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读书时,看到司马迁的自述游记,感觉特别有意思:
按现有传统观点理解,很别扭。
此文就是试图从司马迁自述游记路线,推理出他的出生地。
《史记·太史公自序》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司马迁这段20岁的游历,特别有意思!汶、泗对司马迁来说,都是北!如果司马迁在黄河龙门附近,那应该说汶、泗是东啊!
如果按南游的地点是现在人们理解的长江流域,很突兀!司马迁从黄河龙门附近,怎么突然就到长江流域的?不合理。
我们还是先从北涉地点来说吧!北涉的地点,争议不大。
“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这里的“齐、鲁之都”很好理解,就是齐国临淄、鲁国曲阜,这应该没争议吧?
泗是泗河,流经鲁国曲阜,谁不同意吗?
关键就是这个汶,据我所知,鲁中南山地,有四条汶河,分别是莱芜、泰安的大汶河,安丘汶河,沂南汶河,还有兰陵汶河。
《说文解字》
汶:水。出琅邪朱虚东泰山,东入潍。从水文声。
桑钦说:汶水出泰山莱芜,西南入泲。
桑钦说的是大汶河的北支嬴汶河。
东泰山是沂山,发源于此的汶河,就是安丘汶河,是潍河支流。
《说文解字》是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语文工具书。
东汉许慎之前,没有沂南汶河、兰陵汶河。
这个汶,我倾向于是去齐都临淄要经过的安丘汶河,不是从临淄去曲阜的泰安嬴汶河,主要是结合上下文,从南游北上才选择的。
“乡射邹、峄”,这个应该也没有异议吧?
邹是邹城,
峄是邹城峄山。
毕竟下文还有内容,都在邹城南边。
“戹è困鄱、薛、彭城”,薛在滕州南边,彭城就是今天徐州城区,这没疑问吧?
鄱在峄、薛之间。
鄱pí
《汉语大词典》
汉县名。在今山东省滕州市境。
《康熙字典》
又《集韻》蒲麋切,音陴。縣名。在魯。
司马迁说的鲁地鄱pí县,《汉书》记为蕃pí县。
《汉书·地理志》
鲁国,故秦薛郡,高后元年为鲁国。……县六:
鲁,伯禽所封。户五万二千。有铁官。
卞,泗水西南至方与入沛,过郡三,行五百里,青州川。
汶阳,莽曰汶亭。
蕃,南梁水西至胡陵入沛渠。
东汉蕃pí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改名滕县。这是说蕃pí县就是今天滕州市区吗?
蕃pí是不是就是邳呢?《左传》记录夏车正奚仲,居薛迁邳,同一个读音,应该不是巧合吧?
到目前为止,除去“汶”不确定位置,其他的地点都确定了,标注成下图。
彭城之后,牵扯到向左还是向右的问题,我们暂时先放一下。
现在,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司马迁20岁这次南游北涉,是走的环线呢?
还是按现在地名,从黄河龙门先蹦到长江、再向北去淮河,又向南去浙江,再转向西去湖南,然后又向北蹦到齐国临淄,再沿曲阜~薛一线,到彭城在转向梁、楚,又怎么回的黄河龙门呢?是这么乱七八糟的凭空跳?还是走的环线?
我觉得绝大部分人都是走环线的,叙述时,也是按时间和方向记录,别忘了司马迁写《史记》的,不可能是一个糊涂蛋,乱走乱写。
我按环线思维,来带你们研究一下司马迁说的南游路线!
“南游江、淮”,唐朝之前,江并不专指长江。
最早的江,是《山海经·海内经》记录的炎帝后裔祝融、共工、术器降居江水,祝融杀鲧羽郊。《左传》记录殛鲧羽山,在莒国。也就是今天临沭县、东海县交界的羽山。
羽山西60里,就是郯城,郯是炎人之国,炎帝之国。郯子说他祖宗是少昊,符合《史记·五帝本纪》记录的黄帝儿子青阳降居江水,一般认为青阳就是少昊。
沭河是江水,也符合《史记·殷本纪》记录的成汤说四渎“东为江”。沭河是发源于山东的第二大河,比沂河更靠东。江源于共工的工,沭源于共工儿子术器的术。
巧合的是,郯城沭河边上有龙门,假设司马迁从此出发,可以向“南游江、淮”,更可以“北涉汶、泗”,位置非常合适。
就让我们从郯城龙门出发,看看能不能完成司马迁的环线游。
我们先来搞清楚司马迁南游的这些地名和江河位置。
“南游江、淮”,江是东江沭河,那淮呢?
今天的淮河,尤其是淮河下游,没名人、没古迹,就是一条普通大河。
可是《山海经》里的淮水,就有意义了。
《山海经·海内东经》
海内东北陬以南者。
第7段
琅邪台在渤海间,琅邪之东。其北有山,一曰在海间。
第10段
会稽山在大楚南
岷三江:首大江出汶山,北江出曼山,南江出高山。高山在城都西。入海,在长州南
浙江出三天子都,在其东。在闽西北,入海,余暨南。
庐江出三天子都,入江,彭泽西。一曰天子鄣。
淮水出馀山,馀山在朝阳东,义乡西,入海淮浦北。
湘水出舜葬东南陬,西环之,入洞庭下。一曰东南西泽。
为了找到这条淮水在哪里,我按《山海经·南山经·南次二经》里羽山的位置,找到了会稽之山。
会稽之山是日照市岚山区长山,东北方向有琅邪台。会稽之山北15公里有尧王城,是不是大楚,不知道,但是楚国王室祖宗是颛顼,按《国语》尧也是颛顼后代。
会稽之南的岷三江“入海,在长州南”,长山南有绣针河,在中游朱府村附近,牛庙河、坪上河汇入绣针河,正对应岷三江。
岷三江向南有浙江、庐江,这一片河流太多了,不好确定,还是先来确定淮水吧!
