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阳城县凤城镇上孔寨村:葡萄串起致富彩虹路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5 10:58 4

摘要:晋城市阳城县凤城镇上孔寨村63座翻新一新的春秋大棚里弥漫着醉人的果香,蓝宝石葡萄泛着紫黑色的光泽,蜜光葡萄则如“琥珀”般透亮,村民们正忙着将采摘下来的鲜果装车发往省城超市。谁能想到,3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闲置大棚,如今已成为年产值超百万元的“聚宝盆”。

晋城市阳城县凤城镇上孔寨村63座翻新一新的春秋大棚里弥漫着醉人的果香,蓝宝石葡萄泛着紫黑色的光泽,蜜光葡萄则如“琥珀”般透亮,村民们正忙着将采摘下来的鲜果装车发往省城超市。谁能想到,3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闲置大棚,如今已成为年产值超百万元的“聚宝盆”。

8月11日,《科学导报》记者漫步在上孔寨村平整的水泥路上,乡村振兴带来的新气象扑面而来,村委会门口的电子屏实时滚动着当日葡萄收购价;文化广场上,老人们正热烈地讨论着刚领取的养老补贴;不远处的蔬菜大棚里,几名返乡创业的大学生正通过直播推介当地农产品……这些生动的场景,正是上孔寨村党总支创新“党建+”模式破解发展难题的实践成果,成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鲜活写照。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石。上孔寨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主任宋军龙指着不远处的施工工地介绍说:“新建的葡萄酒庄主体工程已完工,预计明年葡萄采收季就能投产。通过深加工,我们的鲜葡萄每吨售价从3000元提升到9000元左右,附加值至少提高了3倍。”

据了解,2022年乡村振兴专项调研期间,宋军龙在实地勘察时发现,位于八芹路与青凡沟路沿线的63座集体大棚长期处于闲置状态。这些本该高效产出的农业设施,占据着河滩区土层深厚、灌溉便利的优质耕地,却因连续5年无人管理彻底荒废,斑驳的钢架支撑着千疮百孔的棚膜,透过裂隙可见齐腰深的蒿草在肥沃的黑土中肆意疯长,部分区域甚至形成灌木群落,使该地块逐渐沦为资源闲置的典型现场。

面对这触目惊心的资源浪费,村党总支迅速启动整改机制。宋军龙说:“起初,部分村民对大棚改造持观望态度,担忧高成本的改造成本难以回本。为了消除顾虑,我们采取党员先行策略,由12名党员干部带头垫资,整合乡村振兴专项资金、农业补贴和村集体收入共计80万元,率先完成33座老旧大棚的钢架更换和滴灌系统升级。随后组织36户村民代表赴山东平度大泽山、陕西渭南葡萄产业园等国内一流种植基地,开展为期15天的驻点学习。光是葡萄疏果技术就培训了七八次,必须确保每串保留40~50粒果实,使单穗重量控制在600~800克之间,这样才能保证糖度达到22度以上的商品果标准。”

产业效益的持续释放验证了技术革新的价值,通过科学种植管理体系的持续完善,大棚葡萄产业呈现阶梯式成长。“随着标准化疏果与温控技术全面推广,每个棚的产量由400公斤提高到1000公斤,为村集体创收30万元。”宋军龙介绍道。

不仅如此,自产业发展以来,红利实实在在惠及村民。随着葡萄园进入丰产期,用工需求持续增加。在此打工的村民李桂花说:“早上7时来疏果、除草,中午休息两小时,下午5时收工,一天能挣80元,比过去种玉米稳定多了。”

为了让葡萄产业走得更远,上孔寨村党总支着力延伸产业链、拓展供应链。投资90万元新建500立方米现代化仓储冷库,将葡萄保鲜期从7天延长至45天,有效解决了损耗难题,保障了从“枝头鲜”到“舌头鲜”的品质。在完善冷链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合作社还联合镇里博美农场等12家经营主体成立产业联盟,共享12条销售渠道和3项专利技术,通过线上网络平台实现日均订单200单以上,把葡萄卖到北京、上海等地,最远的订单可通过航空冷链发往海南三亚。

扎实的根基催生出甜蜜的振兴果实。当葡萄藤蔓爬满产业链的支架,孔寨村的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宋军龙说:“产业振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从12家联盟主体到200+日订单量,足以证明只要找对路子,一株葡萄藤也能爬出致富路……”

科学导报记者 范琛

来源:科学导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