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来了大学生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5 00:57 4

摘要:“哇,机器人!”北京平谷区刘家店镇前吉山村的图书馆里,30多名孩子第一次近距离和机器人接触,“公益半日课堂”的4位“老师”看着孩子们好奇的眼光,讲起课来更起劲儿了。

“哇,机器人!”北京平谷区刘家店镇前吉山村的图书馆里,30多名孩子第一次近距离和机器人接触,“公益半日课堂”的4位“老师”看着孩子们好奇的眼光,讲起课来更起劲儿了。

这4位年轻的“老师”其实是北方工业大学的研究生和本科生,今年暑期,他们报名参加平谷区2025年“千人百村”大学生实习实践活动,来到平谷区前吉山村“体验生活”。

机器人体验、非遗漆扇、八段锦……大学生们精心设计的“公益半日课堂”,让村里孩子们的暑期生活有了全新的色彩,对于他们来说,这个暑期也变得与众不同。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千人百村”大学生实习实践活动已经连续举办三年,今年共有来自全国46所高校、190支实践队伍、900余名学生分赴平谷的村庄、田间实践。

7月27日,平谷区丫髻山,大学生们和全国人大代表、乡村电商达人岳巧云(中)一起直播卖桃。7月27日,平谷区马坊镇,北京交通大学的学生们在大鹅养殖场内准备饲料。

7月27日,平谷区刘家店镇前吉山村,北方工业大学的学生们带着孩子们上机器人体验课,孩子们看到机器狗兴奋不已。北方工业大学社会实践团开设“公益半日课堂”,每天开设两节课。

7月27日,平谷区马坊镇,北京交通大学的学生们在教村里的老人们使用智能手机。

前吉山村的机器人体验课上,三个“特殊嘉宾”一登场便引爆全场:六足机器人的灵活爬行、机械手的精准抓取、机器狗的拜年舞蹈,瞬间抓住了所有孩子的目光。4位大学生化身“科普向导”,用“小齿轮带动大动作”这样生动的比喻,把机械结构、电路运行的原理讲得透彻易懂。

“村里适龄的孩子都来了,效果超出预期。”北方工业大学老师曹靖宜向新京报记者讲述起学生们上第一堂课时的场景。

“到前吉山村之前,学生们心里是有些忐忑的,他们第一次参加长期驻村实践,不知道村里的环境如何,精心设计的课程,村里的孩子们是不是喜欢……”但作为北京市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曹靖宜对长期性社会实践项目有着丰富的指导经验。

前吉山村位于平谷区刘家店镇西北部,地处丫髻山风景区脚下,借着这样的天时地利,村里的旅游产业发展蒸蒸日上。曹靖宜说,驻村的日子远比想象中忙碌,学生们上午上课、下午到村委会办公室和村两委干部们商讨乡村振兴相关的策划方案,到了晚上还要准备次日的课,她担心学生们过于辛苦,学生们却乐此不疲。

“从第一堂课到最后一节课,一共14天、28堂课,700余人次参与。”曹靖宜说,来上课的孩子都是村里的小学生,只有一个例外——一位3岁多的孩子。“我们也很惊讶,家长很放心的把孩子交给我们。这个孩子从没请过假。希望机器人体验课等课程的开设,能够在这些乡村孩子的心里埋下科技振兴乡村的种子。”

来到平谷区马坊镇的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大二的学生金炳辉和几位同学,则把目光放在了村里的老人身上。

学生们在村里调研的时候发现,村里留守老人居多,且多数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但老人们是有需求的。”金炳辉便和同学一起在村里开起了“老年课堂”:精心制作课件,将手机常用功能的每一个操作步骤拆分讲解,然后手把手地教老人们用手机。“爷爷奶奶们很感兴趣。”金炳辉说,他们在教老人使用手机的时候,也会顺便做一些反诈科普宣传。

大学生们带着“技术”来,平谷的乡镇、村干部和村民也像家人一样对待学生。曹靖宜说,他们刚到村里的第一天,村两委干部就告诉他们“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需要什么就说,不要客气。”金炳辉也说,虽然自己从小生活在农村,但在平谷,和淳朴、热情的村民同吃同住,一起上课、摘桃、喂大鹅的日子,依然弥足珍贵。

摄影/新京报记者 薛珺 采写/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7月27日,平谷区峪口镇蔡坨村农场咖啡,北京农学院的学生在学习制作咖啡。

7月25日,平谷区峪口镇兴隆庄村,中国农业大学的学生们在跟着桃农学剪枝。

7月26日,平谷区马坊镇音乐市集,北京交通大学的学生们举着“E火乡传”的灯牌为演唱的同学加油。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