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湖南现有的200多种期刊中,《船山学刊》的资历最老。今年8月20日,它走过了整整110周年。本期邀请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船山学刊》复刊后第一任主编王兴国,来听听88岁的他讲述湖南最“年长”刊物的故事。
编者按:湖南现有的200多种期刊中,《船山学刊》的资历最老。今年8月20日,它走过了整整110周年。本期邀请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船山学刊》复刊后第一任主编王兴国,来听听88岁的他讲述湖南最“年长”刊物的故事。
王船山,湖南衡阳人,明清之际哲学家,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以他晚年隐居之地石船山为名的《船山学刊》,是我国现存刊出历史最久的思想文化哲学类学术期刊。110年来,它走过了一条怎样的路?对船山学研究和湖湘文化的传承弘扬起到了哪些作用?
【传承110年本身是个“奇迹”】
改革志士谭嗣同的老师、湘籍学者刘人熙,在长沙创建船山学社的基础上,于1915年创办了《船山学报》(《船山学刊》前身)。
“船山学报何为而作也?忧中华民国而作也。”刘人熙这两句话,宣示了学报的爱国主义宗旨。
刘人熙在发刊词中写道:“愿广船山于天下,以新天下”。这本刊物自创办之日起,就一直以研究船山思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任务。
在110年的风雨中,刊物历尽艰难,中间曾几次停刊。
1915年至1917年,《船山学报》出版了8期。后因刘人熙避乱赴上海,并在1919年逝世,刊物的出版便暂停了。
船山学社于1930年逐步恢复正常,这年5月至11月,《船山杂志》共出版了7期。
1932年至1937年,《船山学报》出版了15期。后来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被迫停刊。
船山学社在1951年停止活动,《船山学报》随之停止出版。
1982年,船山学社恢复。两年后,《船山学报》也恢复出版。
到1989年底,全国开始进行报刊整顿,《船山学报》停办。
在湖南省委和省政府领导的关怀下,1991年恢复出版,改名为《船山学刊》,主管主办单位为湖南省社科联。
改名后的学刊为了节约经费,由原16开本改为32开本,仍为半年刊,其总刊号继续沿用《船山学报》总刊号。
1997年,32开本改为16开本;2000年由半年刊改为季刊。
从2015年1月起,季刊改为双月刊。到2025年第3期,《船山学刊》出版到复总第157期。
在110年的历程中,《船山学刊》与船山学社可谓“同气连枝”。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给船山学社题了两次字。
第一次是1950年农历九月初一(王船山诞辰日);1956年,长沙的船山学社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修建完成后,第二次题写“船山学社”匾额。由此可见,船山学社在毛泽东心目中的分量。
毛主席给船山学社题词。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常新认为,在中国近代办刊史上,像《船山学刊》这样的超百年“老刊”能存续并不断发展,无疑是一个奇迹。
有媒体称,《船山学刊》能穿越历史迷雾,传承110年,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实属罕见。
【“我注船山”孜孜不倦】
王船山当年潜心著述40年,留下著作800余万字。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到中华文明悠久历史上涌现的25位思想大家,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王船山是其中之一。
因为王船山把自己看作是明朝的人,他的著作不被清朝接受,所以被埋没了200多年。直到晚清,他的思想价值才逐步被挖掘。
以研究船山思想为己任的《船山学刊》,110年来,对船山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比如,积极发掘船山未刊著作。刘人熙在船山学社成立后,大力搜集船山未刊著作。这些未刊出的著作内容,分别发表于1915年至1917年出版的《船山学报》上,极大丰富了船山的著作。
1984年《船山学报》复刊后和1991年《船山学刊》复刊初期,曾发表船山学社社员搜集的船山佚文、佚诗、佚联等29件。这些佚文后来都收入《船山全书》,从而使全书更全。
岳麓书社出版的《船山全书》。
比如,以通俗的方式传播船山著作。由于王船山的学术著作比较深奥难懂,要推动人们学习和研究船山思想,必须对其著作进行必要的笺注和解释。
刘人熙等学社骨干及国内的专家学者,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110年来不断传承接力,在《船山学报》及后来的《船山学刊》上,发表了大量注释及解读性文章。
