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天问讲解古籍电子版的利与弊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4 00:49 4

摘要:谭天问跟大家一起细品古籍数字化:暗藏乱象的堕落之路,千百年来古籍作为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正经历着数字技术的深刻洗礼,而这场技术革命背后隐藏着实体古籍市场难以言说的混乱与贬值困境。

谭天问跟大家一起细品古籍数字化:暗藏乱象的堕落之路,千百年来古籍作为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正经历着数字技术的深刻洗礼,而这场技术革命背后隐藏着实体古籍市场难以言说的混乱与贬值困境。

随着2022年《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的印发,中国古籍数字化进程加速推进。各地图书馆纷纷将馆藏古籍转化为数字资源,让曾经深锁库房的珍贵典籍人人可得。数字化技术不仅解决了古籍“藏与用”的矛盾,还通过AR、VR等创新手段让古老文字焕发新生,如《本草纲目》裸眼3D项目使读者可通过小程序与虚拟人物互动,了解中药知识。唯一难的就是电子版出现后原件的存在意义就不大了,其实应该电子化后只是作为保存遗迹。而不是大面积先开市场,这样民间古籍原件基本上都是白菜价,没有任何收集和收藏意义,收集收藏品质就是为了学习里面的内容知识,因为古书籍是没有观赏性只有学习价值。

01、市场乱象:重复出版与版权混乱古籍出版市场长期存在选题混乱与重复出版问题。不同丛书所含子目大量重复,甚至同一出版社的不同丛书间也存在明显重复。版权归属混乱不堪,造成市场流通版本众多,内容良莠不齐。以20世纪90年代的曾国藩相关图书为例,出版种类高达约180种,且很多图书内容相似。这种无序状态增加了读者选择难度,也让图书采购人员无所适从。面对内容大量重复的丛书,采购决策变得异常艰难。重要的是一旦公开出版后,原本稿本写本都是没有任何意义价值的,只能是废纸一堆,古籍的意义价值是唯一性才有收藏价值。就像很多玩古籍的把原件卖了,继续卖电子版原件卖的超级贵,最终买原件的就只能心里滴血。这个市场乱象卷的一塌糊度,前两天一套《奇门遁甲灵文秘书》被人24,000买走,后期商家卖电子版1200,被大家众筹48一份,结果相隔一天不到电子版就泛滥成灾9块9都能买到8册8卷,原件直接贬值成一堆废纸。

02、价值困境:实体古籍的贬值现实,实体古籍正面临着市场价值与认知价值双重贬值的困境。尽管古籍是见证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的重要载体,且保存极为不易,但市场价格长期低迷的原因就是电子版的普及。一套珍贵医书或者奇门六壬往往拍卖公司能卖到几万,可惜电子版的普及让大家几块钱都能看到内容,让大家不再追求古籍的收藏买卖,只追求古籍的内容。这种贬值主要源于古籍缺乏视觉观赏性和艺术性,不如瓷器、玉器等艺术品受市场青睐。古籍只有内容的唯一性才有价值,甚至有些珍贵祖传数术堪舆与医书最终流落至废品回收站,凸显市场对古籍文化价值的认知不足。

03、数字冲击:电子阅读的崛起与挑战国产纸质书的崛起正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2025年上半年,中国电子版平板市场发生结构性变革,国产电子阅读器以25.9%的同比增幅强势回归。电纸书采用“漫反射”显示原理,阅读感受接近纸质书,长时间阅读也不易疲劳。其便携性和大容量存储功能,让读者可以随时随地携带自己的“私人图书馆”。与Kindle封闭系统不同,国产电纸书多采用基于安卓系统的开放设计,支持多种书籍格式和第三方应用安装,极大丰富了阅读资源。同时也成功让实体古籍贬值成功,其实电子版是非常有必要性的,为了保存历史文献不被淹没在历史尘埃中,但是不适合全面公开普及,这样对古籍市场冲击特别大。

