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艾伯维、吉利德超30亿美元豪赌!体内CAR-T能告别“天价”?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5 10:39 2

摘要:8月22日,吉利德旗下的专注于细胞治疗的子公司Kite宣布以3.5亿美元收购Interius,加码体内细胞治疗布局。这已是今年以来该领域的第三笔重大并购。

文 陈淑文 医药经济报

2025年,体内CAR-T赛道热度激增,呈现“狂飙”之势。

8月22日,吉利德旗下的专注于细胞治疗的子公司Kite宣布以3.5亿美元收购Interius,加码体内细胞治疗布局。这已是今年以来该领域的第三笔重大并购。

在此之前,今年3月,阿斯利康开启体内CAR-T赛道的第一笔巨头收购,以10亿美元收购专注体内细胞疗法的EsoBiotech。6月底,艾伯维以高达21亿美元押注明星公司Capstan,值得一提的是,艾伯维早在2024年1月,就率先与另一家体内CAR-T公司Umoja达成了合作。

随着跨国药企纷纷以巨资入场,体内细胞治疗正迅速成为下一代癌症治疗的竞争焦点,中国创新药企也正在这一前沿赛道积极布局,包括传奇生物、云顶新耀、普瑞金生物等一批企业已在此前沿领域积极布局,通过自研或合作方式加入这场全球竞赛,旨在抢占下一代细胞治疗的技术制高点。


体内CAR-T管线(不完全统计)

豪赌前沿疗法

体内CAR-T更便宜?

在业内看来,吉利德此次收购不仅是一次业务补充,更是对细胞治疗未来形态的战略押注。

此次收购聚焦于Interius在体内CAR-T(in vivo CAR-T)疗法领域的创新技术平台,其核心优势在于通过基因递送技术直接在患者体内“改造”T细胞,无需体外分离、扩增和回输,将治疗流程从数周压缩至数天,成本也有望大幅下降。

虽然传统CAR-T疗法早已在肿瘤治疗效果上取得了颠覆性突破,但其整体生产过程复杂、周期漫长且成本昂贵,一定程度限制了其商业化进程和患者的可及性。

对比之下,体内CAR-T跳过了体外基因改造和扩增步骤,直接在患者体内生成和激活CAR-T细胞,无论是在生产周期、安全性还是可及性方面都展现出优势,体现出“更快、更好、更便宜”的特点。

在体内CAR-T研发管线上,Interius目前拥有INT2104、INT2106、INT2108三个重点项目,其中INT2104是针对B细胞恶性肿瘤,旨在通过体内改造T细胞或NK细胞,精准靶向癌细胞,2024年10月在澳大利亚完成了首例患者给药,成为全球首个进入人体临床试验的体内CAR-T疗法。随后在2025年,该试验扩展到了欧洲,获得了德国监管机构的批准,后续计划2026年提交BLA。

尽管,吉利德凭借Yescarta和Tecartus两款已上市的CAR-T疗法在细胞治疗领域占据重要地位,但隐忧仍存。

8月5日,吉利德公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财务业绩:整体营收仅增长2%,核心HIV业务表现亮眼。但重仓多年的CAR-T仍无法挑起大梁,销售额为4.85亿美元,同比下降7%。两款细胞疗法产品持续下滑,Yescarta和Tecartus二季度销售额为3.93 亿美元和9200 万美元,分别下滑5%和14%。

吉利德指出,两款产品的下滑主要源于美国市场需求减少。作为全球曾最畅销的细胞疗法,Yescarta最高时全年销售额达16亿美元,但今年上半年仅实现 7.79 亿美元营收,已预计全年销售额将略有下降。

与此同时,竞争对手却在不断崛起。BMS的Breyanzi则在第二季度实现了125%的同比增长;强生与传奇生物共同开发的Carvykti,二季度销售额达到4.39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一倍。

“冰火两重天”的市场表现,一方面反映出传统CART销售在一定程度上在见顶,另一方面也预示,行业进入一个“强者恒强”的阶段,市场开始对疗效、适应症覆盖和商业化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面对这局面,“嗅觉”向来灵敏的MNC巨头,正急于寻找新的突破口。于是,体内CAR-T由此进入视野,因其兼顾自体 CAR-T 疗效好和通用型 CAR-T 可及性高的优点,患者无需清淋使而保留完整的免疫系统,且体内 CAR-T 耗竭更少,再加上其在自免疾病治疗的潜力,吸引着吉利德、阿斯利康、艾伯维等巨头纷纷抢滩布局。

“多国杀”格局已定

疗效与安全性挑战仍存

凭借着快速推进的体内CAR-T管线似乎更容易得到MNC青睐,今年先后被阿斯利康、艾伯维收购的EsoBiotec、Capstan,以及在澳大利亚拿到IND的Interius,和艾伯维合作的Umoja,均属于全球研发第一梯队,首发管线已进入I期临床。

其中,EsoBiotec进展最快的产品,是和国内企业普瑞金生物参与合作开发的ESO-T01,目前正在进行中国研究者发起的临床试验(IIT),用于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

除此之外,国内也已有多家公司布局体内CAR-T,包括传奇生物,济因生物、远泰生物、先博生物、博生吉、云顶新耀等。

在CAR-T领域势头正盛的传奇生物,此前在财报电话会议中透露其体内CAR-T的布局,即为慢病毒路线。据介绍,这是一个已布局两年的平台,使用分子工程纳米病毒,可以特异性识别患者体内的免疫细胞(T细胞);同时也设计病毒以减少对正常组织的通用或非特异性转导。

公开资料显示,传奇生物体内CAR-T项目LVIVO-TaVec100,是一种靶向CD19/CD20的双特异性体内CAR-T生成制剂,目前已于2025年5月启动I期申办者发起的试验,首批初步临床结果有望在2025年底公布。

同样布局慢病毒路线的,还有聚集通用型CGT产品开发的济因生物,其拥有iPSC重编程及定向分化、体内靶向递送等技术平台。

据了解,济因生物基于其开发的VivoExpress技术平台,利用特异的靶向性慢病毒递送技术,在体内实现CAR-T细胞的制备。去年10月,济因生物宣布其CD19靶向的体内CAR-T细胞疗法的IIT研究进展:一例高肿瘤负荷的复发难治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B-NHL的一种)在接受体内CAR-T细胞疗法治疗1个月后,获得完全缓解(CR)并出院,且未出现2级以上CRS或ICANS等CAR-T治疗常见副作用。

然而,前沿技术的临床转化之路从来并非坦途。尽管体内CAR-T在技术层面展现出巨大潜力,近两年也取得了诸多实质性进展,但其研发与应用仍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仍需攻克多个关键瓶颈。

比如,如何确保足够数量的目标细胞被成功改造?如何避免脱靶效应?体内直接进行基因编辑/表达,长期安全性、免疫原性、潜在的基因毒性等,仍需通过严格的临床评估予以验证。作为一种开创性的体内基因治疗形式,其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始终是监管机构和产业界关注的焦点。

随着吉利德的入局,体内CAR-T领域已初步形成“多国杀”竞争格局,药企之间的技术军备竞赛日趋白热化。接下来,如何突破科学边界、平衡创新与风险,将成为行业发展的核心议题,《医药经济报》将持续关注。

编辑:张松

来源:医药经济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