当年船山“注六经”,后来学者们“注船山”,对普及船山著作和思想,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
《船山学报》与《船山学刊》封面。
再比如,对船山学进行了初步开掘。
自清末以来,船山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而《船山学刊》承担了船山思想研究“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角色。
学刊在船山学研究方面,除了拓展广度和深度,还呈现船山学发展史、相关人物、学术争鸣,以及王船山在中国文化史和湖湘文化史上的历史地位等。
1991年《船山学刊》创刊时,便设立了“船山思想研究”专栏,后来专栏改为“船山学研究”。
1991-1992年的《船山学刊》增设新栏目,发表了一批很有价值的船山佚文和研究论文。
随着时间积累和作者队伍的壮大,“船山学研究”专栏的水平不断提高。
2023年底,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哲学社会科学期刊重点专栏建设名单的通知》,将《船山学刊》的“船山学研究”列为重点专栏。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哲学系主任谷继明认为,《船山学刊》是代表船山学研究最高水平的刊物。
【从船山学到湖湘文化】
王夫之(船山先生)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精神源头,这成为了很多人的共识。
王船山像。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解读好、传播好船山精神,就是弘扬湖湘文化。笔者先讲几个故事。
出生于我国台湾的刘纪璐,现为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富乐敦分校哲学系教授。
她说,她15岁的时候上高二,读了教材中王夫之的《船山记》,当时她就滋生了对王船山的仰慕追随之情,决定这辈子专攻哲学。
王船山本人也意想不到,在他去世280多年后,在台湾收获了一名执着的“女粉丝”。
刘纪璐说,她在美国发表的第一篇英文论文,便是探讨王船山的历史哲学。
《船山学刊》精选集。
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谭明冉是河南人,作为“70后”的他,与“船山学”结缘比刘纪璐稍晚一点。
他说:“阅读当年《船山学报》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信息和因之而激发的湖南人豪迈之气,让我大为震动。那些语句如‘中国如今是希腊,湖南当作斯巴达;中国将为德意志,湖南当作普鲁士’‘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至今都萦绕于耳。”
为了亲身体会湖南人的这种精神,谭明冉多次来湘,其中两次到衡阳县拜访王船山故居,三次走访南岳衡山。
湖南衡阳石船山中的湘西草堂,王夫之曾在此居住多年。(图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同为“70后”的陈赟,现为华东师大哲学系教授、博导,他对王船山做了较形象的解读。
他说,宋代朱熹的思想,影响巨大而深远,如同形成了一张无形的思想巨网,使得后来者一旦深入其中,几乎无人能出乎其外。
比王船山早出生147年的明代哲学家王阳明,从这张巨网中撕开了一道缝隙,给出了新的可能性;后来,同样入乎该巨网之中而又出乎其外的王船山,更是重新解构了该网的道路和方式。
湖南长沙岳麓书院中的船山祠。(图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陈赟说:“王船山‘六经责我开生面’的学术气魄和思想格局,一直让我震撼。”
挖掘王船山的这种创新精神,其实就是在不断丰富湖湘文化的内涵。
陈赟认为,《船山学刊》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于无声之中构建了船山学的一个精神共同体。
而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导肖群忠看来,《船山学刊》由近及远、由小到大,不仅研究船山思想,进而扩大到研究湖湘文化,更大的范围则是国学。
船山学社旧址。(图源:“文旅长沙”公众号)
事实上,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和“湖湘文化研究”成为《船山学刊》的常备专栏,学刊也成为了湖湘文化走向全国、对话世界的一个窗口。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吴震说,最近看到不少关于《船山学刊》创刊110周年的文章,他感到,中国学术界这家“百年老字号”刊物,不仅没有任何衰微凋敝的迹象,反而展现出蓬勃奋发的生命力。
跨过110年的门槛,如何让船山古老的智慧在当代语境下进一步焕发生机,如何在数字时代传播好船山学,是《船山学刊》面向未来需要思考的命题。
最后,借用王船山在《观生居铭》中写下的两句话来祝福《船山学刊》:亭亭斯日,鼎鼎百年。
来源:红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