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卓越绩效模式并非简单的“考核工具升级”,而是对企业组织管理逻辑的根本性重塑。它突破了传统绩效考核“盯着单一指标算分数”的局限,以领导、战略、客户与市场等七大维度为框架,推动企业从“指标导向”转向“系统优化”。
能源转型、数字化浪潮的叠加挑战,使电力企业管理模式面临深刻变革,传统“指标导向”“单点管控”的管理模式已难以为继。
如何突破传统管理瓶颈,构建系统性价值创造体系?卓越绩效模式以其系统性思维与长效发展理念,为电力企业破解增长难题、激活内生动力提供了全新思路。
模式进化:从“指标导向”转向“系统优化”
卓越绩效模式并非简单的“考核工具升级”,而是对企业组织管理逻辑的根本性重塑。它突破了传统绩效考核“盯着单一指标算分数”的局限,以领导、战略、客户与市场等七大维度为框架,推动企业从“指标导向”转向“系统优化”。
从本质看,这种转变对电力企业尤为关键。在电力企业中,传统考核聚焦线损率、供电可靠率等单一指标,而卓越绩效模式更强调将短期成果与长期价值、经济目标与社会责任、业务发展与客户需求深度绑定。例如,在电力企业助力能源转型过程中,卓越绩效模式不仅关注装机容量等显性指标,更通过战略、资源、过程的协同,平衡电力企业的短期成果与长期价值。
从价值看,卓越绩效模式是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导航系统”。作为战略落地的“转换器”,它能将“配网优化”等目标拆解为量化指标并推动闭环落地;作为管理漏洞的“诊断仪”,它能从多维度溯源问题,而非局限于单一环节;作为创新文化的“催化剂”,它通过QC小组等载体推动“持续改进”理念转化为日常行动,形成全员参与的创新生态。
从演变看,卓越绩效模式是管理理念迭代的必然结果。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与复杂性提升,传统的“经验驱动”“单点管控”模式失效,电力企业需要兼顾系统性与灵活性的管理框架。卓越绩效模式以“远见卓识的领导”等九大理念为底层逻辑,构建“理念—方法—结果”体系,既契合电力企业的“公益性与经济性平衡”“多环节协同”特性,又能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助力应对能源转型、数字化变革等挑战。
黄石供电公司员工在220千伏塞连线上开展作业。摄影 / 曹祥魁
质效提升:从“理念认知”迈向“实践成果”
电力企业将卓越绩效模式融入企业运营全流程,通过系统思维、持续改进、精益求精、价值创造的实践,实现管理效能与发展质量的双提升。
以系统思维打通“内循环”与“外循环”。电力企业要打破部门壁垒,既激活内部动力,又聚焦客户需求。如黄石供电公司以“尊重历史、创新发展”为原则,通过债权清收、流程优化、成本管控,推动黄石科创园项目重启并实现“品质可控、价格在控”,盘活国有资产;针对黄石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电子信息企业电压闪降的问题,联合黄石市经济和信息化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制订22项权责清单,通过主变压器负荷切割、加装补偿装置等措施,使电压暂降事件发生率下降37%。
以持续改进实现过程与结果的统一。供电可靠性是电力企业的“生命线”,卓越绩效模式下的持续改进绝非简单的“指标加压”,而是通过建立标准化、闭环化的过程管控体系,让每一个环节的优化都能转化为最终成果的提升。如黄石供电公司摒弃“不检修、不改造”的“硬管控”思维,将持续改进理念贯穿供电服务全流程,通过停电时户数归口化管理、预算式管控及多部门协同响应等方式,在流程优化中夯实管理基础,在细节改进中积累发展势能。正是这种“过程即结果”的管理逻辑,使得该公司在2024年特高压配合停电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将客户平均停电时间压降至2.48小时,降幅达27.9%。
以精益求精追求品质与效率的突破。精益求精要求电力企业在生产全链条中坚守“零缺陷”的品质底线、追求“高效率”的执行标准,实现质量与效率的协同提升。黄石供电公司将精益理念融入工程建设全周期。今年,该公司实现所有新设备“零隐患、零缺陷”投运,在四连山主变压器扩建工程中将原计划180天工期压缩至72天,彰显“高品质与高效率协同”的管理成效。
以价值创造推动理念向实践的转化。价值创造是应用卓越绩效模式的目标,管理理念最终要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面对分布式光伏业务井喷式增长带来的并网服务、电费结算压力,黄石供电公司运用价值流图、因果矩阵等工具精准识别瓶颈环节,通过“营销部统筹规范、财务部线上化结算、数字化部开发工具”的协同,研发“光伏业务全流程数智通”应用,实现容量测算、台区监测、工单管理、结算响应的全线上化,提升基层业务效率80%,让卓越绩效模式从抽象理念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服务成果。
持续深化:以卓越绩效模式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
卓越绩效模式不仅是管理工具,更是推动电力企业思维革新、文化重塑、管理升级的“方法论”。面向未来,深化应用需从多维度发力。
推动系统思维向纵深渗透。进一步打破部门壁垒,构建“战略—执行—评估”联动机制,针对电网安全、客户服务等核心议题,建立跨部门、跨层级协同诊断体系,实现管理问题系统根治。
强化数据驱动的管理升级。完善测量分析与改进体系,通过数据建模、趋势分析定位管理需求,将供电可靠性、客户满意度等指标与过程数据关联分析,为资源配置提供量化支撑,让“用数据决策”成为共识。
培育全员参与的创新文化。搭建QC小组、精益改善等创新载体,建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让基层员工从执行者转变为改进者。
构建协同共赢的发展生态。延伸协同理念,加强与政府、客户、产业链伙伴的联动,在新能源并网、电能质量提升等领域建立权责清晰的合作清单,形成多方共赢的价值网络。
卓越绩效模式的深化应用,是电力企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自我革命。唯有将其融入战略、嵌入流程、化为文化,才能持续激活内生动力,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本文来自【《国家电网》杂志】,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