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手就吸金7.6个亿,谁还敢说这顶流过气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5 13:14 2

摘要:想必吃到细糠的朋友们都刷到这场史诗级古埃及展览了,一键转发给朋友“瞧瞧算法给我打的优质标签”。

时代变了,网上冲浪的要点不在于广度和速度,而在于深度。

想必吃到细糠的朋友们都刷到这场史诗级古埃及展览了,一键转发给朋友“瞧瞧算法给我打的优质标签”。

这场展,要法老有顶流法老,要猫猫有猫猫木乃伊,要钱有钱——

自嘲消费观离谱的人们,平日里抠抠搜搜,参与这场7.6亿级别的大生意一点不犹豫。

看展的观众豪掷148元买票,只为一探究竟,顺便洗刷下班味、充盈下精神世界。

(图/@YY子)

这一探,就探出了逾277万人次观展、3.2亿门票收入、4.4亿文创周边收入、超300亿次全网曝光量。

世界纪录像割麦子一样收入囊中,全球博物馆单个收费特展参观人数、总营收、传播总量......

年少时在历史课本中学过的知识正中眉心,想把自己重新养一遍的人们得偿所愿了。

成本8000万搏出7.6个亿

史诗级大展彻底破圈

当法老、猫猫木乃伊、古埃及炊具饰品玩具密集出现在信息流的时候,就知道大事很妙。

最负盛名和传奇色彩的古埃及法老图坦卡蒙、埃及境内大型墓地群萨卡拉,全来上海博物馆(下文将简称“上博”)“走穴”了。

办展花费8000万,800多件展品中的95%是首次在亚洲展出,这“巡演”规模大得圈内外全在蛐蛐,法老们会“压沉”上博吗?

(图/社交平台截图)

去年7月刚开展,4万张早鸟票一下子售罄,远道而来的法老待遇如同时隔多年开唱的孙燕姿、总有新活要整的陶喆。

火热持续到今年夏天的尾声,伴随秋天第一杯奶茶而来的是秋天的第一场“大型戒断”。

395天的开展时间虽说在特展界已算很长,在承载大家的热情时仍然很吃力。

最后阶段为了容纳更多想观展的游客,来了场7×24小时连续168小时不间断的“全天候狂欢”。

正逢《花束般的恋爱》传出翻拍消息,大家紧贴时事编排上了沪上版。

男女主去年带着各自的猫主子参加“奇喵夜”活动,偶遇对视、擦肩而过。

今年8月都抢到了最后的夜场,终于又一次见到了对方,穿过“法老巡游”、互动游戏的人群,靠眼神交换心意。

“博物馆夜游”被不少人安排进了今夏必打卡事项,夜深人不静,夜猫子们挤在展馆里和展品们面面相觑。

有人带了露营工具,打算坐马扎沉浸式感受“墓穴”松弛氛围;有价格不敏感型消费者这一年里勇闯了7次;

有人约上三五好友,边打哈欠边调侃“古埃及那会就有Tiffany蓝了诶,能把这器物偷回家克领导吗”。

(图/@GLZ.)

“上海小硅谷”张江高新产业园打工人@姗姗不来吃,抱着“周末不能虚度但又不能过度费脑”的小卷王心态,报了个号称“5到70岁都能无痛听懂”的讲解团,发现绝无虚言。

两个半小时下来意犹未尽,她说印象最深的是,“古埃及一年3季,尼罗河有4个月在泛滥,埃及人被迫没事干只能犯懒”。

本来是想陶冶下情操,结果还真被古人的处世哲学熏陶了。

三年没休年假的@姗姗不来吃 打算这个十一去趟埃及,体验下这两年埃及游很火热的平价(室内)滑雪、骑马和乐器,去少年宫的这条路被沉睡的“绿脸棺”唤醒了。

看展博主和旅游平台全入局了。(图/社交平台截图)

还有很多讲解员分享带团经历,不会讲脱口秀的讲解员不是好的抽象大师,各种文史哲知识就这样丝滑地进入了参观者大脑。

这群来看展的游客中,近七成来自上海外的省市,其中又有七成是为了本次特展专程来上海。

这股“museum walk”潮直接惊动了上海出租车司机,他们最近经常在上博附近“蹲守”,等待满载而归的游客。

(图/社交平台截图)

