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2年2月12日,黑龙江鹤立县吕家菜园子,一声枪响划破寒冷的夜空。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赵尚志缓缓倒下,子弹从背后穿透他的腰部。开枪的是伪装成抗日战士的日伪特务刘德山。重伤倒地的赵尚志仍强忍剧痛,转身连开两枪,击毙了叛徒刘德山。这是他生命中最后的抗争,8小时后
一寸山河一寸血,这位身高仅1.62米的抗日英雄,让日本关东军发出了“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的无奈感叹。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42年2月12日,黑龙江鹤立县吕家菜园子,一声枪响划破寒冷的夜空。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赵尚志缓缓倒下,子弹从背后穿透他的腰部。开枪的是伪装成抗日战士的日伪特务刘德山。重伤倒地的赵尚志仍强忍剧痛,转身连开两枪,击毙了叛徒刘德山。这是他生命中最后的抗争,8小时后,这位让日军闻风丧胆的抗日英雄壮烈殉国,年仅34岁。
赵尚志1908年10月出生于辽宁省朝阳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赵振铎是清末秀才,却思想开明,反对封建礼数。他主张男女合办学堂,倡导男人剪辫子、女人不裹脚,摒弃孩子给长辈磕头行礼的陋习。这种正直勇敢的品质深深影响了年幼的赵尚志。
在赵尚志的故乡有一棵“尚志柳”,小伙伴们经常在柳树下玩耍。一次,大家谈论起各自的志向,有人说“想当保长管人”,赵尚志却不假思索地说:“我的志向就是以后打保长,不让你们欺负我们老百姓!”11岁那年,因父亲领导反苛捐杂税斗争遭官府缉捕,赵尚志随全家逃难到哈尔滨。为了生计,他当过学徒、杂役、信差,坎坷的经历培养了他吃苦耐劳和反抗精神。
1925年,17岁的赵尚志考入哈尔滨许公实业中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组织的安排下,他前往广州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与林彪、李运昌将军等成为同窗。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九一八”事变后,赵尚志任中共满洲省委常委、军委书记。1933年10月,他领导创建北满珠河反日游击队,与战友们庄严宣誓:“为收复东北失地,争回祖国自由,哪怕枪林弹雨,万死不辞”。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34年6月,赵尚志任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司令,与李兆麟等创建了珠河、汤原抗日游击根据地。1935年1月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军长。他率领部队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与日伪军作战百余次,征战松嫩平原,爬冰卧雪,风餐露宿,打破了日伪军一次次的重兵“讨伐”和“清剿”。
图片来源于网络
赵尚志三个字让侵华日军闻风丧胆,敌人惊呼:“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日本关东军甚至登报悬赏一万元捕杀赵尚志。
图片来源于网络
赵尚志曾经三次被捕入狱,屡受酷刑却坚贞不屈。在狱中,他遭受过一种叫做“披麻戴孝”的刑罚。刽子手在他的肋骨上撕开一条条的肉,往血肉模糊的伤口上撒盐,再缠上纱布。等过几天伤口结痂、纱布黏在肉上时,再把纱布一条条地扯下来。如此反复好几次,赵尚志却始终没有吐露过党组织的任何情况。
1931年寒冬深夜,被折磨了21个月的赵尚志被营救回家。父亲帮他褪下浸满脓血、冻得跟铁皮一样硬的棉衣,见他骨瘦如柴、伤痕累累,却谈笑风生地说:“没事,不疼”。
在家养伤期间,赵尚志最喜欢把兄弟姊妹召集在一起,教他们唱《国际歌》,坚定革命信仰。当妹妹们看着他身上的伤疤落泪时,他反而开导她们:“你们不是要参加革命吗?革命可不能轻易掉眼泪!”
