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提到糖尿病治疗,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都是二甲双胍、格列美脲这些耳熟能详的西药名字。然而,一个历经21年研发的中成药已在临床应用中展现价值——桑枝总生物碱片,它不仅是我国首个获批用于2型糖尿病治疗的中成药,更以其出色的疗效和更低的副作用发生率,为糖尿病患者带来
当提到糖尿病治疗,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都是二甲双胍、格列美脲这些耳熟能详的西药名字。然而,一个历经21年研发的中成药已在临床应用中展现价值——桑枝总生物碱片,它不仅是我国首个获批用于2型糖尿病治疗的中成药,更以其出色的疗效和更低的副作用发生率,为糖尿病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
桑枝总生物碱片的诞生堪称现代中药研发的典型范例。这一创新药物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和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联合开发,研发团队将目光投向了养蚕业中被视为废弃物的桑枝。
在传统的桑蚕养殖过程中,桑枝作为管理副产品往往被直接丢弃。然而,科研人员敏锐地发现,桑树的各个部分在传统中医典籍中都有降血糖的记载。经过深入研究,他们成功从桑枝中提取出具有显著降糖活性的生物碱成分,并通过现代制药工艺将其制成标准化的片剂。
桑枝总生物碱片的核心在于其高纯度的活性成分。通过先进的提取、分离和纯化技术,研发团队成功获得了多种关键生物碱,包括1-脱氧野尻霉素、荞麦碱,以及1,4-二脱氧-1,4-亚氨基-D-阿拉伯糖醇等。
在最终的药物制剂中,生物碱总含量超过50%,而其中三种主要活性成分的含量占比高达90%以上。这种高度标准化的制备工艺确保了每片药物都能提供稳定可靠的治疗效果。
桑枝总生物碱片的降糖机制极为精妙。其主要作用方式是抑制肠道中的α-糖苷酶活性,这种机制与经典降糖药阿卡波糖相似,能够延缓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从而有效控制餐后血糖峰值。
更令人惊喜的是,临床前研究显示,桑枝总生物碱还具有多重协同作用:它能够促进GLP-1激素和胰岛素的分泌,同时抑制胰高血糖素的释放;增强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改善脂肪组织的胰岛素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这种多靶点的作用模式使得其降糖效果更加全面和持久。
一项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Diabetes Care》上的大规模三期临床试验为桑枝总生物碱片的疗效提供了有力证据。这项在中国进行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试验纳入了600名2型糖尿病患者。
研究设计非常严谨:360名患者接受桑枝总生物碱片治疗(50mg,每日三次),240名患者接受阿卡波糖对照治疗,疗程持续24周。结果显示,桑枝总生物碱组的糖化血红蛋白下降了0.93%,阿卡波糖组下降了0.87%,两组疗效相当,无统计学差异。
在血糖达标率方面,桑枝总生物碱组为47.7%,略高于阿卡波糖组的45.0%。无论是空腹血糖还是餐后1小时、2小时血糖水平,两组患者在治疗的第8、16、24周均表现出相似的改善效果。
桑枝总生物碱片最大的亮点在于其优异的安全性表现。临床试验数据显示,桑枝总生物碱组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15.3%,而阿卡波糖对照组高达28.4%,差异显著。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困扰许多患者的腹胀、腹痛等胃肠道不良反应,在桑枝总生物碱组中的发生率比阿卡波糖组减少了近一半。这种安全性优势源于两者作用机制的差异:阿卡波糖主要抑制淀粉酶,而桑枝总生物碱对蔗糖酶和麦芽糖酶具有更强的选择性,这种精准的靶点选择性大大降低了消化道不适的风险。
在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年会上发布的研究结果显示为桑枝总生物碱片增添了新的亮点。动物实验证实,该药物口服治疗4周后,能够剂量依赖性地减轻大鼠肾脏损伤。
深入的机制研究发现,这种肾脏保护作用是通过上调脂肪酸氧化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反应以及恢复线粒体稳态等多重机制实现的,并且这些作用独立于降糖效应。这意味着桑枝总生物碱片可能为糖尿病肾病患者提供额外的治疗获益。
桑枝总生物碱片的问世为以下几类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首先是以淀粉类食物为主食的2型糖尿病患者,这类患者使用α-糖苷酶抑制剂类药物通常能获得更好的餐后血糖控制效果。
其次是对阿卡波糖等传统α-糖苷酶抑制剂不耐受的患者,特别是那些因胃肠道副作用而无法坚持治疗的患者。
此外,合并轻中度肾功能不全的糖尿病患者也可能从中获益,因为该药物可能具有独立的肾脏保护作用。
尽管桑枝总生物碱片展现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但患者在使用时仍需保持理性态度。每个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特点、身体状况和合并症情况都不相同,药物的选择必须个体化。
患者应当在专业医师指导下,结合自身的血糖控制目标、肝肾功能状态、药物耐受性以及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综合考虑。同时,无论选择哪种降糖药物,都不能忽视饮食控制、运动锻炼等基础治疗措施的重要性。
桑枝总生物碱片自2020年上市以来,标志着我国中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进展,也为全球糖尿病治疗提供了新的中国方案。随着更多临床数据的积累和研究的深入,相信这一创新中成药将在糖尿病综合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来源:Sinocare三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