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韩国和“认祖归宗”这事儿,要真讨论起来,还挺有点意思。你说,现在人微信群里都流行查祖谱、认亲戚,韩国人玩起“追根溯源”来,那路子走得不止穿爸妈家门,直接瞄到中国大东北去了。三韩部落本来扎根在半岛南部,那股劲儿也不知怎么折腾的,硬要把东北三省当老家,还把人家高句
韩国和“认祖归宗”这事儿,要真讨论起来,还挺有点意思。你说,现在人微信群里都流行查祖谱、认亲戚,韩国人玩起“追根溯源”来,那路子走得不止穿爸妈家门,直接瞄到中国大东北去了。三韩部落本来扎根在半岛南部,那股劲儿也不知怎么折腾的,硬要把东北三省当老家,还把人家高句丽认成自己祖宗。难怪隔三差五新闻一通吵架——这老本儿到底是谁的?
从课本到电视剧,韩国对于“高句丽”可是下了血本。书上写得天花乱坠,电视剧拍得气势如虹,韩国小朋友从小就学——咱家祖宗多牛,高句丽就是本家。你要是去首尔的博物馆,没准也能看见一块展板,地图红线一画,从鸭绿江一直飘到北京、天津、河北,仿佛咱们东北全成了他们的“失落故土”。说真的,这操作吧,有点像小区大爷打扑克,明明是花色不对非说是顺子。
要说韩国历史课本那个老“梗”,什么檀君朝鲜开天辟地(还真有点女娲补天那味儿),一口气从满洲、辽东、半岛北部一直扩张到山东,恨不得北京城下也插块檀君的旗。其实多少人心里清楚——这说白了就是个神话,源头还不是正式史书,是元朝时期高丽和尚杜撰出来混混香火的。只是说着说着,也不知怎么就成了“正统史”讲进课堂,下一代小孩还真拿它当真事儿。
讲到高句丽这一章,韩国的“自信心工程”算是推到高潮。别管箕子朝鲜、卫满朝鲜,课本上一笔带过甚至压根儿不提,毕竟这俩政权说到底都是商朝贵族、燕人建立的,有点尴尬,就像族谱里突然蹦出隔壁老王,干脆翻篇得了。高句丽的始祖朱蒙,教科书里写得跟齐天大圣似的,从吉林、辽宁一路豪横打到半岛北部,地盘铺得比现在韩国大好几圈。有时候想,这“鼓劲手册”未免用力过猛了。
可惜历史这东西,纸面上你说得再潇洒,地理一查全露馅。高句丽早期活动,基本都在吉林、辽宁的山河之间。说它是韩国的“鼻祖”,还真有点强行认亲的劲儿。但对于青少年来说,谁还在乎这些?民族认同感炒得热乎乎,考题答得也顺溜,至于几千年前哪块地踏了哪家的脚印,真没人再较真。
当然,影视剧的戏更大。一部《渊盖苏文》,直接把唐太宗李世民摁进“昏君”模板里,打仗稀里糊涂,连眼睛都让高句丽将军射瞎,可把咱们看历史的大爷气得直叹气。戏里的新罗,一下变成“背叛者”,连本家的历史队友都摇身一变成了大反派,自己祖宗都开始“倒戈相向”。这就像把自家亲兄弟强行塞进对门的户口本,好歹人家也是自己人,剧里非说这帮人坏透了——咋看都像小时候写作文,主角配角全让一个人说了算。
聊到渤海国,韩国的操作也不遑多让。渤海的创立者大祚荣,本来是靺鞨人,跟半岛的世系八竿子打不着。可韩国课本一写,大祚荣俨然成了从唐朝铁蹄下解救高句丽的超级英雄。退一万步,渤海的根儿都扎在东北,人家主场在延边、松花江一带,课本上的版图画着,敢情都快把哈尔滨圈进“民族故地”。要不是咱小时候地理背得牢,真得以为东北是三韩一族瓜分的。
电视剧怎么演?“大祚荣”拍到最后一集,镜头里他居然能给武则天下战书——要不你把黄河以北割给我,要不我就领兵打到洛阳。武则天这边吓得连夜割地赔款,心甘情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渤海乐呵呵收割北方。历史嘛,都是人写的,大祚荣要真这能耐,中国历史得改写一大半。编剧一撒欢,妙手生花,就像咱爷们打麻将,手一抖“自摸”,“糊”谁都说得过去。
再说“高丽”这名字,也是绕人的一道迷魂阵。隋文帝、唐太宗讨伐高句丽,那时候汉史上习惯叫它“高丽”,国姓也确实是“高”。可很多年后的“高丽王朝”,那又是王氏自立门户,隔了几百年风水。偏生电视剧、历史书一笔糊在一起,弄得人云里雾里。像我小时候背课文,老弄不清高句丽、高丽、朝鲜到底谁跟谁。其实讲清楚也不难,就是规矩不传,小聪明爱玩的多。
说到底,韩国在“认祖归宗”这事上,固执得有点真,也带点无奈。是自信心作祟,还是历史包袱太重?地缘、民族、身份感——全搅在一起,热气腾腾像锅里炖大酱汤。反正博物馆还能新增展板、课本还能每日加码,少年们下一节课就能从“檀君神话”里发现自己“东北血”。有些事你说糊涂了是误会,说明白了也许又过不去情感那道槛。
你说,这历史,到底是讲事实,还是讲梦想呢?谁说得准。回头看去,每家都难免想留点传奇;只是,有的梦,说给自己听就罢了,真当历史讲出去,全世界都点头,那才是个难事。至于五百年后,谁认谁不认谁的爹——天知道。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