说起来有些“地狱”,但不得不入乡随俗,法老死后也得“007”。

循着网上的段子,不少人开始以低门槛、高接受度的方式了解古埃及文明。

地理环境对远古文明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尼罗河汇入地中海带来沿途的绿洲和冲积扇,也带来了一种积极的生死观和广袤的世界观。

“他们是一群真正存在过的人,有过如此灿烂的成就”,上博展览部主任褚馨这样感慨。

与此同时,干燥少雨、少地壳运动的地理地质环境,给文物的“蛰伏”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让我们能够在2025年的上博见到它们。

从被发掘到到被以展览的方式系统性、创新性地展现出来,就是在另一片热土上发生的新奇迹了。

持续395天的奇迹

台前幕后心细又胆大

对普通观众来说,这场展的“史诗级”多是展出效果、营收层面上的感知。

但就像那句“展览不只是展品,更是如何布展”所说的,将视野转到“这个展是怎么来的”后,就会发现,史诗级的背后,是史诗级的通力协作。

牵涉众多参与方,合作必然有很多波折、谈判,很多理解、认同和互帮互助。

(图/@Bekita看展记录)

去年5月20号,新华社播发了一条消息:95%文物亚洲首展,中埃7月举办古埃及文明大展。

几乎同步进行的,是上博和埃方的碰头,一开始并不顺利。埃方经历了负责团队的更替,与上博存在一些对接、信息差上的误会。

碰头会上两方代表针锋相对,翻译官承受不了这种压力突然泪崩,以一种“邪修”的方式地化解了原本紧绷、应激的氛围。

在上博记录展览始末的刚出版书籍中,所用的表述是“眼泪攻势并不在计划中,但它完美演变为谈判催化剂”。

真实世界中的故事就是这样神奇,朝着人们希望它流向的方向发生着。

天时地利人和,先解决了人和,之后的事情就仰仗智慧、勇气和所愿意拿出的努力了。

想做到天时地利,就得上天入地,用法老图坦卡蒙辞世3300多年后的时髦话来说,需要用尽所有手段和力气。

本次特展的一个主题单元“萨卡拉的秘密”,展出了大量今年刚出土的萨卡拉墓葬群文物,包括上博工作组在内的中国科研团队深度参与其中。

面部涂绿的复活之神奥西里斯,胸饰分层精细达12层,里三圈外三圈被与她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们围着,那种精湛技艺和神祇真迹所带来的震颤是人类共通的。

在古埃及,猫也是神圣之物。萨卡拉是猫女神神庙遗址所在地,见证了古埃及人的猫神崇拜。

所有文物从埃方递交给中方点收时,要上手、翻面,各个角度仔细端详。

上博的工作人员在55°的萨卡拉沙漠里,感受到了动物木乃伊的“手感”。

“软乎乎的,还很有弹性”,被缠满绷带的猫猫木乃伊依旧能看出头、四肢和尾巴,在人类的手臂上完成了交接。

(图/社交平台截图)

埋于地下几千年之久后,几十具猫木乃伊们和与它们同样历史悠久的文物们,搭上了20世纪才出现的交通工具——大型飞机。

在布展前,虹桥机场分批次来了两架飞越欧亚大陆的“空中博物馆”,90多个箱子满满当当,点交报告和文件资料就有整整一大箱。

一年多的布展时间里,上博进行了一系列的“幕后”作业,包括但不限于:

处理木质文物的虫卵,防止生物病害;

很对文物状态脆弱,在提前搭建的“木乃伊彩棺急诊室”里,温度、湿度、光照、消毒都不能有闪失,特制的“文物精油”也派上了用场;

展厅色调、文物布局、展柜制式,全都要考虑。

每一个让人觉得流畅、舒服的观展体验背后都是细节控的反复打磨。

可以说,这场古埃及展在科技和人文属性上做到了极致。

展览、展品、历史,它们本身是“冷硬”的,后人所做的努力和试图建立起的连接让一切灵动了起来。

我们采访的艺术博主贾布(短视频账号@和贾布看展)表示,这次展览带给她最大的惊喜和触动,是古埃及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对照呈现。

