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23日,“力所能及——曹力民俗收藏展”在贵阳孔学堂艺文馆开展,展出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前主任、教授曹力40余年来珍藏的千余件民俗精品。展览从“建筑:岁月曾居——民居的烟火与匠心”“居家:造物可人——寻常器物中的生活禅”“女红:千板万缕——女红里的万千天地”“
8月23日,“力所能及——曹力民俗收藏展”在贵阳孔学堂艺文馆开展,展出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前主任、教授曹力40余年来珍藏的千余件民俗精品。展览从“建筑:岁月曾居——民居的烟火与匠心”“居家:造物可人——寻常器物中的生活禅”“女红:千板万缕——女红里的万千天地”“祭祀:神而明者——天地对话的仪式感”“杂项:百玩不厌——市井雅趣的东南西北”五个篇章,系统展现中国民间艺术的丰富面貌。据悉,这是曹力首次回到出生地贵阳的集中展出。
“建筑:岁月曾居——民居的烟火与匠心”篇章聚焦于民居建筑,尤以木雕花板为代表。曹力认为,木雕花板中所显现的艺术性,包括房屋、梁柱、门窗、家具等地方出现的雕花装饰,无论从木雕技术难度、风格样式和涉及的题材内容,丰富多彩性让人赞叹。展品如清代四川窗芯《福禄如意》、清代江西窗花《白蛇传——万字百花锦地》以及福建清代木雕彩绘《老莱子娱亲》,皆在方寸之间传递美好寓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代云南木雕《文殊菩萨》,这是曹力与学生雷鸣从民俗摊点“淘”得。该展品主体形象是骑在狮子(或是麒麟)身上的观音菩萨,浮雕处理极其罕见,主体形象用浅浮雕,背景的云、水、山形却用了强烈的高浮雕,这种反衬对比手法,使主体形象“观音”显得飘飘欲仙、美妙异常,展示出民间工匠堪比艺术家的水准。
另一组木雕《渔樵耕读》是曹力与学生在安徽南屏村发现的。作品构图饱满,景物、人物组构别致大气,内容与诗句融为一体,相得益彰,造型厚重,空间层次表达极其到位。在曹力看来,这组作品的艺术质量至今都是独一无二的。他说:“民间的东西常出现这种情况,同一个题材会有无数版本,就看哪一个匠人最心灵手巧了,收藏者是比眼光、比判断。这也是收藏的诀窍和乐趣所在。”
“居家:造物可人——寻常器物中的生活禅”部分,着力于居家好物,这些日常用品虽然常常被认为“不登大雅之堂”。但是曹力认为,能够在这些老物件中感受到中国古代强盛时期留传下来的伟大艺术痕迹,从中体会到坚韧强大的民族精神和旺盛的生命力,及深厚的审美积淀。写着“出门见喜”的挂牌、雕刻成胖娃娃的席镇、狮子造型的床头柱、牛角质地的梭子、雕刻精美的黄杨扇柄等精美的生活物品让人大开眼界。其中,长3.5米的十八罗汉潮绣(神帐)十分亮眼,这块清朝的神帐采用了定线绣、平绣、盘金绣,色彩艳丽,底部有络子,寓意吉祥。另外一块一米多长的《花间兽》绣片,瑞兽似象非象,花非花,叶非叶,色彩艳丽而明亮,非常具有神秘浪漫的生活气息。
“女红:千板万缕——女红里的万千天地”篇章,锚定于女性技艺,各种绣法的肚兜被排列成一墙,花纹各异,色彩独特,反应女性的审美。现场展出的500余块绕线板让人眼前一亮,在同样的材质和功能上,古人开发出了千变万化的造型和图案,展现出个人技艺、想象力与思维性格的差异。如此集中起来对比观赏,曹力希望大家看到,在人类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那些有智慧有情感的手工艺匠们,为普通人日常生活所需也曾经创造过这么多美好的东西。
“祭祀:神而明者——天地对话的仪式感”篇章,通过祭祀用品的凝练和定格,如老虎造型的压石、麒麟造型的砖雕、巫傩木雕面具、灶公灶婆年画印版等,让观众用更长的距离和更多的时间去感受想象过去人们探寻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杂项:百玩不厌——市井雅趣的东南西北”篇章汇集了各类摆件、文玩、盒子。它们承载的,不仅是复古怀旧的时光,更是以物为镜,映照出人们在生活中对美、平衡、秩序等的永恒探索,在回望中弥合,在聚散中永续。
因“盒”与“和”“合”谐音,曹力说,在收藏过程中,确实会常因谐音唤起各种美好的联想,而成为收藏各类盒子的本能反应和情感动力。这些盒子材质多样、工艺纷繁,尤其在造型与线条的处理上极具表现力,令他深受启发。
曹力,1954年生于贵州贵阳,198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壁画研究室。自上世纪80年代起,他开始民俗收藏。曹力说:“我的收藏定位是在民族、民间、民俗、手工艺、市井百姓、生活情趣、日常生活旧物的层面上,我更关心的是‘艺术价值’和能从中获得的给予人生命、精神上的享受,以及我在仔细研究琢磨过程中,吸收到许多艺术创作可借鉴,或是受到启发的东西。”
一半“交学费”,一半是“宝贝”,是他对自己收藏的评价。他希望观众能从这些精美的收藏品中分享到民间民俗老物件中蕴涵的传统艺术精华,一代代民间艺匠的心血、智慧、思想、情感和艺匠天性自由的无限生机,以及人性中永恒的“真善美”。
展览以“力所能及”为主题,既指曹力所能触及的,亦体现他尽力保存与传播民间艺术的自我要求。
中国人民大学世界民俗艺术研究所副所长、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博士生导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颜新元评价这些来自民间的艺术品:“这些古物收藏几乎囊括了农耕时代中国城乡除大型农具以外的大部分文化信仰、民俗艺术与生活物品。时间跨度逾越千年;地理范围兼顾南北;应用功能包含实用并审美;有的平实简约见长,朴素中彰显大气;有的奇诡巧思取胜,平常里富含机敏。”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省管专家谌宏微评价道:“器小境大”是低调的奢华,“小中见博”具有民俗研究和文物价值,“小物大美”有独特的文化密码和艺术诗意。
此次展览展至10月10日,观众可前往孔学堂艺文馆免费参观,面对面了解中华民俗文化和中华农耕文明智慧。
舒锐/文 覃伟/图
来源:贵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