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历史握手的人——访汨罗市抗战文化研究与传播志愿者协会副会长李艳萍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5 15:13 2

摘要:近几个月,为了编印《未曾忘记——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一书和筹备图片展,李艳萍成了汨罗、岳阳两地的“飞人”。毒辣的太阳把柏油路晒得冒热气,她常常在等人的间隙,蜷在比蒸笼还烫的车里打个盹——眼皮打架到撑不开,却像揣着团火似的,一睁眼

岳阳晚报全媒体记者 袁硕望

近几个月,为了编印《未曾忘记——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一书和筹备图片展,李艳萍成了汨罗、岳阳两地的“飞人”。毒辣的太阳把柏油路晒得冒热气,她常常在等人的间隙,蜷在比蒸笼还烫的车里打个盹——眼皮打架到撑不开,却像揣着团火似的,一睁眼又精神抖擞。旁人的冷嘲热讽,在她这儿全成了“助燃剂”,反倒让脚步更稳了。

认识李艳萍,是在关爱抗战老兵的志愿圈里。

那会儿她是湖南老兵之家关爱抗战老兵汨罗工作站站长,记者是临湘工作站站长,都是湖南老兵之家的“战友”,活动上总碰面。后来刷湖南抗战网,她的名字和文字总跳出来——原来她成了网站编辑,指尖敲出的不仅是史料,还有滚烫的敬意。

再后来,记者收到她编著的《最后的致敬:汨罗幸存抗战老兵口述实录——1937—1945》,书页里的故事烫得人心头发颤,便琢磨着给这位“与历史握手的人”写篇专访。

先辈荣光,家国情愫自心起

李艳萍的家,像部藏着星光的家族史。晚清两江总督李星沅是她的先辈,这位大人物的儿子们各有乾坤:长子李杭是进士,次子李概操办过湖南船炮局,三子李桓官至布政使;长孙李辅燿弃了功名修海塘,诗书画印样样精通;玄孙李青崖曾在宏文图书编译社工作,而毛主席当年在李氏芋园参加哲学小组的往事,更是让这段家族史多了层时代温度。

家里的“红色基因”更鲜活。外公戴保和是当年野战医院的少校军医,叔外公戴正藩跟着部队在江西保卫战里拼过命。外婆虽是家庭主妇,说起抗日故事眼睛发亮,把爱国的种子悄悄种在子女心里。父母都是有50年党龄的老党员,纪念章在胸前闪着光。

李艳萍就是听着这些故事长大的,抗日名将孙立人将军,在她心里早成了“自带光环的英雄”。

1991年外公去世,2012年,江西省的志愿者来到汨罗市找到叔外公戴正藩,李艳萍跟着他们一起去寻访。在山野里,他们对着一块70军19师烈士墓碑辨认名字,风掠过耳畔,像在说那些没讲完的战斗。那一刻,她心里像被什么撞了一下——这些老兵的故事,不能就这么埋在土里。从那天起,她从“找人”变成了“护人”,再到“读史”,一脚踩进了抗战历史的长河里。

投身公益,不辞艰辛护老兵

湖南的抗战史,写满了“硬气”。全面抗战时,这里是支援前线的大后方;相持阶段一来,又成了“屏障大西南的门户”,三次长沙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湘西会战……枪炮声在三湘大地炸响,一寸山河真的染着一寸血。

李艳萍常说:“老兵们在凋零,再不把他们的故事抢下来,那段历史就成了断章。”这成了她2014年操办“九一八”抗战老兵肖像展的底气。当时汨罗只剩10多位幸存老兵,她带着团队连轴转,拍照片、写简介、布展厅,硬是让这些满脸皱纹的英雄,在展板上重新挺直了腰杆。

开展那天,有人对着照片敬军礼,有人抹着眼泪说“原来他们还在”,李艳萍站在角落,悄悄擦了擦汗。

老兵们的日子,藏着太多让人心疼的细节。2015年冬天,她去看贫困老兵彭爹,推开门差点掉眼泪:两张长条凳支着个床垫当床,四季衣服堆成小山,墙角挖了个洞,倒扣的破脸盆当灶台,半边铁锅架在上面煮饭。

她红着眼圈发动志愿者,凑了1万多块钱给老人改房子,刷墙、铺地、打家具。忙到年根儿,彭爹终于有了像样的家。还有弼时镇那位老兵,屋里的尿桶就放在门边,她捏着鼻子倒掉,蹲在地上擦污渍,边擦边跟老人拉家常,仿佛在收拾自家爷爷的屋子。

她常和知名公益人士孙春龙的“老兵回家”团队联动,帮着整理资料、联络家属。看着那些从缅甸、泰国辗转回家的老兵抱着故土哭,看着4000多位老兵收到致敬礼金时的颤抖,她比谁都清楚:这些老人要的不是钱,是一句“你们是英雄”。当民政部的优抚文件下来,当纪念章挂在老兵胸前,沉默过后的老泪纵横里,藏着多少委屈和荣光。

老兵们表达感谢的方式特别实在,拉着她的手不放:“孩子,等我走了,在那边也保佑你!”这话听着土,却比任何奖状都让她心头暖——再苦再累,值了!

传承历史,任重道远著华章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没希望,有了英雄却不疼惜,那才叫窝囊。”李艳萍总把这话挂在嘴边。

湖南老兵之家的账本记得清楚:2005到2017年,找到3000位抗战老兵,幸存的约1360位;汨罗这边,2013到2017年找到40位,30位已归队。这些数字像倒计时,催着她往前跑。

作为汨罗市抗战文化研究和传播志愿者协会副会长,她成了“历史侦探”。翻山越岭找抗战遗址,在荒草里扒拉弹孔墙,对着古龙乡、天井乡的旧战场发呆,仿佛能听见当年的枪炮声。5年跑了3万多公里,鞋磨破了好几双,把老兵的口述变成文字,把汨罗江畔的隐秘战史挖出来,攒成了《穿越时空的相见》《最后的致敬》两本书。

习近平总书记说:“擦清历史的镜子,走好未来的路。”李艳萍把这话记在本子上。她总往学校跑,给孩子们讲老兵故事,想让抗战精神在课堂里发芽。眼下,她正赶着编《守土日记》,想在抗战胜利80周年时捧出来,给那段历史再添一块“压舱石”。

“别人做慈善看到的是希望,我们守着的是正在走远的背影。”李艳萍笑着说,眼里却闪着光。她就像个执拗的摆渡人,在历史与当下之间撑着船,把那些快被遗忘的故事一个个接过来,送到后人眼前。这双手,握过老兵的老茧,触过战场的弹痕,更牢牢攥着一个民族不能丢的记忆——她是真的,在和历史紧紧握手。

来源:岳阳晚报视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