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15年国家启动“双一流”高校建设评选活动以来,这一国家级战略计划一直备受社会各界瞩目。第二轮“双一流”高校建设评选于2021年启动、2022年公布名单,共147所高校入选,较第一轮增7所,与第一轮相比,第二轮评选对部分院校和学科进行了调整,以适应国家发展
自2015年国家启动“双一流”高校建设评选活动以来,这一国家级战略计划一直备受社会各界瞩目。第二轮“双一流”高校建设评选于2021年启动、2022年公布名单,共147所高校入选,较第一轮增7所,与第一轮相比,第二轮评选对部分院校和学科进行了调整,以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教育部第三轮"双一流"遴选的脚步声渐近,一场关乎高等教育格局的重塑正在暗流涌动。在国家明确规划扩容的背景下,多所高校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目标,誓要在一流学科建设中争得一席。哪些高校和学科有望跻身“国家队”备受关注,一起来看!
西南政法大学
西南政法大学作为法学界“黄埔军校”,学科底蕴深厚、声誉卓越。四轮学科评估中法学学科获评A级,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并列全国第二,是重庆市参评学科中唯一的A级学科,彰显了其学科在全国的顶尖地位,并且学校还构建了以法学为主干,涵盖新闻传播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多学科的体系。其中,经济法学科和诉讼法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法学、侦查学、行政管理、新闻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学科入选重庆市“十三五”重点学科,形成了“法学+”的学科集群优势,为冲击“双一流”提供了核心支撑。
学校紧扣国家“优化区域高等教育布局”战略,深度参与地域法治建设。凭借深厚的学科底蕴和行业影响力,培养了数十万法治精英,毕业生在法律、政界、企业界广受认可,形成“品牌效应”,持续吸引优质生源与师资。学校通过政策支持、区域需求、行业声誉与资源整合的协同发力,为其冲击“双一流”奠定基础。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作为东部沿海省部共建高校及首批“2011计划”牵头单位,在冲击“双一流”中展现强劲实力。学科建设成果斐然,化学、工程学等2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前1‰,12个学科进入ESI前1%,化学工程与技术等学科100%达标国家级评估标准;此外,65个本科专业中46个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形成“工科见长、多学科协同”的格局。2025年软科排名中专业上榜率100%且均达B+以,位居非“双一流”高校首位。
作为浙江省“十四五”重点建设对象,省委明确提出“国内领先、世界一流”发展目标,依托长三角产业集群优势,重点突破化工、机械工程等全国前20%的强势学科,形成“政策-学科-产业”协同发力的冲刺态势,正全力角逐下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
南京工业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素有 “化工强校” 之称,以其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的卓越表现,奠定了冲击“双一流”高校的坚实基础,该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类,位列全国第四,彰显了其在国内顶尖的地位。自2007年起,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就被评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并入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为学校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三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提供了有力支撑,工科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前10%。此外,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化学工程学科位列全球第18位,中国内地第16位,超越了部分“双一流”高校,土木工程学科也位列全球第51-75名,纳米科学与技术等学科享誉全球,形成了多学科协同优势。
学校的科研平台同样硬实力雄厚,拥有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7个国家级科研平台。近五年来,承担了40余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科研经费持续高位增长。
在《江苏省“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中,南京工业大学被明确提出为重点支持冲击“双一流”的2-3所省属高校之一,这为学校的学科建设提供了政策与资金的双重保障。作为省属高校里的“领头羊”,南京工业大学力争在下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占据一席之地。
深圳大学
深圳大学于1983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年轻学府,建校时间虽不长,但其发展速度令人瞩目。以“特区大学、窗口大学、实验大学”的独特办学特色,成长为一所特色鲜明、实力雄厚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在国内外享有良好声誉和重要影响力。
在冲击“双一流”高校的过程中展现了显著的学科实力和发展潜力,工程学、临床医学、微生物学、经济学与商学等20个学科跻身ESI学科全球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化学等4个学科更是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这一成绩不仅证明了深圳大学学科建设的全面性和实力,也显示了其在顶尖院校中的竞争能力。
同时,深圳大学在近三届博士点新增总量排名中,登上全国高校的“头把交椅(并列)”,标志着学校在某一学科领域内达到了国内乃至国际先进水平。深大以26个博士点领跑双非高校,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等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均获B+评级,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超800项,展现出与一流学科相匹配的科研实力。这些成果和排名表明深圳大学在科研创新与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强劲的势头,是冲击下一轮“双一流”的有力竞争者。
首都医科大学
首都医科大学是以医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北京市重点高等院校。学校临床医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等学科实力顶尖,拥有21所临床医学院,临床资源极其丰富,被誉为“中国顶级医学院校之一”。
学校临床医学学科实力强劲,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全国排名第五(与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并列),第五轮评估中更进一步升至A类,学科实力持续突破。该学科国际影响力显著,已进入ESI全球前1‰,位列全球前0.1%。
此外,学校拥有多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尤其在神经科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内科学(呼吸病学)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除此,学校还拥有一个庞大且顶尖的附属医院系统(如著名的天坛医院、宣武医院等),这些三甲医院不仅是临床医疗中心,更是培养高水平医学人才的坚实基地,被誉为“医学家的摇篮”。
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临床实践机会,也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科研医疗水平。
首都医科大学在发展规划中明确“集中资源建优势学科群、冲击‘双一流’”目标,作为北京市属医学强校(实力仅次于协和),获北京市重点支持及专项资金政策倾斜,非常具备“升档”潜力。
国家第三轮“双一流”建设启动在即,这些高校凭借自身优势,在学科建设、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持续发力,有望在遴选中脱颖而出。对于考生而言,选大学时应跳出“唯名气论”的局限,关注这些站在政策风口、学科前沿与产业变革交汇点上的高校,把握时代红利,为未来发展赢得先机。
来源:优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