图片来源于网络
赵尚志的生命终点充满了悲壮与背叛。1941年10月,赵尚志带领4名抗联战士从苏联返回东北。他准备大干一场,炸毁日本人控制的发电厂,继续抗击日寇。日本关东军早就听说赵尚志回国的消息,深知他的号召力,便派出两名伪军特务张玉清和刘德山,打入了赵尚志的5人小队伍。
1942年2月12日,赵尚志策划了一场偷袭日伪政府警察局的行动。由于天气严寒,路过吕家菜园子时,他们决定找个老乡家暖和一下。就在赵尚志敲门之际,背后的刘德山突然朝他开了一枪。子弹从后腰穿入,赵尚志立即明白,队伍中出了奸细。他迅速掏出手枪,朝着刘德山连开两枪,叛徒当场毙命。随后,20多名警察包围了吕家菜园子,赵尚志因重伤被俘。面对敌人的审问,他宁死不屈,痛斥日寇的侵略行径。凶残的敌人割下赵尚志的头颅,运往长春邀功请赏,而他的躯体则被扔进了松花江的冰窟中。从此,赵尚志的头颅神秘失踪。
赵尚志的革命生涯中,父亲赵振铎是他最坚定的支持者。1934年8月,日本宪兵队秘密抓捕了赵振铎,对他严刑拷打,逼他写信劝降赵尚志。5天后,《滨江时报》刊登了一篇题为《赵尚志老父被捕,对其子行为后悔,甚愿其子觉悟归降》的报道。日本关东军还将赵振铎亲笔写的劝降信印在传单上,散布到游击区。
信中写道:“为父身患重病,神志昏乱,命在旦夕……望孝顺吾儿接到信后一定身系全家人之安危,尽早归顺大日本皇军,此乃上上之策”。许多人以为赵尚志不孝,置父亲生死于不顾。其实不然,赵振铎早就料到可能会有这一天,便和儿子约定:如信中有“乱命”二字相连,就表示自己被逼写信,千万不要上当。在这封劝降信中,他机智地将“乱命”二字巧妙相连,蒙蔽了敌人。
赵家变卖了全部家产将赵振铎营救出狱。为不干扰儿子抗日,赵振铎率家人开始了流亡生活,先后到北平、天津、上海、广州等地,后来在重庆定居。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父亲影响下,赵家的子女们都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赵尚志的二哥赵尚朴、四妹赵尚英、四弟赵尚武等兄弟姊妹相继走上革命道路。
“七七事变”后,赵尚武加入八路军,在丁玲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工作。1938年10月,他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开展抗日文艺宣传工作。1942年,赵尚武调到晋察冀军区任抗敌剧社音乐队副队长。1943年12月2日,在河北阜平与日军的战斗中,中弹牺牲,年仅23岁。
赵尚朴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七七事变”后,他加入东北抗日挺进军在绥远前线与日军血战。后受党组织派遣到延安学习,随后在晋绥地区进行抗日救亡活动。抗战胜利后率100多名干部回到东北,成为解放哈尔滨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1941年9月25日,《新华日报》发表题为《一门忠义,气节可风》的报道,介绍了赵振铎一家抗日的事迹。在重庆期间,赵振铎受到周恩来和邓颖超的热情接见。周恩来高度评价了赵振铎的义举,并勉励他继续做好革命工作。
1945年东北解放后,抗联领导人周保中请苏军总司令马林诺夫斯基元帅在长春寻找赵尚志的头颅。苏军派出5个支队寻找了几十天后一无所获。直到1987年,一个名叫东城政雄的日本人道出了一些细节:赵尚志的头颅被般若寺主持炎虚法师带走,安葬在寺内。抗联老兵李敏得知这一消息后,马上赶到长春般若寺,但炎虚高僧早已离世,头颅埋在哪里无人知晓。
2004年5月,般若寺翻修时,工人们在后院北墙根下挖出了一个无名头颅。起初,人们不相信这是赵尚志的头颅,因为它看起来像女性头颅般大小。经公安部门法医鉴定:头颅为男性,年龄35到40岁,身高1.62米左右,埋藏时间至少在10年以上。赵尚志的实际身高为1.62米,左眼下有月牙形伤痕,与鉴定结果完全吻合。
失踪62年的英雄头颅,终于重见天日。一位82岁的抗联老战士李敏抚摸着颅骨泪流满面。62年的寻找,62年的等待,英雄终于可以瞑目了。赵尚志的头颅如今安放在东北烈士纪念馆,供后人瞻仰缅怀。他34年的生命短暂如流星,却照亮了整个东北的天空。
图片来源于网络
赵振铎共育有11个子女,赵尚志是他最疼爱的第3子。得知儿子牺牲的消息后,70高龄的赵振铎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死后,在我坟前戳个板儿,上面写‘赵尚志之父’五个字足矣!”说这句话时,赵振铎没哭,但孩子们都哭了。从儿子参军那天起,他或许已经料到了这一天。
赵振铎虽系文人,却急公好义,被推举为地方民众自卫武装团体“清乡会”首领。他以喇嘛沟为中心,发展会员千余人,在朝阳南部20多个乡村建立了群众自治的民主政权。一时间,“清乡会”境内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百姓安居乐业。赵振铎经常告诫族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一方人士应唤起一方民众,推之各省,国家乌有不治者乎?惟望有志之士倡导余先耳”。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样的家风塑造了赵尚志忠贞爱国、不畏强暴的品格。虽然赵尚志没有成家,没有直系后代,但他的精神永远留在人间。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