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文化多元交融和传统与现代激烈碰撞的当下,总有一些年轻的身影,积极投身到传统文化传承当中,用创新思维为古老技艺注入时代活力。家住云南驿镇的“零零后”小伙丁志峰便是其中之一,他以纸为媒,以剪为具,在传承传统剪纸技艺的基础上,将剪纸玩出了新花样。
在文化多元交融和传统与现代激烈碰撞的当下,总有一些年轻的身影,积极投身到传统文化传承当中,用创新思维为古老技艺注入时代活力。家住云南驿镇的“零零后”小伙丁志峰便是其中之一,他以纸为媒,以剪为具,在传承传统剪纸技艺的基础上,将剪纸玩出了新花样。
丁志峰家中,有一间专属于剪纸的屋子,推开门,满眼皆是精致的剪纸作品,既有威风凛凛的狮子、憨态可掬的瓦猫等传统民间吉庆纹样,也有融合了云南驿牌坊、茶马古道等祥云本土文化的彩贴剪纸。角落的书桌前,是正在专心剪纸的丁志峰。只见他手持剪刀在彩纸上灵活穿梭,随着“咔嚓咔嚓”的剪纸声,碎纸屑簌簌飘落,不一会儿,一幅精美的图案便在他的手中逐渐成型。
丁志峰的剪纸之路始于儿时。曾祖母的绣花纹样在他眼中是神奇的魔法,剪刀游移、红纸翻飞间,花鸟虫鱼、福禄寿喜便跃然纸上。“农闲的时候,曾祖母就会剪一些绣花的纹样,每当她剪纸的时候,我就会守在她身边看着她剪,感觉特别神奇。到了七八岁的时候,我就慢慢开始拿起剪刀和纸,学着她的样子去剪,越剪越觉得有趣,就一直坚持到了现在。”从最初笨拙地模仿,到后来能独立剪出复杂图案,丁志峰在剪纸中找到了无尽的乐趣。
随着年龄的增长,丁志峰逐渐意识到沉浸于剪纸带来的乐趣与专注于技艺传承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后者需要更深入的钻研。于是,丁志峰跟随曾祖母系统学习了绘稿、折叠剪、阳刻、阴刻、脱稿剪等核心剪纸技法。为进一步精进剪纸技艺,2014年至2022年期间,丁志峰还走访了祥云县的民间剪纸艺人,广泛收集整理从晚清到上世纪70年代的刺绣剪纸册子及民俗剪纸工艺品,深入剖析传统剪纸纹样。研究过程中,丁志峰发现布贴画技艺与剪纸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恰好可以弥补传统剪纸色彩单一、形简意凝的不足。于是他大胆将布贴画技艺融入到传统剪纸中,通过剪裁不同颜色的纸张,巧妙组合不同色彩、形状的剪纸块,构建出色彩斑斓、层次丰富的作品。与此同时,丁志峰还融合民族刺绣元素,借鉴刺绣针法与图案布局,进一步增添剪纸的细腻质感与装饰细节,使剪纸表现更精致。
这种跨技艺的融合不仅丰富了剪纸的表现形式,也让更多本土文化在剪纸中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在创作中,丁志峰以祥云钟鼓楼、茶马古道、云南驿牌坊、瓦猫等为主,将地域文化贯穿于剪纸作品之中,既保留了传统剪纸的精巧细腻,又通过色彩与层次的叠加展现出祥云文化的独特魅力。
“我倾向于用剪纸去展示家乡的风光,家乡的文化,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够让更多的人看到祥云,喜欢上祥云。”丁志峰说。
进入大学后,丁志峰凭借着对剪纸技艺的热爱与创新,在各类竞赛中脱颖而出,屡获佳绩。为推动剪纸文化传承发展,他在学校成立“染云剪霞”非遗工作室,吸引众多同学加入,共同探讨剪纸技艺。
“我还受邀去参加了一些‘非遗进校园’的活动,教小孩子们用彩纸去剪他们喜欢的图案,让他们自己配色、自己构造形状。在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的同时,也让他们了解祥云的剪纸文化,将剪纸由文化审美发展成文化培育,让更多人能够学习我们家乡的手艺。”丁志峰说。
此外,丁志峰还充分发挥自己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优势,开展彩贴剪纸文创现代化设计,拍摄剪纸非遗微课、专题纪录片和科普短视频,通过镜头语言生动呈现剪纸文化。在“三下乡”实践活动中,丁志峰的彩贴剪纸创新成果引发广泛关注,收获超百万关注量,其彩贴剪纸技法和作品还被收录进云南西部支教计划小学劳动美育系列教材——《民族拼贴剪纸的魅力》课程中。
如今,即将步入大三的丁志峰依然坚定地走在剪纸技艺传承的道路上,以青春之名书写着非遗传承的新篇章。“接下来,我想开发一些更具创新性和实用性的文创产品,让剪纸艺术走进更多人的生活。”丁志峰说。
图文作者 记者施雁莎 秦敏
责任编辑 施雁莎
图文审核 李志刚 张敏来
图文总审 胡林果
讲好祥云故事 传播祥云声音
投稿邮箱 3109820189@qq.com
媒体地址 祥城镇龙溪小区308号
法律顾问 杨明峰
来源:祥云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