04、未来之路:数字化时代的古籍保护古籍数字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2014年推出的《中华经典古籍库》收录了包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资治通鉴》等经典系列在内的权威整理本。数字化不仅便于保存和应用古籍,还能为学术研究提供更准确的资料信息。陕西率先完成全省75家存藏单位共百万册古籍的普查工作,建立10万条数据档案,实现重点古籍“凡藏必档、凡珍必录”古籍活化被视为“文化基因的唤醒革命”,通过科技与文化融合,如“跟着古籍游长安”抖音话题播放超1.6亿次的成功案例,为古籍传承开辟了新路径。古籍数字化不再是选择,而是必然。陕西已完成全省百万册古籍普查,建立十万条数据档案,实现重点古籍“凡藏必档、凡珍必录”。数字化让《资治通鉴纲目》等珍贵古籍以高清图像形式面向公众,甚至通过裸眼3D技术重现《本草纲目》的精彩。然而,实体古籍市场仍在混乱中挣扎:重复出版、版权混乱、价值被低估。面对数字化的浪潮,我们更需要规范市场,让实体古籍与数字版本相辅相成,共同传承文明之火,电子版数字化只适合扫描后保存,而不是全面放开。全面放开后,中国的古玩市场和古籍市场基本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05、电子版古籍的泛滥:古玩市场的危机与转型,千年古籍正被数字化浪潮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实体市场在技术革命中风雨飘摇。2025年8月,北京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总队对一家国际拍卖公司作出吊销《文物拍卖许可证》的行政处罚,该公司于2018年至2020年间利用网络平台组织虚假拍卖、伪造交易记录,非法倒卖战国至元代珍贵文物。这起全国首例针对文物拍卖企业非法交易行为作出的吊销许可证案例,揭示了古籍与文物市场的混乱现状。同时很多上家古玩市场的交易者留下电子版资料后,又高价卖出原件同时卖电子版,这样买原件的人只能默默的承受损失。

06、市场乱象造假与非法交易的温床,古籍拍卖市场长期存在着真假难辨的困境。大量复制品和电子版古籍的涌现,使得原本就专业性极强的古籍市场更加混乱。许多投机者利用数字化古籍的便利,制作高仿复制品,并以次充好流入市场。非法拍卖公司通过组织虚假拍卖、伪造交易记录,严重破坏文物市场秩序。这类案件涉及非法交易国家禁止买卖的珍贵文物,如战国四山纹镜(二级文物)、汉代四乳四神纹镜(三级文物)等。同时古籍电子版资料重新电子排版,改名再造也是危害比较大的。

07、数字冲击:实体古籍的价值贬值,数字化技术带来了古籍保护的革命性进步。2022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古籍数字化”。陕西率先完成全省75家存藏单位共百万册古籍的普查工作,建立10万条数据档案,实现重点古籍“凡藏必档、凡珍必录”。贵州建成“贵州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平台”数据库,完成全省6千余部26万余页古籍数字化扫描录入。然而,数字化也导致实体古籍的市场价值大幅下跌。一套珍贵医书往往只能卖到几千块钱,有些甚至流落至废品回收站。文化泛滥:普及与贬值的双刃剑,电子版古籍的普及带来了文化传播的双重效应。一方面,数字化让曾经深锁库房的珍贵典籍人人可得。《资治通鉴纲目》等珍贵古籍以高清图像形式面向公众,甚至通过裸眼3D技术重现《本草纲目》的精彩。陕西图书馆的“走,读《游城南记》”文化研学活动,结合古籍与现代考古成果进行讲解,抖音话题播放量超过1.6亿次。另一方面,电子版的过度普及导致实体古籍的文化独占性丧失。曾经作为地位象征的珍贵典籍,如今只需点击鼠标即可获得,大大降低了实体古籍的稀缺性和市场价值。

08、技术革新:阅读习惯的革命性转变,未来之路:平衡数字与实体的价值,古籍保护需要数字化与实体保存的平衡。专家指出,数字化是古籍的再生性保护途径之一,可以真实、清晰地反映古籍原貌,提供便捷的使用方式,有效解决古籍藏与用的矛盾,然而,实体古籍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有书友认为:“精品古书越久越有价值。经典的国学内容与精品的古书制作质量,增加了古书的不可复制性和增值价值”。还有书友指出:“古书传承是千年文化道统,是立国之本。古书是一个国家文明的重要象征,子孙后代传承国家文明就要传承古书”。古籍数字化不再是选择,而是必然。全国各地都在推进古籍数字化工程,陕西完成百万册古籍普查,贵州完成6千余部26万余页古籍数字化。然而,实体古籍市场仍在混乱中挣扎:非法拍卖、造假泛滥、价值被低估。2025年北京某拍卖公司因非法交易被吊销许可证,只是市场乱象的冰山一角。面对数字化的浪潮,我们更需要规范市场,让实体古籍与数字版本相辅相成,共同传承文明之火。

遗憾的是数字化电子版的普及,让原本唯一性的古籍没有任何存在意义,当然在数字化之前确实是有价值的,其实全中国的图书馆数字化是必然性也是必需性,因为需要更好的完整保存传承文化。数字化太容易了现在古籍市场上家都会留底,人人皆可数字化,古玩上家留下电子版后直接高价卖出原件后继卖电子版。这个是不合适的让很多收藏家或者学者,以后不再随便收藏古籍的唯一性。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