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24日是中韩建交33周年纪念日,韩国总统李在明本人没有来北京,但在24日至27日派出由前国会议长朴炳锡率领的总统特使团访华。行程挺忙: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聊了聊;还要见中方高层;还要去参加了建交纪念活动。更关键的一步,是带来一封李在明的亲笔信
8月24日是中韩建交33周年纪念日,韩国总统李在明本人没有来北京,但在24日至27日派出由前国会议长朴炳锡率领的总统特使团访华。行程挺忙: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聊了聊;还要见中方高层;还要去参加了建交纪念活动。更关键的一步,是带来一封李在明的亲笔信,外界判断信中很可能包含邀请中国领导人出席10月在韩国庆州举行的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与此同时,李在明25日在华盛顿和特朗普见面,之后还要去日本。两个任务同时进行,节奏非常快,目标很明确:在美国的关税、安全和半岛问题上争取更多时间,同时修复和中国的政治信任和经贸合作。特使团的任务不是简单的礼节,而是打通关系。
我更关心的不是“谁来了”,而是“带了什么”。提到“亲笔”,当沟通从媒体传言变成有签名、能存档的文本,双方就能在一个可以核对的轨道上达成一致。这一招,能让新政府在地缘政治中更有把握。
中方的公开表态干脆利落:欢迎来访,愿与韩方坚守建交初心、睦邻友好、互利共赢,推动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迈向更高水平。韩方则强调将转达推动关系“成熟发展”的决心。两边口径的高频词一致,不是模板,是路线。一旦中韩关系回到“可预期”,韩国在关税冲击、供应链重构和半岛突发态势上的缓冲时间都会被拉长。
这支特使团里面,朴炳锡是六届议员,当过议长,还在中国香港工作过,文在寅时期带团来过中国;金太年是韩中议员联盟主席;朴钉在武汉大学当过客座教授,学界关系很熟;卢载宪是卢泰愚的儿子,长期做文化交流,这次访华还把东亚文化中心的展览“无限期推迟”了。成员大多是“中国通”,意味着少做“术语翻译”,多做“问题拆解”。这是一支冲着实务来的队伍,不是象征性的仪仗。
有人纠结“为什么不亲自来北京”,而我更关心“为什么要把时间安排在同一档口”。李在明访美定在24至26日,与特朗普25日会谈;特使团25日前后访华。两线合奏,当然风险不小:一边谈同盟、关税、半岛核风险,另一边递邀请、修政治互信,任意一端失手,另一端就会被动挨打。
正是因为风险大,这届政府才更想通过稳住节奏来换取空间。韩国以前新政府上台后,会同时向美国、中国、日本和俄罗斯派特使,但这次只派了中国特使。原计划派往美国和日本的特使因为首脑会谈时间定了,所以取消了。现在和中方的沟通渠道已经直接了,就不需要再通过特使了。对中方来说,需要重新建立联系,把之前几个月积累的误解和不满给消除掉。
把产业和贸易说清楚,逻辑就简单了。美国关税与技术限制长期化、工具箱化,对韩国企业是双重挤压:美市场准入要保,亚洲供应链也不能断。中韩贸易常年约3000亿美元,电子、半导体、汽车、化工这些高耦合产业,没法用“情绪”来决策。
韩国和中国合作是看能不能赚钱,不是问政治立场。所以我们看到韩方在人文与旅游上加码:中方早先对韩国公民免签,韩方随后对中国团体游客实施阶段性免签,先把人流做起来,货流与资本才好跟进。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先从不太敏感的地方入手,然后再回到中间路线”的方法,虽然慢点,但很稳。
中国驻韩大使戴兵到坡州为卢泰愚墓献花,强调“吃水不忘挖井人”,并邀请韩国国会议长禹元植出席9月3日北京的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中国驻韩使馆举办电影展,韩国方面也在纪念“光复80周年”。在个别国家刻意篡改二战史实的背景下,这些互动像一条“防火带”,把舆论战里的烟雾隔离出去。历史共识不是情怀牌,是信息战里的地形优势。
