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华裔少女造出“人工树”,用AI对抗入侵物种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5 10:08 2

摘要:它看上去鲜艳漂亮,翅膀上带着红色和斑点,但对农作物和林木却是实实在在的威胁。它会吸食植物的汁液,让植株逐渐衰弱,还会排泄出一种带糖分的“蜜露”,覆盖在叶片和树干上,妨碍光合作用,同时滋生黑色霉菌。葡萄园、果树种植区,甚至公共绿地,都因此遭受损失。

本文约2400字,阅读约5分钟

文 | 王昆山

出品 | 海潮天下

在美国东北部,农户们这几年反复提到的一个麻烦事,就是斑衣蜡蝉。

这种原产于中国的昆虫(花姑娘),在2012年随货物传入北美,如今已经扩散到美国17个州。

它看上去鲜艳漂亮,翅膀上带着红色和斑点,但对农作物和林木却是实实在在的威胁。它会吸食植物的汁液,让植株逐渐衰弱,还会排泄出一种带糖分的“蜜露”,覆盖在叶片和树干上,妨碍光合作用,同时滋生黑色霉菌。葡萄园、果树种植区,甚至公共绿地,都因此遭受损失。

斑衣蜡蝉的成虫。©Linda Wong(CC BY-SA 4.0)摄影

眼下常见的防治手段并不理想。杀虫剂虽然见效快,但可能伤害到蜜蜂等传粉者,留下长期的生态隐患;树干上的黏性胶带则容易误伤小鸟、松鼠。这些副作用,颇有点“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意思,让很多人觉得进退两难。

图源:Selina Zhang

就在这种背景下,新泽西州的一名高中生Selina Zhang,提出了一个相当新颖的办法。

结构示意图。图源:Selina Zhang

她设计了一种名为“ArTreeficial”的人工树,用来专门对付斑衣蜡蝉。

它的原理并不复杂:先用臭椿树的提取物散发气味来吸引斑衣蜡蝉靠近,然后,依靠人工智能识别和双层电网进行捕杀。

图源:Selina Zhang

为了保证安全,她把电网设计成内外两层:外层用来隔离,内层负责通电。当昆虫踩到网格,AI系统会判断并只激活那一小块区域的电流,从而避免能耗和误伤。

图源:societyforscience.org/regeneron-sts

据介绍,这并不是简单的动手做实验。Zhang在动手前花了大量时间观察斑衣蜡蝉的行为,拍摄并记录了上百张照片,用来训练她的AI模型。

她发现,这些昆虫行动缓慢、步伐细长,这给了她设计电网的灵感。可以说,正是这种对细节的捕捉,让整个装置变得更有针对性。

▲上图:自然界中,这是一棵臭椿树树干上的密密麻麻的虫卵——它们是斑衣蜡蝉的虫卵。每个卵块含有约30~50粒卵,排列整齐,像鱼鳞一样重叠。看起来像泥状,不显眼。©Linda Wong摄影(CC BY-SA 4.0)

据介绍,目前,一台ArTreeficial的成本大约是200美元。对小农户来说,这个价格不算低,但如果能够规模化生产,成本有可能降下来。

Zhang还设想过更进一步的应用——在农田里部署成片的人工树,形成一个“ArTreeForest”,让这些装置协同工作,提高防治效率。

当然,科学界对这一思路也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AI识别害虫本身就是一种有价值的探索,即便不依赖“人工树”的形式,也可能在其他作物上应用。也有人提醒,斑衣蜡蝉的习性并不完全稳定,单一诱饵可能并不能长期奏效。因此,ArTreeficial究竟能不能成为大规模应用的工具,还需要更多实地测试。

【物种档案】

斑衣蜡蝉(Spotted Lanternfly)是一个典型的外来入侵物种案例。所谓外来入侵物种(Invasive Alien Species, IAS),指的是那些原本分布在某一区域之外,却被人类活动无意间或有意带入新环境的生物。一旦缺少天敌或限制条件,它们往往会在新环境中快速扩散,对当地的生态系统、农业生产甚至经济社会造成显著冲击。需要注意的是,“入侵”通常是一个地域性的概念:某种生物在原产地可能与环境保持平衡,但一旦被引入其他地区,就可能成为威胁。

斑衣蜡蝉原产于中国,在本土环境中,它的数量受到寄生蜂等天敌的调控。不过2012年,它随货物抵达美国,并于2014年首次在宾夕法尼亚州爆发。在缺乏天敌的情况下,斑衣蜡蝉迅速蔓延至十多个州,成为当地农业的重大隐患。它能危害70多种植物,特别是葡萄和果树,同时分泌的“蜜露”又会诱发霉菌滋生。也就是说,同一种生物,在本土可能只是普通昆虫,但在异域环境下,却能摇身一变,成为入侵性的破坏力量。

海潮天下(Marine Biodiversity)小编提醒一下:其实,外来入侵物种是一个比较相对性的概念。举例来讲比如美洲红火蚁在南美洲原产地有天敌制约,数量有限,但被带到澳大利亚后迅速扩散,严重威胁当地居民和牲畜安全;美国本土的灰松鼠在北美并不稀奇,但被引入英国后,却因竞争力更强而取代了当地的红松鼠;再比如凤眼莲原本生长在南美的河流湿地,但当它被引入亚洲和非洲作为观赏植物时,却在缺乏控制的环境中爆发式繁殖,堵塞河道、危害渔业。

不管结果如何,这个项目至少展示了一种新的思路。过去,人们往往把防治害虫和环境保护看作两难选择;这次华裔女孩Zhang的尝试证明了,科技手段或许能帮助找到折中方案。她的这个设计入围了全美顶尖的高中科研竞赛,也引发了更多人对入侵物种治理的关注。当然了,虽说从长远来看,这类探索未必能一举解决问题,但它让公众看到了一种可能:用更聪明、更精准的方式去守护农业和生态,而不是依赖单一、粗放的手段。

正如科学人才搜索评委会所言:“真正的创新者从不将自己局限于单一领域。”Selina Zhang的故事,被认为是“重新定义了当代青少年的成长模式”。

入冬之后,一只斑衣蜡蝉。©Linda Wong摄影 | 海潮天下(Marine Biodiversity)

声明:本文仅代表资讯,供读者参考,不代表平台观点。

文 | 王昆山

审 | 海潮君

日期 | 2025年8月25日

「海潮天下」(Marine Biodiversity)致力于成为全球环境治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先锋平台。我们以科学为锚点,深度解读生态系统的运行密码,追踪最新国际前沿研究,分享创新保护实践——从海洋到湿地,从深海基因库到气候智慧型农业,从濒危物种拯救到生态修复技术,从可持续渔业到BBNJ谈判,从塑料污染条约到减塑捡塑以及绿色金融政策……

我们追求前沿、最新、有价值。这里是资讯窗口。用专业守护生命网络,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

来源:科学奥利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