育迟缓儿童的反应速度差异),营造包容的集体氛围。园方认可“融合教育”的价值,愿意为特殊儿童调整部分常规(如允许自闭症儿童有短暂独处时间、为肢体障碍儿童提供无障碍通道),而非单纯“被动接收”。
02
老师懂 “特殊”,更懂 “怎么教”。普通幼儿园老师不一定是特教专家,但需要有这些“基础认知”:带班老师接受过基础的特教培训(如如何与语言迟缓儿童沟通、如何应对情绪爆发行为),能识别孩子的需求信号(如哭闹可能是“无法表达不适”),而非用“常规纪律”要求孩子。能根据孩子的能力适配集体活动,例如:为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提供视觉提示(如座位旁贴任务步骤图); 为运动能力弱的孩子简化游戏动作(如将“跳圈”改为“跨圈”)等。
03
家校一条心:不是 “家长求学校”,而是 “一起帮孩子”。老师能定期与家长反馈孩子在园表现,并听取家长的康复建议,共同制定短期目标。当园方难以应对孩子的复杂需求(如频繁自伤行为、严重语言滞后)时,能协助家长联系特教机构、康复师等,或邀请专业人士入园指导(如感统训练师设计适合集体的小游戏),而非独自承担或拒绝接收。
三、家庭能做什么?
提前准备,比 “硬送” 更有效
很多家长觉得 “送进幼儿园自然就会了”,但对特殊孩子来说,“突然进入新环境” 可能带来挫败感。提前做好这些事,能帮孩子少走弯路:
1.入园前:用 “模拟训练” 减少陌生感。
先 “考察” 幼儿园:带孩子去参观3-5 次,熟悉教室、厕所、操场的位置,告诉孩子 “这里是吃饭的地方,那里是玩滑梯的地方”。
在家玩 “幼儿园游戏”:家长扮演老师,用玩偶当同学,模拟 “上课举手”“排队领玩具”“午睡” 等场景,让孩子提前适应流程。
练 “社交小短句”:教孩子说 “我可以玩吗”“谢谢”“我不开心”,这些简单表达能帮他在幼儿园少碰壁。
2.入园后:做 “观察者”,不做 “焦虑制造者”。
客观地看待孩子的发展,对孩子保持适当合理的期待。注重关注孩子在新环境中的适应情况,如:与其他小朋友的社交互动情况、主动性、跟随模仿能力、自我管理、集体执行等能力。主动和老师聊 “孩子的特点”:比如 “他怕大声,突然吵闹时可以牵牵他的手”,而不是等问题发生了再抱怨。
3.持续支持:家庭是 “技能练习场”。
幼儿园学到的能力,需要在家巩固:孩子在园不会 “排队”,在家就玩 “排队领零食” 游戏;吃饭慢被老师提醒,在家就用计时器练习 “10 分钟吃完一碗饭”;不敢和小朋友说话,先在家和家长玩 “分享玩具”,再鼓励他在园尝试 “说一句话就好”。孩子的进步,往往藏在这些重复的、生活化的练习里。
四、如果暂时不适合,
“等等” 不是放弃
有的家长觉得 “别人能上,我的孩子也必须上”,但强行入园可能让孩子更抗拒。如果出现这些情况,可以先缓一缓:完全不会表达需求(饿了、疼了只会哭);有频繁自伤或攻击行为(如撞头、打人),且暂时无法控制;对集体环境极度排斥(一进幼儿园就哭闹不止,甚至生病)。
“延迟入园” 是为了更好地出发。这期间可以集中进行康复训练,等孩子能力提升了,再尝试融入。很多孩子经过针对性干预后,都能在半年到一年内达到入园标准。
五、专业助力:龙岩市社会心理服务中心,
陪孩子走好 “融合第一步”
融合教育的路上,“一个人扛” 很难,但有专业团队支持,会轻松很多。龙岩市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儿童康复科,一直专注于帮特殊孩子跨越 “入园门槛”,用科学干预让更多孩子走进普通幼儿园:
01
先 “评估”:知道孩子 “差在哪”,才知道 “补什么”。中心会通过专业评估,精准定位孩子的能力短板:是生活自理没跟上?还是社交表达弱?哪些能力已经达标?哪些需要重点训练?
02
个性化训练:把 “入园技能” 拆成 “小步骤” 教。针对入园所需的核心能力,中心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训练:安全意识:通过绘本、情景模拟,教孩子认识“危险标志”,练习 “找不到老师时站在原地”;生活自理:用视觉步骤图(如“脱裤子→坐下→擦屁股→提裤子”)教如厕,用 “玩具餐具” 练吃饭;集体适应:在中心的“模拟教室” 里,先和2-3 个小朋友练 “排队”“听指令”,再慢慢增加人数。
03
帮家庭 “赋能”:教家长做合格的训练伙伴。很多家长不知道怎么在家帮孩子练习,中心会:给家长发“家庭训练清单”(比如每天练10分钟 “穿鞋子”);教“游戏化训练法”(把 “认颜色” 变成 “玩积木配对”,把 “听指令” 变成 “玩机器人游戏”);定期开家长课,分享“如何和幼儿园老师沟通”“怎么应对孩子的入园焦虑”。
04
架起 “园校桥梁”:让幼儿园更懂孩子。中心会主动对接幼儿园:给老师做简单培训(如“自闭症孩子哭闹时怎么办”“如何用视觉提示帮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制定“个性化支持方案”,比如建议老师 “给孩子安排固定座位,贴一张任务步骤图”。
这些年,我们见证了太多孩子的蜕变:有的从“不会自己吃饭” 到能在幼儿园独立进餐;有的从 “见人就躲” 到能主动说 “我想玩”;有的从 “对集体毫无反应” 到能跟着做完整套早操……他们的进步,证明了 “特殊孩子也能走进普通幼儿园”,只要有合适的支持,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融合教育,是让世界看见 “不同” 的美好
每个孩子都有权利走进幼儿园,和同伴一起奔跑、游戏、犯错、成长。融合教育不是 “让特殊孩子变成普通孩子”,而是让他们在被理解、被支持的环境里,活出自己的样子。
如果你的孩子正在康复路上,别着急,也别放弃。可以和龙岩市社会心理服务中心的专业团队聊聊,一起为孩子制定 “融合计划”。也许半年后,你就能牵着他的手,看着他背着小书包,笑着走进幼儿园的大门。
来源:龙岩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