有人拿特朗普没参加“九三阅兵”这件事来类比,觉得这会影响中韩之间的互动。我觉得不是这么回事。白宫安排9月3日接待波兰新任总统,侧面说明特朗普不会来。此前他对“访华”开出了能源、经贸捆绑的条件,中方给出一句“非经贸议题请另寻场合”。
所以现在双边关系转向多边平台,比如东盟峰会、APEC这种场合,各方都能参加。这对韩国来说是好事,既能提升韩国主场APEC的议程组织能力,也能缓解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从这个角度看,特使团带着“亲笔信”来中国,直接针对APEC,是顺应形势的做法。
韩国短时间内还很难减少对美国的依赖,美国在地区安全合作上也会继续加大投入。从导弹防御到联合演习,从情报共享到产业安全,每一项合作都涉及高度敏感的问题。半岛局势的一点波动,都会被放大为政策扰动。想在这种环境里给经济与产业链找喘息,就得在对华关系上拧紧“稳定器”。落到政策,就是把经贸、科技、人文的沟通机制尽快复位,给企业与社会层面的互动留足通道。
按照外交写作的惯例,亲笔信通常会回顾过去、表达愿望、发出邀请或提出要求。目前双方的关键词一致,说明共识在逐渐形成。如果APEC这个环节顺利,经贸、科技、人文三大领域很可能会有更多交流,部长级会议机制可能会重新启动并扩大规模。这不是空想,从特使团成员的背景就能看出这种趋势。
为什么我反复强调“亲笔”二字?因为这是不可复制、独一无二的信用证明。发言人可以放出风声,幕僚可以试探情况,但带有签名的文件意味着政治责任上升,接收方会相应提高审核和答复的重要性。在信息嘈杂的时代,亲笔签名就像降噪一样。外交需要的不是“可传播性”,而是“可核查性”。中方迅速回应“欢迎来访”,并用“愿与韩方一道”来明确方向,意在先确立合作的坐标轴。
镜头转回经贸。美国把关税从25%降到15%,看起来是放松了,但实际上并没有解决根本的结构性问题。韩国的三段式分工(原材料—零部件—整机)要维持利润,离不开东亚供应链;中国的市场体量与配套能力,对韩企仍是不可替代的底座。现实会不断把政策拉回可执行的区间,经济的惯性比任何口号都硬。这也是为什么中韩在人文旅游上打“前站”,为后续产业链合作释放社会层面动能。
历史联系越来越紧密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在中国的故事被系统地整理出来,尹奉吉、金俊烨的故事被反复提起,不是简单地怀旧,而是把故事放在共同抗战这个基础上。当一些声音把二战胜利叙事改写成“单边胜利”,中韩这条“校准线”能让民意不过快滑向对立,也能给政治互信留出回旋。
有人觉得这是“两边都讨好吗”。我更愿意叫它“风险对冲”。安全承诺不能降低,经贸合作也不能降温,这两个方面都是硬要求,只能通过调整节奏来换取空间。把时间线缩短,信息交换的延迟减少,误解的区间变小。只要表态的界限控制得好,对意图的理解就不会偏差。这就是“同步外交”的意义。
有些人急着要“成果单”。我明白他们想快点看到结果,但我不能保证现场就能出成果。特使团带来的主要是渠道,不是直接签约。但渠道就是生命线。会见的级别已经说明了问题,很多机制性议题都能进入可操作阶段:经贸对口沟通、科技合作的合规清单、人文交流年度计划、议会常态互访,这些“慢变量”加起来,就是稳定器。谁把这些慢变量做扎实,谁就能在下一轮大风里站稳脚跟。
这件事对中国的意义也很明显。中国的官方态度很克制,也很一致:欢迎、初心、互利。虽然克制,但背后其实很有信心。这信心来自我们的产业链和市场都很强韧,也来自我们对历史和人文纽带的坚持。只有有韧性和坚持,才能在压力大的情况下,还能保持“清晰但不激烈”的沟通方式。对邻国,多给点空间和耐心,往往比直接施压更管用。
来源:总编辑老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