“淮水出馀山”,巧合的是,赣榆县有大小徐山,徐山周边多条小河汇入青口河。如果确认淮水是因为徐山的话,就能说明今天淮河为啥叫淮河,徐国南疆大河,两者基本都是东西流向。
青口河是淮水的话,向北到绣针河这一片,就一条大河龙王河了。
“浙江出三天子都,在其东”,“庐江出三天子都,入江”,两江都“出三天子都”,而巧合的就是龙王河上游和支流龙头河之间,有峧山、康山等三个山头,这是三天子都的话,东边龙头河就是浙江,西边龙王河就是庐江,庐江相关的彭泽,就是龙王河上的相邸水库,有水库,说明地势低洼,可蓄水成泽。
淮水南边的湘水,就更明显了。湘水就是青口河南边的大沙河,今天的新沭河,以前叫尧水。
尧水发源于青松岭东南,在东尧、西尧之间接入羽山北部来水,继续向下是石梁河水库。正对应“湘水出舜葬东南陬,西环之,入洞庭下”。
舜殛鲧羽山,有一种说法是舜逼尧退位,大禹杀舜葬苍梧,青松岭是《山海经·南次二经》的第三山尧光之山。
这个推理,正对应《海内南经》对湘水的记录。
《山海经·海内南经》
海内东南陬以西者
第六段
兕在舜葬东,湘水南。其状如牛,苍黑,一角。
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
湘水在苍梧之山附近。兕大约在羽山北、湘水南。
以上,对淮水相关的定位,侧面验证了《禹贡》对徐州的记录。
《尚书·禹贡》
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蒙、羽其艺
古九州之徐州的淮水在羽山附近。基本是东西方向,沂河是南北方向,符合“淮、沂其乂”。
江是沭河,淮是青口河,继续定位下文。
“上会稽,探禹穴”,会稽之山是岚山区长山,禹穴是啥?在哪里?
“禹穴”有多种含义,主要包括大禹的葬地、得书之地、治水时的住处和出生地等四种说法。
会稽之山是大禹葬地,司马迁去会稽,应该就是为了祭拜大禹,所以我个人倾向于“禹穴”就是大禹墓地。
“闚九疑,浮於沅、湘”,
九疑是啥,在哪里?
《史记·五帝本纪》
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
很清楚吧?大舜葬在江南九疑,位于苍梧之野,也叫零陵。
来看看《山海经》怎么记录的。
《山海经·海内经》
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
苍梧和九嶷山都在南方,是“舜之所葬”的地方。
《山海经·海内南经》
海内东南陬以西者。
第六段
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
舜葬在苍梧之山,东南湘水附近!
《山海经·海内东经》
海内东北陬以南者。
第15段
湘水出舜葬东南陬,西环之,入洞庭下。一曰东南西泽。
湘水源头在舜葬东南陬,也就是说,湘水源头的西北,就是舜葬处,就是苍梧之山之阳。
那就沿着湘水找源头嘛!根据地图,湘水~尧水~大沙河的南源是石门河,源出代相村北,代相村有汉朝代相城遗址。
湘水源头向西北3公里,有陈山子、陈行村,你猜这是不是舜葬处呢?
《史记·周本纪》
帝舜之後於陈
周武王从哪里找到的大舜后裔呢?
《史记·陈杞世家》
昔舜为庶人时,尧妻之二女,居于妫汭,其后因为氏姓,姓妫氏。舜已崩,传禹天下,而舜子商均为封国。夏后之时,或失或续。至于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得妫满,封之于陈,以奉帝舜祀,是为胡公。
“舜子商均为封国”,巧合的是《山海经·海内南经》记录“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山海经·大荒南经》“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
苍梧之山,就是今天的东海县青松岭,山阴为北,北侧有龙山文化~后石门遗址,就是在湘水边上。
帝舜、帝丹朱都在苍梧之山,有后人守陵吧?周武王来这里找大舜后裔,正宗吧?为啥封陈国?陈是东方之人,有比东海更东的吗?
湘水源头西北9.5公里处,是春秋鄟国遗址,在郯城县泉源镇前城村,从陈山子沿河向下就到了。
《周礼·地官司徒·草人/羽人》
羽人掌以时征羽翮之政于山泽之农,以当邦赋之政令。凡受羽,十羽为箴,百羽为縳,十縳为緷。
鄟国和羽山、羽毛礼仪有关。
代相古城到殛鲧的羽山是11.3公里,通过310国道就过去了。
未完待续!
#司马迁##史记##山海经##湘水##大禹陵##帝舜陵##九疑山##苍梧山##连云港##羽山##会稽山#
来源:灾难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