无论是黄河长江流域还是尼罗河畔的人们,都在族群发展的过程中有了美的意识。

陶器上的纹样和或简单或繁复的饰品,无声诉说着人类从生存走向了生活。

(图/社交平台截图)

有跨洲的地域连接,也有跨时空的场外共振。

有网友把清洁阿姨见缝插针擦展柜玻璃的照片发到了网上,“所有人都在为一场值得载入史册的展付出着”。

这种玻璃是不易反光的特制玻璃,配备专门的清洁工具,工具人员要在尽量不打扰观展的情况下保持玻璃洁净。

对历史的展演,创造了新的历史。

以各种方式参与其中的人们,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埃及展个人史”。

用身心去感受的观众

是这场展生命力的一部分

在跟受访对象们交谈的过程中,一个很直接的体会是,他们都融入了这场展,感受到了文物的呼吸感和文明文化的感染力。

据上博介绍,一般商业类埃及展会聚焦木乃伊和黄金文物,而上博此次策展所选择的800多件文物几乎包括当时所有人类使用的物品材质。

这是一种全景式的呈现,能从中体会到那时那地的信仰和审美,也能直观体会到日常生活浮世琐碎中的有趣。

一位找了身边多位朋友帮忙才抢到二刷门票的观众告诉我们,进入展览有种“埃及版的4D清明上河图”在眼前铺陈渲染的感觉。

古埃及人的动物崇拜、活在当下享受生活的处事态度,全都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

化妆品罐、制面包彩陶、酿酒人偶木雕像,每一件都似乎会说话,想告诉它面前的人们一些事情。

(图/社交平台截图)

对上博展览部负责人褚馨来说,最打动她的一件展品不是法老也不是众神,而是古埃及人的“全家福”。

“他们的形象看上去如此真实,眼神、身体的姿态等细节都传递出强烈的真实感和情感”,褚馨这样表达所感受到的情绪连接。

那些生活在距今几千年的人们,用雕像的方式把尘世的幸福“凝固”、铭记下来。

(图/社交平台截图)

某种程度上,他们是幸运的,主动留下了生活的痕迹、文明的载体。

而有的时候,这种“凝固成永恒”是惨烈的、居于其中无法动弹的。

兵马俑上的指纹,有击碎时空隔阂的人的温度、工匠对技艺的精益求精,也有皇权之下黎民百姓生活际遇的流转。

庞贝古城的“至死相拥”是如今文物界的瑰宝,它里面有对火山喷发天灾的记录,更有大难临头之际互相陪伴的笃定情谊——

一种永远有回响、身处任何人类纪元都能为之动容的东西。

(图/社交平台截图)

2025年的人们,从各种渠道了解到埃及展、对文物产生属于自己的理解。

大家在社交媒体上转发好运帖,配文“信男信女愿吃素一周换来一张票,并可以输出一篇800字观后感”。

抢到票的幸运观众们,十分买上博“把博物馆带回家”理念的帐。

一边念叨着家里没地贴冰箱贴、放小摆件了,一边开启进货模式,“花200的票进来,买2000的东西出去”。

(图/社交平台截图)

面对超乎所有人预期的流量、声量和泼天富贵,埃及展和上博的态度是,要懂得观众的需求。

在形式上态度上接地气,内容不能降维、要升维。

上博提供的导览设备使用超90万次,占参观人数的三分之一,可见大家对展览的期待是深入的,不再满足于“浮光掠影式”看展。

这大概是对“打卡出片污名化”的有力回击。

而即使是以打卡、出片为高优先级的看展,也没什么可谴责的。

策展人祝羽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今天是一个“景观时代”,一切都在“迪士尼化”,如果你的展览能吸引一些人来打卡、拍照,他们作为很好的传播者,其实也会宣传你的展。

“你也需要那种像小蜜蜂一样身上沾了花蜜到处飞的人,他们可能扮演了蜜蜂含蜜的一个过程。”

与我们进行交流的贾布也持类似观点,在文物作品里获得自己的感受、依着自己的需求和心意去观展,就足够了。

“尼罗河一泛滥就懒散”的古埃及人早就告诉我们,松弛一些,多去看看世界、多去感受太阳和猫猫的照拂。

来源:梦宇讲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