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知道吗?《红楼梦》里王熙凤和贾蓉的关系,本是清清楚楚的堂婶与晚辈,却总被人传得暧昧不清。
文 / 璇璇的人物笔记
你知道吗?《红楼梦》里王熙凤和贾蓉的关系,本是清清楚楚的堂婶与晚辈,却总被人传得暧昧不清。
甚至有人仅凭焦大那句 “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就给凤姐扣上了和贾蓉关系不干净的帽子。
为啥总有人质疑王熙凤的私德呢?这背后啊,跟程高续本那超大的发行量和影响力脱不了干系。
.
《红楼梦》版本那叫一个多,其中程本系统(也就是程伟元、高鹗续书、删改、修订后发行的 120 回通行版本,包括程甲本和程乙本),在早期和现代很长一段时间里,那可是占据着绝对的市场。
就这近二三十年,因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了以庚辰本为底本(前八十回)的版本,才慢慢改变了原来的市场格局。
.
不同版本之间,差别大得吓人。程本系统不仅对曹雪芹的原意进行了大量删改,就连红楼人物的人设都被改得面目全非。
像王熙凤、尤三姐这样的重要角色,改动尤其明显。
就拿《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时,贾蓉向凤姐借玻璃炕屏这件事来说,看看几个重要版本是怎么描述的:
.
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一共就 16 回)里写着:
这里凤姐突然又想起一件事,就朝着窗外喊:“叫蓉儿回来!” 外面几个人跟着就喊:“蓉大爷快回来!” 贾蓉赶忙转身回来,垂着手乖乖站着,等着凤姐指示。凤姐呢,就不紧不慢地喝茶,愣了半天神,才笑着说:“算了,你先去吧,晚饭后再来,这会儿有人,我没精神了。” 贾蓉答应了,这才慢慢退下。
.
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有 78 回)是这样的:
这里凤姐又突然想起一事,朝窗外说:“叫蓉哥回来!” 外面几个人跟着喊:“蓉大爷快回来!” 贾蓉急忙转身回来,垂手站好,听阿凤指示。凤姐慢悠悠地喝茶,发了半天呆,又笑着说:“行了,你先走吧,晚饭后再来,这会儿有人,我没精力了。” 贾蓉应了一声,缓缓退下。
.
凤姐忽然想起一事,直接朝窗外喊:“蓉哥回来!” 外面几个人赶紧接着说:“蓉大爷回来呢!” 贾蓉赶忙回来,满脸笑容地盯着凤姐,等她指示。凤姐慢悠悠喝茶,出了半天神,突然脸一红,笑着说:“好了,你先去吧,晚饭后再来,这会儿有人,我没精神了。” 贾蓉答应了一声,抿着嘴笑了笑,才慢慢退下。
.
你瞧,甲戌本和庚辰本也就 “听何指示” 和 “听阿凤指示” 这点小差别,估计是手抄的时候出的小错,基本意思没啥变化。
可到了程本,这一段简直大变样。
凤姐叫贾蓉回来,从让仆人传达变成自己直接朝着窗外喊,大家族长辈该有的含蓄没了,变得急急忙忙。
贾蓉作为晚辈,回来后还 “满脸笑容地瞅着凤姐”,显得两人关系特别亲密。凤姐不光出神,还 “把脸一红”,这暧昧的气氛一下子就起来了,很难不让人往歪处想。
.
那到底哪个版本才符合曹雪芹的原笔原意呢?
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是在乾隆 19 年,即公元 1754 年成书的,仅留下十六回,因为这一年是甲戌年,所以叫甲戌本。
这甲戌本每页版心下面都有脂砚斋的署名,大家都觉得它是照着脂砚斋祖本抄的。
而且甲戌本成书的时候,曹雪芹还在世呢,所以红学界都公认它是最接近曹雪芹原笔原意的,那可是相当珍贵。
.
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在乾隆 26 年,也就是 1761 年成书,存世 78 回,也就是 1 - 80 回,中间缺 64 和 67 回,68 回还缺了 600 多字。
庚辰本有 2000 多条跟甲戌本不一样的脂砚斋等人的批语,也特别珍贵。它保存得相对完整,成书时间也早,曹雪芹那时候也还在世。
庚辰本五至八册封面写着 “庚辰秋月定本” 或者 “庚辰秋定本”,这就是庚辰本名字的由来。
.
脂评本大概有十几种,要说成书最早、大家公认价值最大的,就是甲戌本和庚辰本。
所有脂本都有个共同点,就是都没有八十回以后的内容。为啥呢?脂砚斋说了,八十回后的稿本被借阅的人弄丢了。
你说曹雪芹辛辛苦苦增删五次、批阅十载的心血,咋就八十回后全没了呢?难道就只有一份孤本?不过在乾隆那时候文字狱特别严重,学界普遍认为后四十回稿本的丢失跟政治有关。
.
曹雪芹写《红楼梦》,虽然用了 “真事隐假语存” 的法子,借着 “通灵” 来讲故事,表面上风花雪月的,但实际上表达的内容可大有深意。
这书在当时可是有不小的政治风险,很长时间都是禁书。
可就算这样,看过的人没有不被它折服的,有人抄录这本书,一本能卖六十金呢,可见大家对它有多追捧,能有一本《红楼梦》,那是好多人的梦想。
.
就在这种历史和社会背景下,书商程伟元拉上他朋友高鹗,对这部书进行编辑补续,让故事完整了,可也对曹雪芹的原文改了不少。
本来曹雪芹笔下褒大于贬的王熙凤,差不多被写成了反面人物;尤三姐本来是个淫奔无耻又可怜可悲的形象,到他们手里几乎成了贞洁烈女。
在我看来,程高这么改,主要有四个原因:
.
第一,就是想尽量去掉书里的政治色彩,让它变回单纯的小说,这样出版的时候能少点政治风险。
第二,王熙凤的一夫一妻思想,还有她贪恋权力和钱财的性子,跟传统对女性的要求完全不符,肯定不能歌颂,那就只能丑化批评。
尤三姐作为弱势群体,要是表现得太厉害,男权社会里男人的面子往哪放啊,所以把她写成烈女,程高处理起来也更容易。
.
第三,把《红楼梦》从反传统改成给统治阶级唱赞歌,像兰桂齐芳、贾府中兴这些情节,还是为了降低小说的政治风险。
第四,程高在思想上和曹雪芹本来就有很大差距。
程高续本《红楼梦》,虽然大大降低了小说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可它的现实意义还是很大的。
.
正是因为程高的修改,这部小说才能印刷出版两次,虽然印的数量不多,但对《红楼梦》的传播那可是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咱们现在能看到这本书,程高的功劳也不能忘。
至此,你应当已然明了。诸如贾蓉望着凤姐微笑,凤姐娇羞脸红这类情节,实则是程伟元与高鹗在修订之时,为了迎合当时的主流价值观,或主动为之,或迫于形势而做出的改动罢了。
来源:璇璇的人物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